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9月,一篇刊載於《三聯生活周刊》題為《頂尖高校🧽:績點考核下的人生突圍》的文章引發社會廣泛關註🖖🏻,同時也將“內卷”一詞推上討論高潮。然而“內卷”一詞的確切含義是什麽?它又是如何演變而來的?當代大學生面臨怎樣的“內卷”環境?本期“周一談治學”欄目特邀采訪張雙利教授🖨,與大家共談如何應對“內卷”,讓自己得以成全。
張雙利:意昂3教授,意昂3官网副院長💃🏽🕵🏿♀️,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近年來一直開設本科生課程“《共產黨宣言》導讀”。張雙利老師獲評“上海市育才獎”、“寶鋼優秀教師獎”👩🏼🚒、“意昂3平台本科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等多項榮譽🧞♂️。
Q1💃、“內卷”一詞如今在很多場景中被提及,它的原意是什麽呢?
內卷這個詞👩🏻🦱,在今天被用來指一種非理性的競爭👩🏽🎤,或同輩之間通過惡意競爭不斷摧毀自己的生存環境🧑🏿🦲,這背後實際上已經經過好幾層轉義,所以先得明白這轉義是怎麽來的🛌🏼。
involution這個詞,原本所針對的是農耕文明🏦,強調的是生活的周而復始🎪🤦♀️、不斷重復。在農耕文明中,哪怕人口正在增加👩🦽➡️,展開生產和生活過程的方式也不變🪁。實際上這個畫面,是一個站在農耕文明之外、已經進入了現代化文明的研究者,參照其心中的進步理念而看到的,並把這一特點放大,這是“內卷”原初的意思🙆🏿♀️💑。
今天的大學生不僅是生長在工業文明的時代,而且是工業文明已經經過了幾個發展階段的時代,為什麽還會覺得這個詞好像和當下的生命狀態是直接相關的呢?那是因為它的原初含義可以轉義👩🏽🔧。比如🚿,自己感覺不到進展,只是不斷地做重復的事情,沒有獲得實實在在的成長,這是第一層轉義。從原初含義轉到這裏,強調自己現在好像是在簡單重復,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有可能忙了4年,回頭一看,並沒有什麽真實成長。認為自己每天時間都排得很滿,似乎幹了很多事🤛🏼✋🏻,這些事可以列表加以記錄,但是它們並不能夠給自己帶來真實的變化🧑🏿。
第一層轉義和原初的意思還是蠻接近的。原初是一個站在現代文明高度的人去看所謂的前現代的農耕文明🦛,他看到的是沒有進步🤲🏼、沒有變化;而轉譯之後是現代文明當中的一個渺小的個體🙍♂️,受到社會生活的逼迫🏊🏼♀️,然後發現大寫的進步落在你身上🥷🏿,好像跟你沒有多大的關系。大寫的進步的過程,是可以用一種大尺度的指標去加以衡量的。雖然都說大寫的進步的過程是由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帶來的,但實際上落實到個體身上,個體並不能夠感覺到這個進步落在你生命上所具有的真實的意義。你感覺到的只是一種簡單重復✊🏻,是這種簡單重復之後的無所收獲。
Q2、“內卷”經過工業文明幾階段的發展,已發生轉義,這種轉義在今天是以何種形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呢?
