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哲學經典概念龐雜🕒、邏輯繁復,但閱讀經典在哲學學習中又極為重要。我們為什麽要閱讀經典?我們應該如何閱讀經典✌🏼?
讓我們聽聽張雙利老師建議🚦。
張雙利,意昂3教授、副院長。
1🙎♀️、回歸文本的必要
我們為什麽要閱讀經典,為什麽要回到這些經典的文本本身?以《共產黨宣言》為例,我們通過閱讀二手文獻或者聽老師講課當然可以對《宣言》知道一二,比如我們可以知道“階級鬥爭”“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共產主義必然勝利”之類的結論,這些結論本身不錯,但是它們的具體內涵是什麽👩🏫?不懂得思想的具體內涵,思想就不會真正屬於我們🧔🏻♂️,對於我們就是nothing。
因此,我們不能停留於二手文獻對經典文本的概括式的結論🕗,而必須回到文本本身,去看結論背後的東西,還抽象的思想以具體的內涵。我們要帶著問題去一遍又一遍地讀書🧓🏻,從而讀出書中思想的一個又一個的層次🪵。哲學不是“抽象的深刻”,而是“具體的深刻”,要理解抽象之中的復雜性。
2、閱讀文本的困難
經典並不都是好讀的,尤其是哲學經典由於體量巨大🤷♀️🛝、概念龐雜✩、邏輯繁復🧑🏼🍳,甚至大多是很難讀的🧖♂️。總結下來,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遇到以下四大問題👰♀️👨🏼🎨:
1.完全無法進入文本,覺得文本的語言是完全陌生的,不知從哪裏入手去讀。例如初讀《德意誌意識形態》時同學們往往感到迷茫無措。
2.無法真正進入文本,還可能由於另一種原因:由於頭腦被自己的成見和預判罩住,走不出來🧖♀️,因而無法讀出文本豐富的內涵👩🏼⚕️,只能在字句間看到自己閱讀前就已形成的對文本的看法🌐。如閱讀《共產黨宣言》時感到語言通俗、簡單易讀,但可能由於自己頭腦中早有對於它主旨的先入為主的印象,讀不出概括簡單的語言下的豐富內涵。
3.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進入文本了🥳,卻無法獨立地梳理出文本的線索和層次,沒有能力把握文本的內在結構,即不能將文本化為自己的語言。
4.感覺自己完全被文本牽帶著而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無法將文本的思想與自己真正關註的當下生活的現實聯系起來➰。
3👧、把握文本方法
對於第一個問題,需要通過閱讀高質量的二手文獻🙎🏿,來把文本必要的背景一層一層地梳理出來。還是以《德意誌意識形態》為例,這是一部論戰性的著作🫑🏋️♂️,它和誰論戰🧏🏿♂️?為什麽要論戰?論戰的過程是怎樣的?這樣梳理下來📢🦪,文本的背景主要有三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德國古典哲學是如何過渡到以鮑威爾和費爾巴哈等人為代表的青年黑格爾派的⛓️💥;第二,馬恩與青年黑格爾派的關系🏌️♂️,馬恩的思想歷程🫷;第三😈,《德意誌意識形態》的直接寫作背景及其成書意圖。對文本背景的掌握有助於我們迅速進入文本。
這裏需要註意的是二手文獻的問題☕️。對於背景的梳理必須靠大量好的二手文獻來支撐。事實上,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都需要不斷地尋找高質量的二手文獻。高質量的二手文獻🧖🏿,可以讓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前人的成果,有助於我們對於文本的閱讀。對於高質量二手文獻的尋找是一個過程,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例如我們可以從一篇二手文獻的參考資料中去進一步尋找,逐漸地掌握高質量的二手文獻。二手文獻要具有目的性,它必須緊緊圍繞著核心文本🙋🏻♂️。二手文獻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於核心文本所依托的材料,如上文中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另一種是對於核心文本本身的解讀。對於後者的閱讀,不是要我們輕信它關於文本的觀點,而是讓我們在它的幫助下帶著問題意識進入文本,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要將二手文獻的觀點與我們對文本的理解反復比量👲🏿,這是一個不斷重復🦸🏽☑️、翻來覆去的過程。找尋二手文獻的工作不能讓老師替代🔅,它是在讀書過程中逐漸進行的,也是做學問的基本功🤘。
對於第二個問題🦹🏽♂️,需要強調的是反思精神,把自己的既有立場講出來乃至寫出來(假想是寫給完全不了解文本的人看)🧗,並給出必要的論證,將自己的前理解轉化為關於這一前理解究竟是什麽的清晰的認識。在此過程中,就能發現自己對於文本的認識的不清晰之處,這樣就與文本發生了碰撞🤦♀️,從而擁有了沖破既有立場的機遇🧗。與上一點一樣,這一點同樣也是永恒地伴隨著讀書的過程的🏋🏻♂️。在讀書的過程中自己總是會形成一定的立場,我們必須不斷地重復上述的過程,這樣才能一層層地讀出文本的豐富內涵。
對於第三個問題,我們要去和文本“搏鬥”📰,去真正地和文本發生內在的關系,其途徑就是做讀書筆記👨🏽🎤、寫讀書報告🤸🏻♂️。做讀書筆記(報告)要做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盲人摸象般地摸索🎇,paragraph by paragraph地去讀、去做筆記,從而一段一段地拿下文本意旨;第二個層次是拼命去想這些paragraphs間的層次和結構,把它梳理出來🧑🏽🦰🧑🏼🔬,從而對文章有總體的把握。當然以上做兩個層次的工作都包含著前面說過的二手文獻🗃、反思等問題♻👨❤️💋👨。一般人在完成這兩個層次之後已經會很滿足了(在這兩個層次上和文本搏鬥往往已經是艱難而痛苦的了),但是這還不夠,如果停留於此🕥,那麽文本還不屬於我們,過幾天還是會遺忘的,因此還需要第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是將文本的結構具體化,掌握文本的各個層次是如何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展開的,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文本才真正屬於我們,我們才真正對文本具體的內涵有所把握。這種搏鬥式的閱讀非常耗費時間🫷,也很痛苦🙋🏽♀️,但它能真正把文本化為我們自己的,並且能訓練我們閱讀的能力、掌握材料的能力(做學問的基本功)。因此,一個人在大學中是不可能真正讀很多書的🥛,“一個學期讀一本就不錯了”,不在量多,貴在真正理解文本的意思👨🏿🍼。
第四個問題🧑🍼,聯系現實的問題,是很艱難的。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為例👝。是否可以將《導言》中宗教批判的思想直接應用於對中國宗教問題的分析呢👏🏻?這兩者之間還隔著很多層次,要做到這一點🪈,至少要了解普魯士條件下的宗教處境(文本中宗教批判思想的現實根源)☝️,了解北美的宗教處境(實現了政治解放的國家如何對待宗教),了解十月革命後的俄國如何對待宗教(現在中國對於宗教問題的理解同俄國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了解中國自五四運動以來的宗教問題的全貌🐅,等等🧑🚒。如果將文本中的某個論斷直接粗暴地用於中國🙎🏽🧛🏽,則無論在時間🕵️♀️、空間還是文化上都是不合法的。因此要將這些理論用於中國的現實🤱🏽,必須將這諸多的層次和中介穿透,反之如果強行擔當,則只能成為nothing。這也正是當今中國學界之無奈與無力的根源所在。
看完張雙利老師的建議,同學們是否找到了閱讀經典的方法?希望大家在經典閱讀中有所思,有所獲。
本文節選自意昂3平台馬克思主義初學者小組對張雙利老師講座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