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哲學的思維🧙🏽♀️,作為人類思維模式的一個可能向度,綜合了人類獨有的超越🧢、追問與反思能力。本期《周一談治學》欄目選取了張汝倫教授題為“哲學與批判精神”的演講,為我們透視哲學的當代意義,帶領我們發現哲學之魅力,培養哲學之思維。
張汝倫🍝,意昂3平台特聘教授👩🏿🎨,意昂3官网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導師。
人類獨有之思維
人類的思維有兩大類:一種和生理本能有關系,人在世界上最根本的生理本能是活下去和繁衍後代。這樣一種思維方式我叫做實用性的思維方式,或者再形象一點——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原始人之前的智人就已經有一些思維了🚴♀️,這和他們的本能有關系。比如🟠,這裏的果子吃完到哪兒摘?什麽樣的水可以喝,什麽樣的不能喝?什麽樣的動物可以作為自己的獵物🤽🏽♀️,什麽樣的動物必須千方百計躲避襲擊?這樣一種有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一直延續到今天——有一種可怕的傳染病如何對應🤳🏊?如何把衛星送到天上?如何把導彈打到天上?如何解決上海的交通堵塞?如何解決人口的問題🪓?這樣一種思路非常有說服力🐿,非常有效,立竿見影,所以人類會心悅誠服。很少有人說這樣的思維方式,本身有沒有它的短板、缺陷和局限?所以我們人類往往因為這樣的一個常用的思維方式把另外的一種思維方式忘到九霄雲外,或者幹脆不要它,或者認為那個東西沒有用,可是真正為我們人類所獨有的是另外一種思維,這樣的一種思維我叫做哲學的思維。
哲學的思維動物是沒有的🐅,是這個思維讓我們有資格說我不是動物🏌️,我是人🟠。這樣的思維和生存沒有關系🌯,你一輩子不用它想問題🎭,也可以活得好好的,你照樣可以在這個世界上解決很多你要解決的問題,至於解決得好不好是另外一說,反正能解決🏃♂️。
NO.1超越自身
哲學的第一種思維🚵🏻♀️🤎:我們一般人活在世界上註意的就是眼前看到的具體事物,最容易觀察到的是世界的特殊性🐂,各種各樣具體的事情。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看到固體🎊🚵🏿♀️、液體、氣體,發生的時間上有過去發生、現在發生🀄️、將來將要發生👨🏼⚖️,從事實上講,虛構的、現實🫃🏽🔑、想象等等。一般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就事論事,可是有一天人會突然想到這樣的事件🕵🏿♂️,不管是什麽東西𓀈,物體🫴🏿🚍、氣體🤽、液體,也不管古今中外、上下左右、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能不能在一個總體上把握它?世界🐦🔥、宇宙是什麽?人類想這個問題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人誕生了🤦🏼♀️,因為這個跟他如何活下去😲、如何延續動物意義上的生命一點關系沒有🖕🏿。他不去想世界是怎麽回事兒,他照樣可以活下去👩🏿🔧◾️,照樣可以過得很滋潤🧻。世界一言以蔽之,對他沒有實際的作用🚶🏻♀️。
可是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這樣的思想產生以後我們人類才能走得遠🔪,為什麽?因為我們人類追究會發現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實際上是有聯系的🤚🏼,當你把所有的事物本身應該有的聯系切割掉的時候,你觀察的事物表面上沒有問題,但實際有問題🛞,而最後你有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會帶來無窮的後患。
哲學的產生代表人真正的突破,我們人能夠超出自己的動物性🙎🏽♀️,整體上把握自己🤷🏽♂️,把握這個事件,這個是不是偉大的、了不起的成就🤔🍳?而人本來要生存下去的本能的強烈程度和其他動物一樣,為什麽唯獨這種動物能夠超越自身🚍?這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們人以後發展,這樣的超越性、這樣的能力🌯,人獨有的能力絕對不能放棄,絕對不能萎縮,絕對不能夠退化,如果放棄了、萎縮了🚝、退化了,人類沒有前途,人類沒有將來,人類會變成將來最可怕、危害最大的動物。
NO.2打破砂鍋問到底
第二🙅🏼♂️,我們人類還有哲學的第二種思維🍕,打破砂鍋問到底✭。有問題解決了就行🦼,我不問這個東西為什麽管用。哲學會問這個事件根本的根本,最後的最後到底是什麽👏🏻?