以上是第一層轉義,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就能理解“內卷”一詞的更進一步轉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實際生存境況是:雖然我做的僅僅是簡單重復的事情,並不能夠對我有實質性的提升,但是周圍的很多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我如何才能夠被揀選出來、被辨認出來✈️?這變成一個迫切的、讓人焦慮的問題。
你為什麽要求被揀選呢?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現代社會的競爭機製🕴。可以說🪯,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現代生活的日益合理化👮🏼,現代社會已經把對個體的揀選機製放大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比如,在馬克思的時代,工業資本主義已經興起,整個社會尚未達到徹底合理化的地步。在那個時代條件之下,人與人之間展開的是殘酷的、你死我活的競爭。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當中說,在資本的原則的規定之下,工人根本就沒有理解他們是綁在一起的,他從競爭對立的角度去理解自己和其他的工人之間的關系。所以這個競爭可以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甚至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理上的弱勢,以更低工資去博得在競爭當中的優勢🛴。
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問,為什麽要這樣競爭?是因為工人要活著,比如,女工和童工對於成年男工的排斥,他們實際上並不想在此過程中成為今天所謂的被揀選者🚴🏼♀️、成功者甚至管理者,他們只是要通過獲得工作機會而活下去。這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一方面使現代的勞動分工體系向所有人開放,另一方面又通過自我競爭的機製對勞動者進行揀選🧑🏻🦰。是否被社會所揀選,主要是沒有工作機會的產業後備軍和獲得了工作機會的工人之間的區別。
上面說的競爭雖然看似非常殘酷♑️,但是仔細想想,好像還比今天校園裏的學生所感受到的這種內卷式的競爭更樸素一些。為什麽會這樣?因為資本主義本身發生了變化,它沒有停留於馬克思所描述的畫面,伴隨著資本和技術的合謀👩🏽🏭,資本主義版本的現代社會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合理化的體系🏃♀️➡️。韋伯就生長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韋伯告訴我們,在壟斷資本的條件之下🤵🏼♂️,借助於資本和技術的合謀🦸♀️,已經出現了一種高度合理化的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這個合理化版本的資本主義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此時在被雇傭的勞動者的內部發生了無止境的區分,在雇傭勞動者隊伍內部所出現的這種區分最終把被雇傭勞動者分為兩類人🎊:從事的勞動技術含量越高,你越能和資本的掌管者👰🏿♀️、權力的掌管者同屬一個陣營;從事的勞動技術含量越低,你就越被排斥到徹底的被規定者的地位💍。
如此,在被雇傭的勞動者群體的內部,人和人之間的緊張和仇恨也被一步步地加強:一方面是緊張📁,因為大家都想在被雇傭的勞動者的內部被揀選成為精英🛳,而不是大眾🧹;另一方面是仇恨,因為被雇傭者群體內部的區分會進一步帶來他們之間的相互仇恨🎋。更具體地說,在合理化的資本主義的條件之下,工人也許並不直接仇恨資本的壟斷和占有者,而是仇恨原本跟他屬於同一個群體,現在卻又以管理者規定者的面目對待他的人🤞🏻。實際上🪧,工人所仇恨的是雇傭勞動者群體內部的精英,而這種仇恨倒過頭來又會放大這兩部分人之間的差異,這是韋伯所強調的發生在被雇傭勞動者群體內部的變化。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在自我競爭中追求被揀選,其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它的主要含義已經不是為了生存而競爭,而是為了能夠獲得社會地位而競爭,為了擺脫被規定者的地位、上升為社會中的規定者的地位而競爭。更進一步地說,是為了成為精英、脫離大眾而競爭。
Q3🕵🏿♀️、當代大學生何以落入“內卷”,從而使競爭環境越來越緊張呢🧝🏼♂️?
