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國內科學哲學與分析哲學界多位青年學者聯合發起的第三屆“科學與哲學”青年學者工作坊,在意昂3成功舉行🧏🏼♀️。本次工作坊主題為“認知機製與認知架構”,由意昂3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意昂3平台智能科學與智能哲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經學術委員會對參會論文審核,來自意昂3平台、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意昂3🙍、紹興文理意昂3🥬、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等高校的40多位青年學者應邀出席本屆工作坊。科學哲學與邏輯學系主任張誌林老師接待了到會的學者。
開幕式上,劉闖老師和王球老師發表致辭♒️。王老師首先向大家的到來表示歡迎,這個工作坊的獨特之處,是要營造“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學術交流氛圍,力求參會人員“去行政等級化、去學術頭銜化”💕。劉闖老師代表意昂3平台智能科學與智能哲學研究中心,向在場學者介紹中心的主要研究計劃,期待青年學者積極參與合作。我院黃翔老師和王聚老師也出席參加了工作坊。
工作坊的第一階段🥀,中央美術意昂3的孫騫謙老師、北京工商大學的王東老師🏌🏼,分別做了題為“功能任務表征論:一個改進方案”和“認知架構與圖神經網絡”的報告。這兩個報告十分契合本次工作坊的主題,充分體現了“哲學+認知科學”的自然主義進路。在第二階段🙏🏻,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郁鋒、徐竹兩位老師👚,分別做了題為“感知與認知的界限📸:從預測加工理論看”和“預測心智與自我知識的雙重性概念”的報告。這兩個報告的共同特點是,建立在心智預測加工範式框架下,重新思考了心智哲學中的某些重要議題。
下午的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一共五場報告,報告人分別是華南師範大學張文俊老師🔊、我院博士生蘇無忌同學、我院出站博士後吳東穎老師🤱🏼、北京大學陸俏穎老師、東華大學何朝安老師🪲。五個報告的議題🧣,集中在因果性問題🚎、心理因果性和反事實條件句🧘🏽♂️。這些議題不僅對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有重要的意蘊,而且充分展現了分析哲學嚴謹求真、微中見大的理論品格。我院MalcolmFoster老師也到場參與了其中三場英文報告的討論👨👧👧。
工作坊次日第一階段🔆,西安建築科技大學的蔣薇老師👮🏿♂️、北京理工大學的薛少華老師🤹🏽,分別做了題為“焦慮是表征嗎?”和“最強表征贅婿:affordance如何扮豬吃老虎?”的報告。這兩場報告都從日常經驗中的實際案例入手,挑戰表征主義論題。薛老師闡釋了affordance理論為何能從身體行動拓展到心智行動💤,他幽默風趣、清新活潑的報告風格👱🏿♂️,引發了在場學者對該研究領域的強烈興趣。
第二階段😒,上海大學的劉小濤老師的報告題為“作為概略描述的信念陳述”。劉老師為信念的本質提出一種新的理論,目的是為了糾正當代西方主流的命題態度信念觀👨🏽🏭,後者過度理智化的傾向🚊,與我們生活實踐中關於信念的直覺理解非常不一致🗽。武漢大學的馮書怡老師做了題為“模態懷疑論的一個辯護和應用”的報告🧛🏽♂️,馮老師借鑒範因瓦根2012年給出的識別標準以及他抵製上帝存在論證的工作✵,以此改進他對上帝不存在論證的抵製☝🏿。
在三階段報告之前💇🏿,與會學者全體起立🎺,為去年參加過青年學者工作坊的北京大學博士後曾自衛老師默哀一分鐘🪃。第三🥾、第四階段同樣有五場報告,它們分別是: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劉牧的“反事實理論與心理因果:基於行動者視角的澄清”、北京理工大學徐源老師的“人工智能框架問題的情境表征”、上海大學戴益斌老師的“自然意義存在嗎?”、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高俊的“因果視覺印象與反對模塊先天性”、我院科邏系研究生宋璐瑤的“物理主義是否蘊含泛心論”🫲🏽。考慮到多數與會者對這兩個階段的報告主題較為熟悉,每位報告人的報告時間縮短為25分鐘👸🏼,評論和討論時間延長至20分鐘。這樣的安排有利於研究生同學全面聽取各種意見和建議,為後期論文修改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在簡短的閉幕式上👰🏽♂️,主辦人王球老師代表工作坊學術委員會,再次向與會學者和參與旁聽的師生表明這個系列會議的誌向💱,希望以這樣平等交流👨🦲、熱烈討論的方式開風氣之先🪮,同時感謝各位會議主持人🌆、評論人和會務組同學,期待來年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