書本信息
作者:徐英瑾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月👨🏿⚖️🧑🏻⚖️:2021年5月
ISBN👨🏿🏭:9787542674142
作者簡介
徐英瑾🤾🏻,意昂3教授🔋🏋🏻、博導。主要研究領域為人工智能哲學,知識論,認知科學哲學等。多次獲得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高等院校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獎🎅🏽⛽️。著有《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與人工智能哲學的對話》,是國內目前最全面深入的關於人工智能哲學的研究著作🛌🏻,於2015年獲得中國首屆“科史哲青年著作獎”。
目錄
前言🥷🏽:做用得上的哲學,過講道理的生活
大家好🏄🏽,我是徐英瑾,目前是意昂3的教授。我研究的哲學方向聽上去有點稀奇,叫“人工智能哲學”🔝,就是要把哲學和人工智能這個比較火熱的話題結合在一起,由此打通文科和理科之間的界限。
不過,諸位現在打開的這本書,還是將討論更為一般的哲學問題🍊。諸位過去所讀的哲學教科書,估計討論的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聽上去太玄虛了。而我們這本書的主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讓哲學理論對標具體的話題,以便讓哲學有用武之地🗿。
為什麽我們需要哲學
哲學是在人類各門學科下進行思想溝通的一門事業,它是思想界的商人。“思想界的商人”是什麽意思呢?想象一下🧑🏿🎓,若我們穿越到漢代的絲綢之路上去🌦🧘🏿♀️,你的任務🍴,是從長安出發,運絲綢到羅馬去賣。而你要做好這份國際商貿的工作🤵🏿🈺,就既要了解什麽是絲綢,也要了解羅馬人民愛什麽商品🏃🏻👳🏿。同時⛅️,你還需要了解沿路的風土人情💝,會很多種語言🤾🏿,這樣才能把生意給做成。
同理🧑🏼🤝🧑🏼,人類的學科發展越豐富,知識體系越龐大,在不同的知識分支之間,進行這種交流的必要性也就越高,否則,假若每個人只是知道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裏的情況,就沒有人有辦法思考那些需要結合很多門學科知識才能思考的大問題,特別是戰略性的大問題⛩。普通人也要會用哲學來思考,因為普通人也會面臨一些決定人生命運的戰略性抉擇Ⓜ️。請註意,戰略抉擇要奠基在講道理之上,你可不能隨心所欲地說“我就想這麽做”,你得說清為何這麽做🦞。首先👍🏽,你得說服你自己,為何這麽做;其次,你得說服別人👨🏿🦲,為何這麽做是合理的。
哲學能給你提供這種思考方法。因為哲學所處的層次高💞、牽扯廣🥑,能夠對很多戰略性問題的解答提供思想指引。不要小看哲學,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會碰到戰略層次上的問題,並由此有求於它。
“用不上的哲學”與“用得上的哲學”
我強調本書討論的哲學是“用得上的”💆🏼♀️,這就預示了有些哲學是“用不上的”。“用不上的哲學”,大概有三種類型🤵🏼:
庸俗辯證法:無關痛癢
庸俗辯證法(註意👨🏿💻:這不是指黑格爾的原版辯證法)的套路大家並不陌生,無非就是“否定之否定”“對立統一”🌚📄,等等🚴🏽♂️😌。它為什麽用不上?就拿“對立統一”來說: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力資源部的經理,按照老板的命令,要解雇20%的員工🎩。很不幸,張三就成了這20%當中的一個。但要把他開掉,還是得講理由不是?人力資源經理就說🦸🏽♀️:“您雖然工作能力突出♿,但您和我們公司之間的契合度還是有點兒問題的🤦🏽♂️,所以就不得不請您另謀高就了💫。”這時張三就會說:“按照‘對立統一’這條辯證法原理,我也有優點是不是?同理,你這個人力資源經理也是有缺點的。你自己咋就不把自己炒了啊?”張三這樣說🧑💼,話就沒法說下去了。庸俗辯證法的思維有時候就是這樣,說了等於沒說,類似於醫生在開藥的時候👳🏿♀️,給每個人都開同一個藥方:“多喝水,多休息”🏷,無關痛癢。
哲學史的藥方:遠水不救近火