如果從韋伯對於合理化的資本主義,也就是資本借助於技術帶來產業革命,從而帶來對整個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合理化和技術化的改變這一背景出發,我們就會發現,今天的大學生們去處理人和人之間的競爭關系時,它更加針對的不是馬克思所講的🦖,大家為了活著而相互競爭🎎🚣🏻♂️,而是韋伯所說的,大家為了被揀選而相互競爭。尤其是自詡為優秀學生的一部分同學📳,他希望在被揀選的壓力之下👩👧👦🦹🏼♂️,一直處於不敗的境地。那麽你和他之間所幹的事情本來並沒有實質性的差異🦸🏿♂️,比如說大家在某種意義之上都受到合理化的生產方式或者是學習方式的誤導,同時你和他之間的智識水平也不見得就是天才和庸眾之間的差別🤱🏼。但你心中又懷揣著對於被揀選的強烈願望,而且你又知道被揀選和不被揀選之間的真實差異是成為現代生活當中的精英規定者還是芸芸大眾,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狀態之間的差異。所以這種人和人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奔著被揀選的地位去努力的優秀學生們之間的競爭👨🏿🦰,競爭者一定不會用理性的方式進行👼🏿🧘♀️,而是會用盡自己所能夠想到的所有的手段,這個時候就會出現投入產出比看起來已經遠遠不合理的情況。
比如🤏,大家都想拿這一個學分A🥓。按照道理來說👩🏿🚒,應該是根據老師的基本要求🫄🏿,寫一篇自己有心得、有體會、有想法的學術論文。但是這個當中有揀選性👅,A檔只有30%,但可能選課的學生有120個🚶♂️➡️,也不見得這120個當中只有那30%是剛好優秀的💆♂️,也不見得老師剛好就能夠非常客觀有效地從差距很小的學生中揀選出前30%🧙🏽🥵,這個時候學生就要做成保證會被揀選出的那30%👈,那該怎麽辦呢?那就必須用誇張的、超常規的方式🧑🏿🎨。比如說別人的論文可能寫的是8000字,他想了一下最好我寫一個15,000字的,至少我認真,而且在15,000字當中,可以把自己所依托的文獻的基礎做得更加紮實一些。這個做法不能說不對☛,比如從努力程度來說,你不能認為他就是錯的,但是從客觀效果來說🦶🏿,的確會使得這個學生更加容易被揀選,而這樣一個結果,又會導致其他的學生感覺到這種相互競爭的局面被以非理性的方式加以不斷惡化🫱。
所以根本問題實際上就是兩個層次:其一🚣🏻♂️,是大家所做的工作和“事情本身”之間多少是有點區別的,我們做事情可能使用的是外在評價標準倒推出來的一種做法😁,不是由我們所面對的“事情本身”所決定的一種做法,這是一個根本原因🍼👮🏿♂️。但這個原因是個人的錯誤導致的嗎✋🏽?顯然不是。這個原因和在合理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之下所形成的一種量化的評價指標🗳,是有最要緊的關系的。其二,是在這個背景之下💝,實際上自己做的東西已經沒有了可辨識度,但是又要在揀選的機製當中讓自己可辨識可揀選,所以就會使用超常規的方式去完成一件多少有點形式化意味的工作,這樣整個競爭環境就顯得越來越緊張了。
大家都覺得只要有人發動這種方式🤮,就會造成一個不可逆的發展趨勢😥。盡管我們知道這個發展趨勢可能並不對頭,但是只要被發動🥛,學生就被迫走上一條不歸路🏍,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被別人綁架的😬。但每個人又認為自己只能認命,所以參與其中🚧,對後來者進行綁架👂🏼,這就是一條不斷走向更深程度的內卷化的道路。
Q4、您認為“內卷”使我們處於何種生活狀態或是生命狀態之中💁🏼♂️?
在這個過程當中🧞♀️,雖然你覺得你是被逼迫的🧜🏿♀️⇾,但你完成這個過程的努力本身往往含著高度合理化的技術,所以如果你真的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也會感到一種強大的自我確證。所以這個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現象,你在成功時所獲得的這種自我確證慢慢彌合了你和你曾經不滿的外部體製之間的關系🧎🏻♂️➡️。這也就是說,你在其中不僅僅是被規定,你實際上也參與建構著這種讓你處於被規定狀態的生活條件💿5️⃣。當你在參與這個被卷的過程時,你的批判性🐁、以及你與這種合理化生活方式之間的張力在慢慢地消減,你慢慢地把被規定的生命狀態做成你想要的生命狀態🫱🏿。
