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學
學風問題可以有多層含義💂:廣義地說🥋,應當把立場👩🏼🔬、觀點🎮、態度、作風等都包括在內。正確的學風應當做到立場堅定🚞、觀點鮮明、態度謹嚴、作風踏實🥴。這些問題涉及治學者的品德,也涉及教學體製是否完善。對於人文學科的治學者來說💅🏼,立場、觀點當然是更為重要的🏰。無論是寫文章或者作學術講演,都必須有正確的立場觀點👆🏿。這可以說是基本前提。
做學問要有毅力
馬克思在《資本論》裏有這樣一句話:“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這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做學問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畏艱險,要勤懇踏實👨🏼🦱,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成就👨🏻🎤。
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時間,收集了很多材料。馬克思還有一部《剩余價值學說史》👩🏻💻,比《資本論》的篇幅還要多🛒,這部《剩余價值學說史》就是為寫《資本論》而做的準備。在這之前,馬克思還寫了很多這方面的書,比如《工資🙎🏻、價格與利潤》、《雇傭勞動與資本》等,都是為寫《資本論》做的準備工作。至於他參加當時德國歐洲工人階級的革命運動👈,那就更多了。他經過了很多理論和實踐上的準備才寫成💃。《資本論》是一部非常偉大的著作☕️,連馬克思主義的敵人都肯定《資本論》是一部劃時代的巨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學問要有毅力。在確定一個目標以後👨🏽🦱,要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精神。在治學上,要經得起折磨,要經得住失敗💥🪃,要耐得住寂寞,甘於長期坐冷板凳🙅🏻♂️,不為物欲所累👩🏽🦲,不怕清苦,不能圖輕松🎁,更不應當投機取巧🍽🚒,走脫離正道的捷徑。做到這些很難🥷🏽,但既然選擇了這條治學道路,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鍛煉、考驗自己🤼♀️,盡最大可能使自己能夠具有走好這條道路的素質🔷。這是我對馬克思上面那段話的理解👩🏼🚀,也是我對謹嚴踏實的學風的理解。我自己一直力圖培育這種學風,盡管做得還很不夠🤌🏽,但也有一些心得。
治學謹嚴踏實
我1950年起進大學,治學已60多年💆🏻♀️,對國內著名學者治學的見聞相對較多。他們成功的一個共同特點正是謹嚴踏實🧜🏽♀️。關於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馮友蘭、金嶽霖等大師的情況,許多人都講了。我舉個大家平常不提的人做例子,就是我讀大學本科所在湖南大學(不是現在的湖南大學)的楊樹達。
楊樹達是我國古文字學的泰鬥級學者,中國科意昂350年代最早評出的少數學部委員(院士)之一。他治學特別嚴謹♎️👩🏽🍼,他的稿子不許編輯作任何改動👩🏼⚕️。有些人說他過分固執。其實,包括標點符號在內他都是再三斟酌的。他對自己的親屬和學生也要求特嚴。他的遠房侄子楊榮國是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家(中共地下黨員),當時任湖南大學文意昂3院長。由於發表的文章有時有錯別字,當時發表在《新建設》(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的一篇文章引文有錯🧜🏼♀️。楊樹達看到後極為氣憤,毫不留情地將他嚴加訓斥🚣🏼♀️。據說他還寫信給毛主席,說楊榮國沒資格作院長🧑🏽🎓。這種一絲不苟的精神當時在湖大傳為美談🍤🧎。
治學忌浮躁
治學謹嚴踏實的反面是浮躁🧑🏽🏫🙇🏿♂️。學風不正往往與浮躁相關。學習上的浮躁主要表現為迷戀於走捷徑🏌🏿,不肯下硬功夫;也表現為貪多貪快、淺嘗輒止,表面上看了許多書,什麽都能說上幾句,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種淺薄的理解不可能獲得踏實的知識,從而也談不到如何進一步進行研究,更談不到提出真知灼見👩🦽。即使自稱提出了新見解🧹、新觀點🎒,那也是自欺欺人。在此我順便講一下如何讀書。盡可能多讀書💡,作到廣聞博覽😶🌫️,當然是好事,但這一定要以對基本內容有深刻理解為基礎。類似的論著你至少有一本是精讀,了解基本內容,其他才好泛讀📇。如果沒有精讀,都是隨便翻翻,當時也許有些印象,過後不久你就會沒有深刻印象,等於不讀🩱,這樣你就學不到紮實的知識🙂🪄。記得我在人民大學學西方哲學時🏧👩🏻🌾,北京的一些老前輩都主張我精讀亞裏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斯賓諾莎《倫理學》、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黑格爾《邏輯學》🆘。說讀懂這四本書,對整個西方哲學史就會有一個大體的掌握。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是這樣,要花大功夫去讀懂有代表性的著作🍦。
