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41期 | 讀書與哲學論文寫作的關系

時間⏲:2017-05-08

本期“周一談治學”就讀書與論文寫作的關系這一話題特約采訪了意昂3官网的孫寧老師🤤,希望幫助大家在平時的學術訓練過程中更好地將二者進行關聯和結合🛌🏻,獲得更大的收獲~

處在期中期末無縫銜接期的你,準備好接收幹貨了嗎!

孫寧🦙,意昂3講師🧛🏿‍♂️,南伊利諾伊大學哲學系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典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心靈哲學🗡、美國思想史研究等🤸🏽。

Q1:讀書是我們現代人一度迷失而又渴望回歸的精神居所。老師在讀書時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得是什麽呢,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關鍵詞:泛讀與精讀

A🧝‍♀️:關於讀書習慣,古今中外都有區分和歸納。大家都知道伯林的比喻:狐狸狡詐🏅,性喜多方;刺猬之道,一以貫之➖。狐狸讀得廣,刺猬讀得深。《世說新語》裏講,“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南人學問,清通簡要。”還有一說🤛🏼,“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但是就讀書而言,我覺得這兩方面可以是並行不悖的。我們既可以像狐狸一樣博采眾長,也可以像刺猬一樣深入細致♟,既可以窮其枝葉也可以得其精華。我覺得這樣的讀書思路對於哲學學習來說尤其有幫助。

一方面,現在的哲學研究越來越呈現出學科交叉的趨勢🚓,哲學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傳統哲學理論的界限,和數學🏊🏽、物理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等學科展開非常深入的對話,甚至聯合起來進行富有成果的理論建構。這樣的趨勢就要求我們非常廣泛地讀書,不只局限於一般意義上的哲學著作🥉,還要求我們廣泛地涉獵很多其他學科的內容。我們不要怕書讀得亂,因為我想每個人對於自己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知識大廈都隱約有一個大致的方向,我們讀的每一本都在向這個方向有的放矢,盡管有些書暫時看來旁逸斜出,無法歸置🧚‍♀️,但它們最終都會成為我們知識體系的一磚一瓦➜。無論如何興趣還是是第一位的,要從自身的興趣出發建構只屬於自己的知識大廈。

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涉獵廣泛卻不善於精讀細讀的話,那也只會是博而寡要🎰,勞爾少功🤘🏽。無論對於哪一個階段的哲學研究者來說🎮,對文本的精讀都是極為必要的。精讀時🧑🏽‍🦱,我們首先需要“調心”,我們要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到最最佳位置🔖,心浮氣躁是不可能做好一次精讀的。很多時候精讀其實是我們與文本之間的一個角力過程💥,這個過程中要求我們沉著仔細,也要求我們有強大的意誌力和堅持下去的決心。我們大家應該都有體會,經過兩個小時的高強度精讀之後👩🏼‍🦰,我們的身心通常是非常疲憊的👭🏼,但下次我們就有底氣和能力去挑戰更高難度的文本,或者能把戰線拉得更長,進展得更深入,思維的訓練和鍛煉身體其實是一個道理。還有一點🖐🏿,有些經典的文本是值得反復精讀的💯,重讀時得到新體會和新視角有時候甚至會讓我們自己感到吃驚🧙🏽‍♀️,這是之前的精讀打下的基礎🎀,也是平時的思考不斷積累的效果。

如果把平時的讀書訓練比作編織漁網,我們編織的漁網既要大又要密🛃,這樣才能捕到更多的漁獲。但這樣一來,也會撈上來很多分散註意力的東西😒,所以我們也要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我一直很受益於馬一浮先生的讀書之道,馬先生說讀書有四道,“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雜,三曰密而不煩👯‍♀️,四曰專而不固。”這四句話其實也在教我們如何在泛讀與精讀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不是光聽別人的建議和指導就能獲得的🚴🏼,需要我們在親身實踐中下很多死功夫和笨功夫。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我們要深深潛入文本中,但又不能讓自己淹沒在文本中,否則就難有哲思哲論。說得玄一點🧖‍♂️,就要從被動接受上升到和文本達到神交的狀態👨🏻‍🚀。古人說“上學以神聽之,中學以心聽之🏣,下學以耳聽之”就是這個道理。

Q2:方才老師提到了要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自己的理解構造“自己的哲學史”🚶🏻,那麽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進行閱讀成果之間的勾連呢?