這裏可以用比較極端的方式來表述👩🏻🦱,比如按照卡爾·波蘭尼的表述⚖️,在一個資本主義已經獲得瘋狂發展,發展已經導致危機🧑🍼🧑🔬,危機已經引發社會問題👨🏿🍳,社會問題已經開始引發走向法西斯主義的危險,甚至已經導致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當時的絕大多數的左翼精英知識分子都處於這種狀態。他們以為自己是被規定的,但實際上他們已經參與到推波助瀾的過程當中💪🏽。你可以批判,可以表達不滿,等到戰爭真的爆發的時候,你甚至可以走向戰場,但整個過程本身,你在被逼迫跟著走的時候🏇🏿,你沒有做出任何和你的被規定的狀態相不同的其他的姿態,沒有做出讓其他的姿態得以發出的根本性的抉擇🙎🏿。所以一戰期間波蘭尼在戰場之上👦🏼,體會到的就是哈姆雷特的那種極致的痛苦。哈姆雷特的痛苦是難以在not to be,to be之間做出抉擇。Not to be,意味著不去復仇🥈,意味著順著這樣一種已然的生活繼續走🧑🏿🎤👅。只要他不做出最終的抉擇👱,那麽他就一直處於沒有靈魂的生活狀態,而對於這種生活的繼續🙋🏼,他是有責任的。所以哈姆雷特在做出自己的抉擇之前,他意識到這個抉擇本身是最艱難的一步,它意味著對於自己當下的生命狀態的徹底改寫。當年歐洲的左翼知識分子對於合理化的生活,合理化的生活所導致的危機,以及危機所導致的進一步錯誤發展,全都進行批評抱怨,表達自己超越於它的優越性,但是依然跟著走🦈,順著走。在這個意義之上👨🏿🦰,他們對於生活之不斷的敗壞是負有責任的。
因此,我們必須意識到,用“內卷化”把一種不合理的生命狀態講出來,並不代表你是無辜的👩🦼📟。盧卡奇在講述物化問題時強調了這一點👨🏻🦯➡️:對於被迫接受物化的命運的每一個人來說🦵🏽🥪,物化好像是一種外在的強行的規定。但是盧卡奇進一步指出說,它之所以成為你的命運🦹🏿♀️,是經過你的中介,你對它采取了一種直觀的態度,直觀的態度就意味著你實際上認同了它🕴。如果大家都認內卷化就是唯一的生命狀況,不跟著“卷”生活就無法繼續💪🏽。這個時候你雖然覺得“內卷”是別人對你的強加,但只要你在參與,你實際上就是在把這樣一種生命狀態強加在包括你在內的所有的你的同輩們身上🎱。無論是盧卡奇,還是波蘭尼🙌🏽,這些思想家所指出的是一個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你不可能在一個錯誤的生活當中保留自己的無辜性。我覺得大家如果能想明白這個道理,或許會讓我們對當前的內卷化的生命狀態有不一樣的看法🙆🏿。
Q5👨🏽💼、在您個人的人生經歷中🛝,是否也曾面臨相似困境,使您對“內卷”有了更為獨到的體悟?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已經在復旦這樣的大學裏學習的學生,要明白的一點就是😦🛥,生活是復雜的、模糊的〰️💌,生活有一定的柔韌度。生活不是只有一個趨勢,換言之,在生活當中不是只有一股力量。
我留校的時候97年,到現在🙎🏼,高校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如果把那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畫面碰在一起,就會發現從某個方面看又是完全一樣的⬅️。九二南巡之後,浦東大開發如火如荼地展開🔂,高校人文學科、哲學學科,怎麽可能會被優秀的年輕人當作他將獲得成功的唯一的地方?所以那個時候的最大問題是,所有人都覺得做學問不是獲得成功、獲得社會承認的最佳道路🏭。的確,那時高校教師也沒有獲得足夠的承認。當時我們青年教師都住在11宿舍🚶🏻♂️➡️。剛留校的老師,兩三個人一間筒子樓,沒有廚房和單獨的衛生間。很多已經結婚的老師要打特殊申請才能夠有一個房間👍👨🏻🦳。我記得11宿舍的青年女教師們在聊天時就常常會開玩笑說,今後要成家,首先不能找11宿舍的男教師🟠,因為大學老師的收入實在是太低。