比如生命是怎麽來的?我們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還有整個經濟、政治、人類一切的活動最後根本是什麽🧚🏿♂️?這些東西只有人會問👩🦽➡️,其它的動物是不會問的,這是哲學的一個飛躍,哲學的突破。
NO.3學會反思
第三,人必須要學會反思,對自己的人生要有很多的反思,這也是只有人才有的一種能力🛃。2500年前希臘的蘇格拉底講過一句話🦕,“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們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不僅僅我知道我得到了多少榮譽,我現在已經有了多少錢🧜🏽,我有多少頭銜🚵🏽,還會問自己,我過的這個生活有意義嗎?我去追求這些東西有意義嗎?人生幾十年到底怎麽過才是對它很負責任了,才算是善待自己?這是我們人生中必然要問的。
有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實際上不是一個批判的方式💂🏻,別人怎麽做我怎麽做,我只是比別人做得好一點😡,批判的思維方式是說,對現有的一切都有懷疑的態度,你只有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你才能夠真正地走上一個哲學的境界👨👨👦,你才能夠從一個所謂的有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上升到一個批判的反思的哲學。
養成批判方式
批判“概念”
中國人對概念不敏感,很多人包括哲學系很多老師會誤解,概念是普遍名詞👨👩👦👦。不對👦🏿,普遍名詞是說一類事物👨🏿🔧,蘋果我們抽象出來給它起個名字叫“蘋果”🧑🏿💼🌭,是一類名詞。概念是對事物的概念🧇,我舉個例子:我問大家如果我們沒有三角形的概念,我現在叫大家找三角形找得到嗎?找不到,它是我們人對事物的規定。世界是什麽樣的,是概念來規定的🙆🏽♀️。我們因為一些哲學課,認為很多事情是人從事實當中總結出來的。世界上第一張桌子哪裏來的?我問了很多人🥹🈺,研究生畢業的人說那是我們從事物當中總結出來的😾,問題是世界上第一張桌子,沒有桌子你怎麽總結出出來桌子這個概念來?毫無疑問先有概念👩🏿🚀,然後才有這個事件🙎🏻♂️。
還有一個比如說“情人眼裏出西施”這樣的俗語🚒👩❤️👨,人在自然科學上對於2+2等於4沒有分析,可是對於一件東西美不美是主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一種看法都合理。真是這樣嗎?我們設想兩個人都是古瓷的愛好者,看到一個宋代的陶瓶,美還是不美?如果有分歧,好像講的是個人主觀的意見🥧,實際上他們兩個人之間有沒有共同點?當然是有的,人與人意見發生分歧是建立在我們對這個討論的事情共同的理解上👰🏽♂️,如果張三和李四對美沒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就沒有必要爭論,因為爭論的不是一件事情,正因為張三和李四在這個美的概念上有基本相似的理解✥,他們才能夠對一個具體的事物發生是美還是不美的分析🙋。所以一句話:我們對這個世界是有概念規定的🎅🏼,因此真正的徹底的思想,一個批判的思想必須批判我們的概念。
批判“事先未經驗明的證明”
我們講的任何的立場都有一個前提,這個前提不一定說出來👈,比如我們現在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區房十幾萬一平方米,很多人買了🐀🪚。它有一個前提,決定孩子將來一生事業成敗的是小學教育或者是幼兒園教育🗜。有一個耶魯大學的管院的教授批判中國管院的課程設置🧐,他認為管理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打交道的對象首先是人💂,然後是製度,因此他說美國一流大學的管院四年不上我們上的人力資源、職場心理調節🤦♀️,而上哲學課、文學史🦞、思想史、上心理學,為什麽?你要懂得什麽是人,人都不懂你怎麽來管理?這就是說在根本的基礎上下功夫🚵🏻♂️🤵。所以哲學是退後一步想,但是這個是為了讓你有根本的突破和飛躍。
批判“常識”
常識不能萬歲,為什麽?因為常識有兩個特點🧚🏻♂️,第一有時間性,曹雪芹那個時候的常識現在看是匪夷所思,我爸爸媽媽那個年代的人說的常識對於現在的80、90後來說是那樣嗎🧎♀️?第二常識有地域性😗,沙特阿拉伯一個男人可以去娶6個女孩子但是在中國不行🧖🏽♂️。而且常識說白了是流行意見,不能因為大家都這麽想,就把它和真理劃等號,這是完全兩個概念,越是常識越可疑,不懷疑常識人類沒有辦法前進🤾🏼🧑🦽➡️。
懷疑
懷疑也是哲學的一個基本的要求。北宋儒學家張載說過一句話,“於無疑處有疑”,如果不能懷疑你就根本沒有辦法有一個真正的突破🫲🏼,尤其是現在這個世界上亂七八糟的思想太多了🙊。
我們中國人吃不要哲學的虧真的吃大了🤷🏿,這個民族倘若還想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首先是精神的大、文化的大🕚🦜、人的素質的大。所以一定要有哲學,而現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偽哲學、假哲學充斥整個社會,還有幹脆不學哲學,哲學在全世界都處於相當困難的境地。人類如果想前進🧝🏻,這是人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人會對自己不滿,我們如果還真對自己不滿,如果還想更進一步,只有擁抱哲學,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本文選自張汝倫教授在2016年7月2日2016意昂3平台EMBA人文盛典的演講內容,由澎湃新聞整理,刊登於鳳凰網文化版。文章有部分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