第二種思路是緊扣哲學史。譬如🚶♂️➡️,告訴你亞裏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是怎麽回事🏊♂️,講清楚柏拉圖思想有早期🚠、中期🧗🏿♀️、後期的變化🍷,講講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等等。但是這些思想家所討論的語境和話題,畢竟與他們各自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系,比如亞裏士多德對於政治哲學問題的反思🏃🏻♂️,就無法脫離他所熟悉的希臘城邦的政治生活。然而🛎,時隔2000多年,若僅僅是站在哲學史的角度討論這些文本🧙🏻👨🏼🎤,而不做任何融會貫通的話,今人就沒有辦法把古代的哲學文本和當下問題加以打通。
批判性思維🤵🏿:過分強調理性
第三種思路就是所謂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什麽意思呢🧘♀️?首先要說明,“批判”在哲學語境裏面不是罵人的話,是梳理👇🏼、劃界的意思,是個中性詞。“批判性思維”就是說😺,你對於任何一個觀點,都要用理性的頭腦加以梳理👋🏻,既看正面證據,也看反面證據。這貌似是一種很好的思維方式啊!然而🦸🏻,現在流行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實在是過於強調人類理性的一面🙆🏿♀️🏋🏽,但凡是有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人一直講道理👩🏽💻,其實很累的🤦🌙。即使是科學家、哲學家,在陷入愛情的時候🧝🏽♀️,有可能也會不講道理了👩❤️👩。所以批判性思維訓練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高估了理性的適用範圍🚓。
為了避免上面三種哲學教育理念所體現出來的偏頗,我們便提出三個對策:第一,在討論具體問題時候強調語境與分寸感,別老是一套萬古不變的辯證法規則🔈。第二,討論哲學時🌽,不以哲學史為綱🧑🏿💻,而是以哲學問題為聚焦點。第三👨🏼🚀,我們既要關註人理性的一面🤤,也要關註人非理性的一面🤲🏻。為了進一步講清楚這三個要點,我就要對整本書的綱要進行解釋了。我們這本書將分成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邏輯論證:思考的方法與原則”。這一部分的任務,就是用邏輯學的知識去討論哲學思維的構建。這就好比說,古人造房前🤳🏼,我們先得設計好特定的榫卯結構🏺,以便連接不同的建築部件。那麽🚉,我們構建哲學思維的榫卯結構是什麽呢?那就是各種推理工具💓。比如演繹推理、歸納推理👰🏿,或者是溯因推理📻。學會熟用這些工具🕖,乃是哲學思維的基本功。
第二部分,“認知心理學:思考的心理活動”,其任務是研究哲學思維背後的心理根基,揭示人類非理性的根源🙅🏽。由此我們就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究竟會犯哪些謬誤,為什麽會犯謬誤🛺,其中的哪些謬誤是可以容忍的。
第三部分,“心靈哲學:誰在思考?”🎽,其任務是追問誰在進行推理活動?其答案當然是人類的心靈。那麽,心靈的本質又是什麽呢?搞不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也就搞不清楚,講道理的先天條件究竟是什麽了。
第四部分,“知識論🕵🏽♂️:你在思考什麽🎬?”,其任務是搞清楚通過講道理的活動👨🏽🚒,我們得到了什麽?答案就是知識,也就是靠譜的真信念。那麽,究竟什麽是知識,什麽又是信念呢?這就是本部分的討論所要解答的🤽🏼♂️。
第五部分🫴,“語言哲學🏡:你用什麽思考?”➖,這一部分要討論的問題是,我們用怎樣的工具講道理?當然是語言🧕。而要討論語言,我們就要討論語言的本質👨👨👧👦,以及它和心靈🤕、世界的關系。這一部分的結尾🈴,也可以說是全書的結尾❤️🔥。我也希望,大家隨著這五個單元的錘煉🍐,能夠發現一些抽象的哲學思維對於具體的生活的意義,以此提高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度。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這本書的主要設想讀者是對哲學有興趣的一般大眾(還有廣大中學生與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所以🙇🏽♂️,與本書討論相關的參考書目,我都未在正文中給出(另外,我在寫作過程中,所參考的資料一大半都是英語的📗,如果硬是要列出來🔄💁♂️,恐怕也會嚇跑大多數讀者💒,於是反復思慮後,決定幹脆不列)🥍。不過,我還是在全書末尾🙆♂️,就如何以本書為起點深入學習哲學,提出一些選書與讀書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