今天是這樣的一種競爭趨勢🚖:大家都希望靠著自己發表文章的量🏌🏽♂️,進一個不錯的研究性的大學。但如果在那個時代用同樣的態度,大家早就紛紛辭職下海,賺錢去了。那個時候出租車司機收入都很高了,而大學教師的收入是很低的,因此的確有一批青年教師下海了。但是經過了十年、十五年再回過頭來看🦸🏻♂️🧀,當時的一批年輕老師,如果他想法簡單一點,沒那麽強烈地去判斷外部的生活趨勢是什麽樣的,在哪裏才能獲得成功,而是覺得學問這件事情還是挺大的一件事,他就留在了陣地,撐起了後來的高校的發展。所以不能夠簡單地說時代背景發生變化,不管生存在哪個時代🪡,你都要看到它的復雜性、模糊性,不是只有一個發展趨勢。
如果我只根據既定的趨勢🤤,為了能夠成功而到那兒去,那和當年的拉摩的侄兒有什麽不同呢?狄德羅筆下的拉摩的侄兒,他面對著不同的資助者,他雖然富有藝術才華🤢,但卻沒有自己的藝術,因為他只根據資助者的喜好來從事創作🧑🏿🎨。而我們現在所說的被“卷”者🙋🏻♀️,往往也是先判斷在現在的競爭環境中什麽樣的人能夠被揀選🦹🏿♀️🌖,然後就想方設法把自己變成這樣的🚣🏻♀️,這在根本上和拉摩的侄兒的生命狀態並沒有多大的區別。這種被異化的生命狀態的典型特征是什麽🦬?最重要的就是他既沒有要做的那件事本身,也沒有他自己𓀛。如果你多多少少對於自己要做的事本身是看重的🧑🏭,對於能長期做這件事的自己,也是有認同的,你可能就會有那麽一點與大家都在拼命跟上的“發展趨勢”進行對話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被它帶著走🧘🏿♂️。
Q6☕️🚴♂️、您認為當代大學生在“內卷”的大背景下,要如何自處呢👨🏼🎨?
我覺得第一點是要意識到生活它是復雜的、模糊的𓀌👸,不要把生活想象僅僅看作是一條線🙅🏼♀️,只有一個發展趨勢,只有一種被承認的方式。的確有主導性的趨勢🤷🏿♀️,現在的情況就是把這一趨勢放大了,或者是說以扭曲的方式放大了。但重要的是只有以對生活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的把握為基礎,我們才能看到這些放大和扭曲,才能進一步參與到這些扭曲的改變♊️。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年輕的學子要特別記在心上的一點🧑🏻🏭,就是生活沒有那麽單薄🪭,生活還是很厚重,很復雜。雖然有被扭曲的、被放大的部分,也有被極端化的東西😶🌫️,但是我們要借助於對厚重和復雜的理解,獲得和被扭曲的被放大的極端化的趨勢打交道的能力🦸🏼♀️。
我不是說要避開它,要大家都不食人間煙火#️⃣,我認為是需要獲得和它打交道的能力,獲得和它打交道的能力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你需要明白它怎麽來的𓀓,你要明白它在何種程度之上被扭曲的,你也明白它是外部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你要兼顧它🩵🦫,但是你不能跟著它的節奏亦步亦趨。我覺得這是當下的學生需要習得的一種生活智慧。你不能因為看到它👮🏼,然後就覺得生活一塌糊塗,甚至覺得整個生活都是都是敗壞的。好像如果不參與內卷,那麽就要徹底離開,就要抽身而退,甚至幹脆厭學退學🦁,這顯然不是去應對它的方式。你應該是看到它♋️,而且明白它的來龍去脈👩🏽🚀,比如說我們要明白在早期資本主義的階段自由競爭,為什麽不是這種內卷化式的方式;要明白在這個高度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一旦落地,這種內卷化的生命狀態為什麽就變得特別壓迫🙀;假如說對這些東西都看明白了,你就能知道生活當中有這些方面🔜,但也能看明白這些方面是會被我們扭曲的👨🏿✈️,會被我們放大的🏫,而在被扭曲放大之後它會變得像魔鬼一般的存在👳🏻♀️。
如果說你能夠從這個角度去和它打交道⌨️,那就意味著你要兼顧它,但不被它所裹挾。我只要一跟學生說,學生就會說,這就意味著我最後還是不被揀選🈸。學生會覺得我要兼顧,但是在兼顧的過程當中,就等於是沒有把自己的競爭優勢放到最大🅱️,因為我沒有把我的競爭優勢放到最大,別人都把自己的競爭優勢放到最大了✢,所以如果是在有限資源有限指標的情況之下,我還是會落選的⛔。我承認確實是這樣的🧘🏿♂️,但是我還是那句話🧖🏽♂️🧎🏻♂️➡️,主要是看你心目當中的被揀選是什麽?比如說在這個時代🦶🏻,到最高的平臺,成為戴各種“帽子”的學者,而且在短時間內就要出名,這是被揀選的☹️。但是你順利畢業之後,在一所大學裏堂堂正正的做一個教師📅,踏踏實實做自己感興趣的學問,這算不算被揀選?