學風浮躁最惡劣的形式是抄襲(考試作弊也是抄襲的一種形式)。其危害性最大🤾🏽♀️,抄襲者固然學不到知識💍🔷,還會敗壞社會風氣👩❤️👩,嚴重阻礙學術進步⛔️。國內外的學者對之都深惡痛絕。國外學者如抄襲,大都會被逐出學界。我還是要說一句:對抄襲的處理要更嚴一些🚞。
赤裸裸的抄襲較易發覺,也較好處理。隱敝的抄襲往往被忽視,但其危害更大。我們現在的期刊太多太濫,同一主題🩴、甚至同一題目的文章可以搜出幾十幾百,觀點也基本一樣⚗️,絕大多數是彼此變相抄襲🏃➡️。明明是別人早就提出的觀點,只是變換幾個句子或用不同的詞來表述🧑🏿⚕️,卻大言不慚地說“我的觀點是如此”🧑🦯➡️、“我認為如此”🖕🏼。而且這類文章往往還能作為提升職稱的根據。這不能繁榮學術,而是在敗壞學術🫷🏿🏊🏽。借鑒別人的觀點是可以的,把別人的觀點變換一下樣子說是自己的創新就顯得無恥了👵。這類情況大量存在。
治學要善於不斷地探索🤠、溝通和超越
所謂探索(探究),廣義地說就是各種內容和形式的學習和研究。用探索這個詞是強調學習和研究的主動性。聽講、看書當然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如果停留於看和聽👱🏽,不去進一步追問一下聽到和看到的內容的究竟,那往往還只是一種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習的效果往往較為膚淺🧑🏻💻。如果能對看到和聽到的東西作進一步追問✝️,而且是連續不斷地追問,不僅知道其是什麽,而且能知道其為什麽,也就是知道其是之所是,那我們的學習就深刻得多。這就是探究。廣義地說,探索也可以指整個學習和研究過程📒:發現問題🔌,尋找問題之所在(確定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種種方法,選定最適當的方法,用選定的方法進行實驗檢驗🫅🏻,看能否解決問題👳🏿♂️,如不行😗😈,再選其他方法另行實踐檢驗。杜威稱之為思想五步法👳♂️。其實這不過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所謂溝通👨🏻🎓,就是對話🤷🏿、比較、商談🧟、提問、討論、爭辯。溝通既可以是個人將所看到💫🪀、聽到和收集到的各種不同的學術材料加以整理、串通,形成相對有序和系統的材料;也可以是對持有不同觀點的學派之間在學術理論上的各種形式的溝通📀。例如,現代西方哲學中所謂歐陸哲學(例如現象學)傳統與所謂英美分析哲學傳統使用的概念不同🫃🏼,由此形成的理論也不同。國內和國際哲學界的一些人經常講到二者互不相幹。其實,它們產生於同一時代,反對同一種傳統形而上學,通過對話🧪,完全可以找到共通的語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主題根本不同👏🏼🪤,但它們在理論上由於同樣的原因也可以找到共通之處。既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同時代西方哲學的原則差別🤰🏼,又發現它們作為同時代哲學必然具有的共同性📄,由此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哲學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既有所同🐔,又有所異,只有通過溝通、或者說比較研究🦵🏼,才能正確認識和處理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同的學科之間(例如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之間)都可以、而且應當盡可能做到溝通🫷🏻。從學習和研究哲學來說,這種學科之間的溝通更顯得重要。甚至可以說,不會溝通👁🗨,我們在哲學研究上就會寸步難行。
所謂超越🤕,就是通過探索、溝通在學術上所取得的進步和創新🛕。其中有的是對歷史積累的既有知識的認知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進步🔺,有的是對它們在評價上的進步🖕🏻,但更重要的是在總結既有知識基礎上,根據新的現實條件和新的實踐🤸🏼♀️🚣🏼,提出具有創新意義的知識🧑🏽✈️。知識的創新最初總是由個人進行的⛳️5️⃣,但個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從事和獲得創新🙁🚴🏻。這樣創新就有了社會意義。創新的程度和範圍往往大小不一,可以是整體的、全局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或某個層次的😁。任何人要獲得任何重大的、具有全局性創新性意義的進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治學者有深厚的知識積澱🥍。都需要既有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精神,又有豐富而又縝密的想象力,後者需要有溝通各門既有知識、又能超越它們的能力。
最後,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對年輕的同學建議👷🏼♂️:要能吃苦👱,勤思考,有毅力、善於總結經驗教訓、抓住機遇🧑⚕️☣️,這些往往是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希望打好基礎,做出成績🗝,爭取在年輕高效時期內取得一些突破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