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天是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寒假的序幕也已經悄悄拉開。對於我們而言🤏🏻,怎樣利用好這段難得的只屬於自己的完整時光,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幸福問題。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張汝倫、莫偉民、丁耘🦵🏻🦵、鄒詩鵬四位教授親自推薦的寒假書單❤️,並附上2015復旦年度閱讀達人🕌🦍、意昂3官网2014級中國哲學方向研究生黃子洵同學的采訪🏺,希望大家可以在書香的陪伴中開啟2016年的征程💺,寒假過後更成為一個面目可愛的人🚬。
PART1 教授薦書
《社會現實與考察》鄒詩鵬教授薦
《物理學》亞裏士多德推薦sachs的英文版丁耘教授薦
《西方哲學史》[美]梯利著莫偉民教授薦
《老問題:西方哲學的經典議題》泰特斯等著莫偉民教授薦
《哲學是什麽》[英]霍奈爾著莫偉民教授薦
《詩經》張汝倫教授薦
《啟蒙時代》[美]彼得·蓋伊⏮📋,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張汝倫教授薦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0卷本張汝倫教授薦
( 部分“上榜 ” 圖書)
《最美的哲學史》[法] 呂克•費希🧑🦯➡️🛐,[法]克勞德•卡佩裏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張汝倫教授薦
《哲學與人生》張汝倫⚰️👩🏽🏭,中西書局,2015張汝倫教授薦
《毛澤東傳 (2卷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年張汝倫教授薦
《黑格爾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張汝倫教授薦
(轉自張教授:不要誤為商務出的《黑格爾傳》,我推薦的這本是法國著名黑格爾專家雅克·董特寫的。)
《康德傳》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張汝倫教授薦
《史記》張汝倫教授薦
《生活與命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張汝倫教授薦
PART 2達人采訪
(以下內容整理自2014級中國哲學專業碩士黃子洵同學的供稿,其文字流暢感情真摯,因此小編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稿內容,望大家能一同品味分享)
Q:你在這次被復旦圖書館推為2015年度“閱讀達人”,你覺得圖書館在自己的治學時光中扮演的是怎樣的角色🛷?
A:在我看來🈶,真正賦予圖書館意義的並不是建築物的宏偉🚒,亦非館藏的書籍🧑🏻🌾🏊🏿,而是真正懂書、願意與書對話的人。我現在遠遠談不上懂書。但不可否認,與書相伴的時光為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從本科起,我幾乎每天都會去文科圖書館四樓的教師閱覽室自習。那兒安靜的氛圍讓我暫時擺脫周邊的喧囂👨💻,整頓心緒👨🏿🦳,思索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徜徉於書架前,我會了解到很多聞所未聞的書籍名目👂🏻,不知不覺中增進對書的熟識度。
相較於全國其他高校的圖書館🦸🏼,我校的書籍資源相當豐富🏬👛。尤其是大型套書,都整齊陳列於教師研究生閱覽室內👯♂️,方便學生查找及閱讀。圖書館新開設的望道溯源數據庫網羅了詳實的論文資料,省下了我們多次檢索論文的時間。圖書館還會精心設置一些展覽🚵🏼♂️,如書畫展🙎🏿♀️、郵票展等,不失為一道美麗的人文點綴🙁。另外,理科圖書館外國教材中心及文科圖書館外文閱覽室收錄的西方人文典籍較為齊全👨🏼🌾,使我能夠親觸外文原典。
Q:除了圖書館的借閱,是否也會閱讀電子書籍呢?現在電子資源比紙質書傳播範圍更廣⭕️🚕,越來越多的同學都會選擇“下載”而非“觸摸”書籍💃🏿。你對這個趨勢怎麽看🏌🏻🧑🏻⚖️,有沒有什麽個人建議?
A:我更傾向於閱讀紙質書籍👩🏼🍳。流行的並不一定是真正有意義的,並不一定經得起歷史及時間的考驗。因而我不會因所謂的時代潮流而改變自己的閱讀取向😉。也許浩蕩大勢無法由我一人微薄之力逆轉,但我至少能選擇有意義的生存方式👩🏻🚒,選擇接受什麽🛢,拒斥什麽🍰。我偏愛於紙質書籍的原因可歸於以下幾點:
電子資源市場將書籍商品化的現象更為嚴重⛷,極易將含英咀華的從容涵玩轉變為快餐式的消費🦑。不少人認為,電子書籍更方便快捷地展現紙質書籍的內容🩱✷,而我認為,不單是閱讀的內容,我們應把閱讀的過程、閱讀這一行動整體納入到考量範圍中🥷🏽。因而↙️,書籍的載體不可忽視。相較於電子書籍,紙質書籍更具人文性及厚重感🧉。當我第一次看到端放於書架上的四庫全書時,那一瞬的感覺真是難以名狀。每一卷書的字跡各有千秋🚐,或遒勁剛健🔋,或清麗俊秀⭕️,可以從不同的字跡去猜測抄書人的性格。這不單單是一冊書,而是一個民族赤誠的心,從中能感受到潛藏的溫度及人文性的持存。媒介並非價值中立的信息載體𓀒。它無形中對於認知及思維的重塑作用遠超我們想象,甚至會影響我們關於“閱讀”、“學習”等觀念的意義。
再次,電子資源(尤其是互聯網上的文章✊🏿、微信平臺推送文章等)中圖像的比重遠多於紙質書籍(當然,娛樂性暢銷書除外)🦹🏻,其中潛藏的巨大危機卻不容忽視,即麻痹思維,加劇惰性🏋🏽♂️。長此以往,人們會喪失對語言的敏感,對長句、復雜修辭和其中的語言藝術的理解與運用能力也會大大削弱,更青睞以省心省力的方式來獲取信息與表達觀點,而不再願意主動運思。這其實是一種惡性循環。
Q:你從本科到研究生都就讀於復旦🙃,而復旦的假期一般都很長,請問你一般如何安排假期的閱讀計劃🍂?你認為假期讀書的重點應是什麽🌴?