你被揀選到你願意做的領域當中去做事🟨,和你在那個領域當中成為眾星矚目的明星人物,哪一個才算被揀選👩🏿🍳?如果你承認前者也算被揀選的話,那麽你倒過頭來想想🖱,中國現在各大領域需要多少能夠真實的有做事能力的人🤹。你們作為在校園裏的學生,你們每天面對著大學講臺,講臺上需要多少真正的學者?然後你走出學校,這個社會需要多少高效的、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不一定成為眾星矚目的領導才是唯一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有真實能力、做真實事情。在做真事的時候,會因為這些真實的事情,的的確確帶來了生活的改變,會不再僅僅糾結於沒有“更成功”🧛🏿。舉個例子,我們意昂3裏的教師裏有一個很重要的隊伍👨🏽🏫,就是那些從事教學管理和行政工作的老師。隨著他們這一代走上工作崗位🧜🏻♂️,他們把和這個領域的工作任務相匹配的能力發揮出來👩🦯,整個的領域就發生變化了🤲🏽,老師也受益,學生也受益📡👩🏻🍳,學校也受益5️⃣,社會也受益🙅🏼。他們在大學校園裏算不算值得被尊敬者👨🏻🦲?
所以我就覺得被揀選這件事是要被反思的。我沒有要求你們都成為loser。復旦、北大🍲、清華、交大這樣的高校的學生,如果說你說他們不謀求被揀選,我倒是覺得這是不對的☠️,因為他們只有被揀選才能擔當🪠。國家花了這麽多時間精力🧎🏻➡️,家庭付出了這麽多,社會上也提供這麽多的資源🤵🏼👩🏽🔬,最後才讓你們能夠在校園裏👩🏽✈️、能夠在這樣高度之去謀求發展🦸🏽。假如說被揀選是意味著外部生活對我的強迫🪈,而我覺得這種生命狀態是難以承受的🧑🏿🎨,我選擇放棄。如果是這樣,我只能說這是一種更加錯誤的態度。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說🎑,被揀選意味著去擔當,意味著要去做事情,意味著要有做事情的真本領🖋🐯,如果你想的是做事,那你自然知道這是要有做事的能力的,做事的能力是來不得半點假的,不能夠用量化的指標去替換☝️。我覺得這樣想的話🧏♀️👩🏻🎨,對待被揀選這件事📃,你可能就會稍微心平氣和一點🥺。所以這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一個狀態。既承認它🦇,又要在錯誤的生活環境當中,盡量的和錯誤的生活找到一個相處之道,能夠盡己所能的做正確的事,這種說法是顯得比較天真🧠,但是確實可以在生活當中落地的。
實際上這就是中國人說的“老實一點”。老實一點🚣🏻,不是說不明白,實際上必須是很明白,但明白人不一定特別精明,明白人也可以老實一點。如果你這個人很明白👁🗨,同時挺老實的🏬,實際上你是可以在錯誤的時代活得稍微心平氣和一點,也可以在有這樣的錯誤發展傾向的時代,能夠活得對周圍的人更加有意義一點。因為你如果做的是真事情,你做的這件事就不會只跟你發生關系😁。比如說老師做學問,老師上課不光是跟自己發生關系,而是在跟學生發生關系,跟學界中的其他同仁發生關系🥧,與學術領域相關的其他領域也發生關系,對不對🎧?這樣,你的講座、你的課程、你的論文🧦💊,就會有超出你自己的意義了🧖👏。你就不是只在更進一步的強化,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做成只剩下這種非理性的惡意的競爭的這樣一種內卷化的畫面的意義了⬇️。