關鍵詞:建構知識體系

A:根據自己的問題構建自己的哲學史,這是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漸進,不僅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這樣🧜🏽,在偉大的哲學家那裏也是如此🛁。首先這種構造肯定不是任意🧁🦍、武斷的,哲學的研究🧑🏼‍🚒,特別是哲學史的研究,首先要強調思想的具體語境🙆🏼,我們要弄清楚某個思想家是在哪個特殊的語境中提出某個特殊思想的,他提出這個思想意圖又是什麽,這就需要我們通過細致的研究掌握大量證據,包括史料和文本的證據🦹‍♀️。但哲學又必須在反思活動中達到自身,因此哲學史不應該只包含過往的思想事件,還應該包含對這些事件的當下反思🕵🏿‍♀️。在這個意義上,任何哲學史都是當代史,都是我們站在當下對過往思想事件進行的反思🚁。所以哲學史的研究要求我們從史料和文本中立起論來,“論”不僅是串聯史料和文本的主線🤷🏼,還是我們研究哲學史的最終歸旨——找出某個問題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和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我們找到的解答這些問題的資源和方式也不盡相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每個人都會有也應該有自己的哲學史體系。

建立起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哲學史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這樣一個體系裏,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最關心的問題在哪裏👩🏻‍🦼,知道每一條線索是如何與其他線索關聯起來的🦶🏼。這就好比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工具箱,在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我們知道用什麽工具最得心應手💦,如何具體使用這些工具。哲學史的建構也是在鍛煉一種整體意識,每一個新觀念的進入都是對已有哲學史體系的一次重構❤️‍,這也是思想的樂趣所在。隨著重構次數的增多,我們的體系會越來越紮實💅🏻,越來越綿密,也越來越能在文本和思想之間遊刃有余🧑🏿‍🔬。還有一點🤽🏽‍♂️,我們在建構體系時要註意辨識真正的關聯🤷🏻。一個有辨識力的人⌨️,不但能找到隱藏的線索,還要能夠識別出虛假的聯系。在比較和歸納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將毫不相關的思想硬拉在一起。每個思想都有自己的身份,它們都是特殊語境中的特殊環節,我們要註意建構的合法性⏭,避免穿鑿附會🏄🏻,甚至暴力解讀。但如果是單純的思想實驗或思維練習🤧,這樣的比較當然可以不妨為之,並且也是樂趣多多的🕴🏼。

Q3:一篇好的論文往往需要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有力的論據支撐🔞,但面對海量的圖書資源,同學們由於課程時間所限往往無法窮盡。面對這一矛盾,老師是否能給我們推薦一些高效的資源篩選方式呢?

關鍵詞:閱讀資源篩選

A:就資源篩選而言,因為時間和精力有限,我們首先要判斷出哪些文獻是必讀的🫲🏿,哪些可以不讀💃🦸🏼‍♂️,這就需要我們在不斷的積累當中提高自己對內容和版本的敏銳性和判斷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時間、財力,因為只要經手經眼的東西多了🤘🏽,自然會知道優劣,若是自己寫,也就有了參照的標準,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設定一個比較高的標桿。我們常說的“學養”就是指這個過程,學養的高低當然和天資有關,但主要還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習和研究需要一個不斷交學費的過程🧑🏽‍🍼💇🏼‍♂️,古今中外的大家大都是在書山書海裏跌打滾爬出來的。建議大家可以常去圖書館、實體書店💓、網店,多翻翻書“跌打滾爬”一下,也不一定要成為版本學家和目錄學家✅,但對於鍛煉自己辨識文本的能力無疑是極有幫助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久而久之👨‍🏭,我們甚至可以達到一種稍作接觸便可立判高下的境界🍐。