A:我的專業是中國哲學,但我的閱讀並非局限於中哲。在我看來,人文是一個整體。因此💐,就個人閱讀習慣而言,我不會刻意回避專業以外的書籍👨👧👧☢️,相反✍🏼,古今中外人文經典我都經常借閱。
依以往經驗🫄,我會在假期裏讀一些大部頭的原典。相較於研究性著作👩🏼💻🧘,原典往往更為艱深,需要集中高於平日數倍的註意力,而閱讀進度則更慢。唯有將閑雜思緒一一沉澱之後才能真正讀有所入。因此需要極大的耐性。假期時間相對而言更集中🎎,不會被課業🤭、學生工作等事務切割得七零八落。倘若好好安排,不失為一個讀原典的良機。
除了對原典的精讀之外🩷,適當的朗誦及背誦也是極為必要的。由於少年時期未受啟蒙,我一直缺乏記誦辭章的童子功👨🏻🦲。現在只能惜時發奮🧑🏽⚕️,努力彌補⚅。假期裏我盡量保持著與學期中相同的作息🦈,晨起朗誦。傳統典籍為我每日清晨所必定誦讀。每次讀畢,我總會想起吾國文明經歷千載綿延至今,縱使幾次三番天災人禍都未能扼斷其命根🗿。薪盡火傳👈,護持道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令人唏噓不已🧑🏻💼👋。
在我看來🕵️♂️,以專題為線索進行讀書是個好方法,如諸子論“仁”的異同,如《老子》“知”與“欲”的關系。帶著問題讀書比泛泛而讀更有收獲👨🏻✈️。這樣往往會保持一種警醒,即“常惺惺”,提醒著自己不能淺嘗輒止🤾🏿,不能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問題🧜🏽♀️。另外,以專題為線索往往有助於舉一隅以三隅反👨🏽🏭,從看似無關聯的文本處尋求通貫🤶🏿。
Q:馬上就要放寒假了,你有沒有什麽讀書建議或好書推薦可以哲院的同學們?
A:與其說是建議,不如說是我每日都反躬自省、黽勉敦促的為學心得,即單單是讀遠遠不夠,還要思,要及時將所思整理成文🧗🏼♀️。
現在👩🏻💼,我越發覺得寫作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維度之一。將心中所想,讀書所思付諸紙面時,我心常湧動一種創造之樂:自己不再是單純受進食💇🏿♂️、排泄等本能沖動擺布的生物體,而是能嘗試著去思維、去創造(當然,我現在所寫所想十分膚淺🤰🌿,離真正的“創造”🅰️、“運思”豈可以道裏計?)對我而言⛄️☔️,每一次為文,每一次調整思路無異於充滿挑戰的未知之旅🙏。言難盡意的撕扯感讓我既痛苦又暢快🧑🏼🎓。導師中肯的批評一次次將我自認為足底已堅實的大地擊得粉碎,使我不得不在虛空中重覓立足點👨🏻,在困頓中重整旗鼓。
若要談及推薦的好書,古今中外,經史子集,浩若煙海👩🏻🍳,豈是只言片語所能道盡?當下不乏經典,而是缺乏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愛真理甚於生命的熱情以及把冷板凳坐穿的定力。在我看來,這三者如同劈山之刃。正如黑格爾在《柏林大學開講辭》中所說,“那隱蔽著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享用”。
出於這個原因✍🏻,我想推薦張汝倫老師的《堅持理想》一書📫。這是張老師早年撰寫之文匯編而成的一本小書。出書年代已久遠🎆。圖書館收藏單冊極少。若要論及張老師的代表作,論資排輩👳🏻♀️,無論如何也輪不到這本小書🧍♀️。但它對我的意義卻非比尋常🔇。這部小書向我展示了一顆赤子之心如何在風雨飄搖的年代步步摸索,把對世界及人生的追問化作前進的動力,造次顛沛必於是👩🦼。這部小書啟示我🏡,思並不是少數專家學者的事,而是人之為人的根本🎅🏿。人不應該只滿足於渾渾噩噩地活著🦸🏼♀️,而是應努力增進對自身生命🧖🏽♂️、人類之大我的意義及真理的體察。人應有勇氣向常識說“不”🕜,質疑一切“偽”的道理。這才是自由所在。唯有大多數中國人不把思考看作分外之事🪻,樂於思考,中華民族才能真正屹立於民族之林,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
最後祝願大家在書籍的陪伴下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