換一個說法🙋🏼♂️,就是在這種合理化的生活狀態之下讓自己的想法簡單些。所謂的想法簡單🪖,就是說在合理化的生活方式之下👰🏽,你所做的事情可以不只是合理化的、形式化、滿足量化指標的,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去面對那個內容本身的,是可以去面對那個問題本身的。你要想做到想法簡單👳🏼♀️,首先得是個明白人。你知道有這種非理性競爭的趨勢,也知道這個趨勢可被扭曲,可被錯誤可被放大,可以形成對你的逼迫👩🏻🦽➡️。你知道這個趨勢的來龍去脈,你也知道這個趨勢的扭曲錯誤在哪裏。在此基礎之上,你再去理解生活的復雜性,知道生活不僅只有一個發展趨勢👩🏼。在“明白”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更好地把想法簡單的境界在自己身上實現。
Q7、您認為意昂3官网的同學面對當下困境👱🏼♂️👩🏽🎓,應該做何應對👩🏼🦱?
第二個狀態🧵,是學生們要切記避免的,現在的很多學生正朝這個方向去走,即反向對表式↔️。就是說他大概清楚編輯喜歡什麽樣的前沿性的話題,什麽樣的三部分式的結構,然後怎麽樣的一個篇幅,然後他就按照一些最新的這些時髦的話題去謀求發表。一開始自己還是明白的🛑🧘🏿♀️,明白自己做的是反向對表式的事情,後來因為獲得了過多的承認,或者說有了過高頻次的成功,然後就以為這個東西他就是應該追求的,應該承認的一切🧑🏻🦰。
那麽還有第三種實際上是,他是有學術實力的🏤,但是他還沒有摸準怎麽樣讓自己的學術的實力不僅僅只為小範圍的同仁知道,而且也能夠把自己的學術實力,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傳達給別人🚏。我覺得這個是我們的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種能力。你得讓別人知道,你甚至有讓別人知道的責任,所以不是說所有外部的評價標準是分不出好壞的🏋🏿。我覺得個別極端情況也許有,但是它肯定不是全部。你可能在某些地方遇到了這個問題🧒🏻✡︎,但不會所有地方都是這樣🪳。我一直強調生活是復雜的♥︎,生活是有模糊性的,你要在碰壁的時候認真想一想🤷♂️,是我講給別人聽的這種學術表達能力還欠了火候,還是說我面對的評價者、受眾是徹底的外行、徹底的聽不懂👼🏻。
生活當中有模糊性,說明生活當中不是只有黑和白,說明不是只有對和不對。所以我是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學生,如果從長遠的角度考慮🔋,如果從自己多多少少還是自己同輩當中的領航者或者是帶路人的角度考慮的話,真的不能夠在明知有錯的情況之下🧓,還堅持說錯的方式就是現在的唯一的方式。如果你們都這樣,那麽今後要由誰來對這個錯誤的生活環境進行改變?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要有積極向上的同輩文化。在面對這個“內卷化”的外部生活環境時,我們需要討論🤌🏿,需要提醒👨🏻🍼,需要有自然生長出來的同輩文化。自然生長出來的同輩文化,在某種意義之上能夠給予你們前進的力量,支撐大家在應對這個客觀的生存境況時更加有底氣一點🍽,因為畢竟不是自己在做。當年的卡爾.波蘭尼,當他在一戰的戰場上閱讀《哈姆雷特》的時候😟,他感到世人都已經把生活正在朝著錯誤的方向展開這個問題徹底推掉了。而你一旦意識到這個問題,同時就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於是他就覺得這特別痛苦、特別困難✸🔖,因為所有的責任都要扛在自己的肩上🖐🏿。所以還是要有一定的同輩文化,比如說你們還是會討論這個問題的,對不對?大家還是會討論這個問題,大家還是在討論的過程當中,希望能夠有一個討論的某種共識。這實際上就是在建構同輩文化🫙🔸,也是在建構一種團隊模式。對這種同輩文化的建構也要有一點自主的意識,雖然它是自然生長的😙,但是也需要我們的進一步自覺推動。