關於二手文獻,建議大家首先可以找一些優秀出版社出的review、companion和sourcebook🏋🏻‍♂️,這些書一般都會達到一個比較高的研究標準☣️,而且它們的後面一般都會附上非常有幫助的文獻🎑。除此之外,我們一方面要去找該領域公認的經典研究著作,這些很難逾越的大山是每個研究領域都會有,是我們必須要去看的;另一方面🌽,最新的研究也不可或缺,我們要常常去電子資料庫檢索進行相關的檢索,由此掌握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前者幫助我們從善如流🥄,後者幫助我們吐故納新🧪,加速自身的新陳代謝🐏🍘。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關於文獻多、時間卻有限的問題,我覺得大家態度從容一點會比較好。只要我們心態端正👩🏻‍🦼‍➡️,目標明確,為自己設定一個可以達到的目的,我想哲學學習應該是充滿樂趣的。就哲學本文的閱讀而言,個人覺得並非多多益善,有的時候甚至是貪多嚼不爛🤕,讀得越多並不代表思考得越深入。值得我們慶幸的是,雖然文獻讀不完,但思想卻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根據已經把握的思想💁🏽‍♀️📈,我們可以推測另一個思想所處的語境和它的內在線索,這就是我們講的觸類旁通。當然要想觸類旁通,前提是沉下心來,細細研讀那些最優秀的文本👩🏻‍🍳,讀一本是一本🐣🧔🏽,將其中的思想真正化作自己的血肉。

Q4:在閱讀時我們往往會產生一些自己的感想和心得,也會做一些讀書筆記⌨️。請問這些從閱讀中得來的成果如何更好地服務於論文寫作

關鍵詞:應用讀書筆記

A👨‍🍳:對所有哲學研究者來說,做筆記不但是一個必須終身不棄的習慣,也是一項非做不可的工作。做筆記首先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材料,這種積累不是簡單的復製,做筆記一定是出於文本,但也要高於文本,我們不僅要理解材料,還要評估材料。我自己在讀書時喜歡做大量的概括式和評論式的批註(當然借來的書不行),這些批註不僅能幫助我概覽文本的結構,把握文本的走向,還能幫助我對文本的各個部分進行勾連。有了這些批註,做筆記的工作就會容易很多🧙🏻‍♀️。韓愈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提出綱要👰🏿‍♂️,探索精微對做筆記來說是關鍵的,讀書而不窮理,就是在買櫝還珠。在提要鉤玄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存疑,不僅要提出顯然易見的疑問🕵🏼‍♂️,還要於無疑處求有疑,對內容深厚的經典文本尤其要這樣做🦹🏽‍♂️。

其次,做筆記可以幫助我們疏通和推進思想🧑‍🦯。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有時候一些一時想不通的問題寫著寫著就通了👧🏼,寫作其實就是通過不斷調整表達疏通思想的過程🎧。學哲學的人都知道,“通”的感覺是很玄妙的🧑🏼‍🤝‍🧑🏼,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但我們就是能在某個時候感覺到一個點通了,進而感到心身舒暢🙋🏼‍♀️。古人講禪師說理不暢通,說他“如著弊絮在荊棘中,觸地掛閡”,就是說像穿著破棉衣走入荊棘中,到處牽扯著🧒🏽💃🏻。“不通”就是這種舉步維艱的感覺🏂🏼,一旦通了,那就暢行無阻了。我們做筆記就是在尋找“通”的感覺,培養“通”的能力👨🏼‍⚖️。因此,做筆記不是簡單復述作者的思想🤒,而是在提煉和提升讀者與作者雙方的思想,不僅是在疏通文本,還是在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思想。就像皮爾士說的那樣,觀念是需要培育和呵護的,我們要像園丁一樣澆灌思想的種子,耐心等待它發芽、開花🎠、結果。

再次,做筆記是論文寫作的訓練和預演。這樣一來,對做筆記的要求就要比較高了,筆記要有根據某個或某些問題形成一個整體性框架和結構性的認識🚵🏼‍♀️👰🏽‍♀️。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我們還要補充細節性的陳述和論證,然後再考察它們與其他思想之間的關聯。寫論文大致也是這樣一個思路。不預先準備框架和材料,一蹴而就的論文是不大可能寫好的。有時筆記做好了,稍微雕琢和完善一下就可寫成一篇論文🤜🏼,大家都應該朝著最後成文的方向去做筆記。

