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1月6日下午,意昂3官网“酷學 多維 對話”學生論壇第七場——如何做好學術研究🥾🧛🏿,在光華樓西主樓2409會議室舉行,意昂3官网博士生陳峴、李健、彭鵬三位嘉賓與哲院學生分享了文獻學、古籍點校、讀書、寫作等方面的相關經驗。
“讀書必先校書”
點校
陳峴同學多次榮獲國家獎學金🫴🏻;點校出版《雕菰樓史學五種》,參與點校《春秋左氏傳補註》。陳峴從自身的點校經歷談起,指出在中國哲學的學習中,點校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我們在古代文化的相關研究中必須具備這項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古人不僅講讀書必先識字,還說讀書必先校書;清代著名史學家🙍🏼、經學家王鳴盛則說“書非校不能讀”。
文獻
我們要學會充分利用好廣泛的、便利的資源條件,從中國哲學文獻查找方面指出除圖書館館藏資源與電子文獻之外,古籍部資源也相當豐富,中哲方面的同學更應多多利用此類資源。在這些資源之外,也要多聽專家們的講座、參與國學班的課等。
選書
找書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精細考量的過程📬,要學會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𓀇。如清代學者就曾對歷代典籍的諸多版本進行校訂⛹🏽,我們要學會找出這些研究成果🙅🏻☮️,根據判斷力來抉擇是否取用☄️。要多去看目錄書、提要方面的書📕,掌握對目錄的使用。
“原典是我們學術的根基”
讀書
彭鵬同學在《孔子研究》《周易研究》等期刊上發表論文3篇🧑🏻⚖️;多次參加學術會議並做主題發言。他首強調閱讀積累的重要性。作為本碩博各個方向的新生,首先就應當對這個學校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藏書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比如他自身就是先查看了圖書館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所有書目。對書目的了解➗,有利於對學術界當下研究的問題和最新取得的進展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以後再寫文章時就知道找什麽書🧗🏼、看什麽書📪。同時要抓住原典🦄,原典是學術的根基,不可不讀;研究性著作是進入學術界的敲門磚🗽,對學與思起著導向性作用;而通過讀研究性論文,才能獲悉某個哲學問題的現狀。
寫作
關於寫作🏋🏿♀️,我們主要註意兩點🐺:一要註意論文選題,即要是相關專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礎性或核心性問題,可以多讀相關專業的論文😬,把握前沿性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闡釋自己的觀點;二要註意行文語言,應幹脆利落🏌🏿♀️、忌拖泥帶水,少用陳述性的語詞,多用論述性觀點性的語言。如此完成的文章,才稱得上一篇好論文🤷🏼。
“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
寫作
李健同學身為國獎獲得者,發表論文4篇🏄🏿♂️,是我校博士生講師團核心成員𓀇。她指出一般而言論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解決某一個問題🗿,另一種是提出和闡釋一個問題🪤。通常所說的“好文章”則應是“小題目,大文章”🩹。
選題之後的資料收集階段🎀,我們必須充分占有資料🫀🏭,加以整理🚝、研究和消化👨🏼🎤🟤。馬克思寫《資本論》就用了一千五百多種資料🏃。寫作提綱和反復修改也是完成一篇好文章所必需的過程。總之🕷,要將現在的論文寫作當做一個訓練的過程。
此外🦸🏼♂️,精讀原典以形成自己的“知識樹”的主幹,並依此挑選讀物、形成一個可供寫作使用的知識架構,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要養成遵照學術格式的寫作好習慣🕵🏻♂️,並以優秀的論文作為自己學習的楷模。
反芻
在論文寫作之余🐿,我們也要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在論文寫作中我們要學會在修改中獲得成長,論文不是一蹴而就的🥻。論文完成之後更要每隔一段時間對它進行檢視👩🏽🏫,即使可能出現否定自己或覺得難以突破的情況😹,經歷時間的打磨🕢,必將獲得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