Q8、談談您對復旦學子的期許
復旦的學生該如何應對這個合理化的外部世界🧑🏽💻🏗?我覺得有個例子值得深思🐝:我認識一個公司裏面搞高層培訓的📣,她告訴我🛝,我們實際上現在正在面臨著高層次人才的危機。很多企業發展得很好,它要轉型,比如說要上市,或者說要從單一產業發展為多個產業,這時它就需要有人才來支撐其發展。一些大型的國企,會花大量資金請他們去做培訓,特別是給這些企業從其內部揀選出來的少數管理精英做培訓。但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樂觀,這些成功的經理們往往都是“內卷化”的競爭中的勝出者。他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地位🏌🏼♂️,是因為他習慣於對標,都是人家告訴他怎麽幹🫅🏼,然後就怎麽去幹,還可以用這種方式可以幹得漂亮🩴,幹得讓你一眼就看出來🍉,他們都是在內卷形的競爭當中勝出者🎉🙍🏽。這樣的人等到更重的擔子到他們肩上是擔不起來的👩🏻🎨,很難再有成長🙆🏻♂️,再有突破。
所以復旦也好,交大也好🛀,北大也好😶🏋🏻♂️,清華也好🦋,這些學生應該想想🕖,當自己步入了中年,已經成為產業中的中流砥柱,當這個產業需要你引領的時候🐨,你擔當得起嗎🏙?如果你一直是用這種內卷式的競爭,一直是用這樣的一種方式進行自我培育,進行自我發展,然後進行自我塑造✡︎,那麽你有能力扛起來真實的擔子嗎?我覺得這個是要跟這些所謂的優秀大學裏的大學生要特別講的東西。復旦的學生應該想一想,你對自己的期許究竟是怎樣的?你是期許小富即安◽️,在競爭的過程中謀一個不錯的工作崗位🎰,還是你真的覺得你很優秀,你能做事👨🏼💼🚵🏼。如果你真的覺得你不錯,你能做事,哪怕你做的事很小🥋,但是你做的是真事不是假事🤜🏽,你就得明白,光靠內卷化式的競爭👩🏻🦰,不能讓你這個能力得以培育。
現在我們經常會說✹,我們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百年未有之大變,這當中有一個visible element,人人都在關註它🪝,因為它是變局所帶來的一個特別醒目的要素😉,那就是中國的位置。中國怎麽樣去擔當新的變化🚵🏽?全部都是你們這一代人去擔當。你們這代人走上工作崗位之後,要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大局面。這個變局是方方面面的,不光是學術領域的☂️,每個方面都是這樣的☘️🏊♂️。這一代人如果都陷在這樣的一種內卷化的競爭當中,等到擔子落到你們的肩上,怎能扛得起來?所以這個是真的要認真去思考的問題,要從這個角度去考慮。當然你說如果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國家有責任,社會有責任❌,學校有責任👨🏿🦳,要把評價體系理得更順🏊,要把外部的環境變得更加合理,這是不錯👩🏼⚕️。但我要強調的是你們對於這個過程也有責任🐜。不是說只是等待著教育部修改評估體系的參數,等待著學校修改相應的學術評價的標準👮🏻♀️,等到別人把外部環境都搞正確了🤠,然後再來讓自己也過得正確一點。這好像不能這樣。生活總是這樣一個過程,它是與自己認為不合理的🐶、不滿意的環境相互博弈🌏👨🏿⚕️,是在這個過程中摸索,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不被毀滅、讓自己得以成全。
采訪丨張易超趙明哲
文稿丨丁佳燁張懿雨
排版丨周露露
責任編輯丨張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