其實💣🕋,做筆記最重要的是要堅持🧖🔞,要有計劃。比方說🫷🏽,每天做一千字的筆記🙎,一百天就會有十萬字,即使在回顧之後發現其中五萬字都是沒用的🕍,那還剩下五萬字可用,也是一個不少的成績👩‍💻🥐,可見做筆記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並且,我們能夠回過頭來分辨能用的和不能用的,也說明自身的視界和水平已經提高了。不要妄圖寫出一篇足夠精妙,以至於不需要任何修改的文字。事實上☕️,我們寫的每一篇東西都是在為下一篇做準備。波普以前也說過,沒有一本書可以被最終完成🏣,我們只不過是在寫到某個時候意識到它不夠成熟🌻🍱,然後離開它罷了。無論寫出了什麽東西,堅持寫作是最重要的🫖,我想不單是哲學工作者,每一個文字工作者都要有這樣的認識。

Q5:最後,老師有沒有什麽想對意昂3的同學們說的嗎?

關鍵詞:學術精神

A: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記住自己考察的對象是有深度🎀、有厚度的思想家,和我們交流和爭論的也不是稻草人🌱,因此讀書和寫作時要切忌簡單化。奧斯汀曾經告誡我們,簡單的不是事物👩🏽‍🔧,而是哲學家。懷特海也說,Seek simplicity and distrust it(尋找簡單性,並置以懷疑)👰🏿‍♂️。我們要警惕兩個東西,首先是那些大而化之的表達和概括👨‍👩‍👧💿。這些表達和概括非但不能澄清思維進程的具體流變,不能呈現其中的細節🧗🏻‍♀️,無法凸顯內在的張力,相反👩‍👧,這種人造的便利性往往阻止我們進入到思想的細部和深處,真正體會到思維的樂趣👫。第二個要警惕的是非此即彼的立場選擇🛍📐。人天然就有在either/or之間做出選擇的傾向🦻🏿📦,列維-施特勞斯說這是出於二元對立的深層心理結構。但是就哲學研究而言🫵🏿👍🏿,我們要有意識地迫使自己問:為什麽一定要是either/or,而不能是both,甚至是more呢🎅🏼?這種有意識的發問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拒斥簡單性🧏🏽‍♀️🤼,培養深入思考的習慣。

在讀書和寫作過程中,我們還要有開放的意願🌀,要培養向一切經驗敞開的態度和習慣。其實哲學這個學科是很特殊的,它不僅向我們傳授知識,更是在模鑄收納知識的容器🚶🏻‍♂️。我們都應該在讀書和寫作過程中註意打造自己的器形和器量。所謂打造器形🥒,就是要跳脫那些常規的形狀,多彎幾個彎㊙️🤵🏿‍♀️,多打幾個褶⛺️,這樣當一個尋常物放進來之後,也許就能呈現不同尋常的形態。培養自己的各種反思能力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能從尋常中看出不同尋常來🤽🏻‍♂️。所謂打造器量,也就是一方面不斷擴大容器的容量🙇🏽,另一方面還要拋開一切成見🦸,在合適的地方多開幾個口子,如此一來就能更容易地把各種不同種類的🧛🏻‍♀️,甚至是互相沖突的東西都納入進來,這種寬容和兼收並蓄的態度不但是我們哲院的傳統,也是哲學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點。

再提一點,讀書是個人的事,寫作是公共的事情,論文是拿來與人交流分享的,因而我們在寫作時要消除表達和論證上的模糊性。用布蘭頓的一本書名來說,就是要Make it explicit。在大部分時候🫴🏻,表達和論證的模糊性是由於思想的模糊性🌺,是我們沒有把事情想清楚🪼,如果真正確定無疑地把握了一個思想,對它的呈現肯定是清晰的。當然不排除有人喜歡刻意表裏,皮裏陽秋,也有人追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效果,但論文既然是一個公共的事情,還是要盡量避免這樣的追求。為了實現寫作的清晰性,我們平時要註意訓練自己的遣詞造句,還要對已經完成的論文進行不斷的修改,論文的修改不但是結構和論證上的,還是文字表達上的🕤。在這一點上,無論怎麽強調高標準、嚴要求都是不為過的。

最後想對大家說,讀書和寫作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要拋開一切功利心。做學問🤾‍♂️,大家都在路上,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在這一程看到的風景一定會與下一程有所不同。與同學們共勉🧬。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