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周一談治學意昂3  學生園地  周一談治學

第76期丨趙聲良:敦煌學何以成為“世界顯學”👷🏿‍♂️?

時間:2018-05-28

編者按🛠:敦,大也;煌,盛也😈。提及敦煌,我們總會想到大漠戈壁中的綠洲,似乎那只是一個瑰麗的夢;然而敦煌學卻告訴我們,敦煌,這座由時間堆砌出的活的博物館因其學術價值與充盈的文化養分在當代具有其獨特的現實意義⛹🏻。今天的周一談治學👨🏿‍🎨,讓我們一起跟隨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教授的著書與采訪⛹🏼‍♂️,從敦煌與敦煌學的獨特魅力中,體悟其作為世界顯學的治學之精神。

人物簡介

趙聲良👤,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開始了敦煌藝術研究👥。2003年獲日本成城大學美術史博士學位。現為敦煌研究院副院長、研究館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敦煌研究》編輯部主任。

趙聲良博士曾受聘為東京藝術大學訪問學者、臺南藝術大學客座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唐氏研究中心研究員🤵‍♂️🚅。多次赴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調查敦煌文獻及藝術作品。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發表論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代表性著作主要有《敦煌壁畫風景研究》、《飛天藝術——從印度到中國》👨🏼‍💼、《敦煌石窟美術史(十六國北朝)》、《敦煌石窟藝術簡史》等。其中《敦煌石窟藝術簡史》入選2015年度“中國好書”🏊‍♀️。

1、敦煌學何以成為“世界顯學”?

東西交流、開放包容、世界意義

“敦煌自漢武開疆立郡👨🏿,便成為漢王朝的西錘門戶🔂👩‍⚖️,其連通東西的特殊位置🕺,使之成為思路上的通都要邑和東西文化交流的第一個交融點。開放包容的文化土壤,成就了連續千年的佛教藝術聖地👝;特殊的氣候條件🧑🏿‍🦳,抱拳了博大精深的中古文化典藏寶藏🐡。一經開啟,雖僅以邊郡地域冠名,但深邃燦爛的文化基因🦹🏽‍♂️,迅即使之成為世界聞名的象征。”

敦煌文化作為以地冠名的地域文化是指敦煌地區各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𓀃、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由此可見,其核心是一種客觀的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

“敦煌文化雖然屬於地域文化,但上述載體所承載的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舉凡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字(漢、藏🙎🏼‍♀️、樊、吐火羅👱🏿‍♀️、回鶻🧒🏻、於闐、粟特、西夏等)、文學、學術思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石窟(雕塑😻、繪畫、書法)藝術👨、科學技術♏️、風俗習慣、各種典章製度等百科全書式的文化遺產,無不體現和代表了其時中華文明和異域文明的最新成果和先進文化。因而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敦煌文化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文化遺產並實際具有世界文明的象征意義。”

2、敦煌學的學術價值

滿壁風動百花齊放現代文明的博物館

“石窟雖然並非敦煌獨有✥,但敦煌石窟自十六國時期至元代🟫▶️,歷朝歷代持續開窟造像,縱貫千年。這種具有不同時代烙印、不同民族風格、不同文化(狹義)特點的連續性的遺存本身,在人類歷史上確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奇跡。”

-文獻-

“敦煌文獻全部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原始記錄,其與正史不同🤿,不受撰述者以外權力因素的幹擾和左右,因而可以切實感知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真實面貌,豐富了中國7個多世紀歷史的認識,填補了中國歷史的許多空白6️⃣♠️。”

“敦煌文獻中還有大量非漢語文獻,許多是已經消失的‘死語言’。……這些文獻對於相關民族的歷史文化研究的價值和意義自不待言,其與漢文獻以及多種宗教的共處★、交流本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開放和包容並蓄。在這樣文化基礎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文明昌盛的因果邏輯,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文明建設和價值取向🤲🏻,應該具有強烈的啟示意義。”

-壁畫-

“敦煌壁畫可謂敦煌石窟和敦煌文化的標誌和名片;……壁畫繪製積極汲取相應時代最先進的繪畫技法和理念🥕,於線條和色彩的騰轉挪移中緊扣時代脈搏🐤,深涵經義底蘊🧑🏻‍🔧,致使壁畫作品滿壁風動、美不勝收🙉,完整地展示了佛教壁畫發展的千年一梳理成📸,對於考察中國中古時期繪畫流派、發展演化軌跡及早期人物畫、建築畫、山水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揭開佛教教義的神秘帷幛✅❗️,敦煌壁畫豐富多彩的佛國世界又正是當時現實世界的真實折射。正是從這個角度,我們從繁盛神秘的宗教文化的背景下,所看到的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民俗節慶、婚喪嫁娶喜怒哀樂等人生百態🧑🏿‍⚕️,就不再有時間的距離而可以直接對話……它們不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文明交融的文化寶藏,同時還具有現代文明的博物館功能🕗。”

-音樂舞蹈-

作為佛國世界極樂凈土重要象征的音樂舞蹈資料🚵🏼‍♂️🤷🏿‍♂️,幾乎窟窟皆有音樂形象、壁壁盡是曼妙舞姿🧑🏻👩‍🎤。難得的圖像及相關敦煌文獻,經十朝歷千年,與中國古代音樂舞蹈的發展👳🏿‍♀️、成熟相始終🙅‍♀️,為了解古代音樂舞蹈提供了科考資料。

3👨🏻‍🔬🤸🏻‍♂️、敦煌與現代藝術

敦煌現在於藝術方面的影響力已經不僅局限於繪畫、雕塑。

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敦煌對於現代社會的影響已然體現在繪畫🎓、舞蹈、音樂、影視等不同方面。饒宗頤、關山月、張大千等藝術大家從敦煌藝術中汲取了很多靈感🤛🏽,他們將敦煌的藝術特質與時代和個人風格相結合,在某種程度上完成了敦煌藝術的現代化🫶🏼🐀。

與此同時👔,敦煌元素借助現代舞蹈▶️、音樂的載體,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相較於繪畫作品,敦煌壁畫中的藝術形象在舞蹈中的重現如音樂舞蹈劇《絲路花雨》,也賦予了現代舞蹈以古典的氣韻,這些舞蹈在創造性的演繹的過程中使敦煌常新💁🏿‍♀️。此外🏚,影視作品和文創產品也常常吸納敦煌的元素來為作品註入文化生命力,比如飛天圖案與反彈琵琶的形象,這似乎也表明:敦煌藝術對現代人而言👐,始終是一個渾厚雋永的古老傳奇。  

4💅、敦煌保護與數字敦煌

“它就像一個很老的老人,不知何時會生病。”

敦煌的未來是壓力與潛力並具的🫅。壓力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專業青年人才的不足🥱,二是日益增大的旅遊壓力。

一方面💪,敦煌研究院早前與一些大學的人才合作培養模式的效果並不明顯,還需要在製度設計、工作待遇、國內外資源整合等方面進行調整和改變。趙聲良強調🦕,為了保護敦煌🧑‍🎨,那裏不能發展得太厲害,所以它的生活條件和大城市確實有差距,故一定要很有理想、能吃苦的人才能做這個工作。

另一方面,巨大的遊客數量致使原本空間較小的敦煌石窟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加了空氣濕度🖐🏼,而洞窟濕度的增加會使得壁畫一點一點脫落,這一點令人擔憂。對於這一點,目前研究院主要通過網上預約門票的方式來限製參觀人數,並另設應急門票為不知情的部分遊客提供欣賞的機會🟨,但旅遊發展與文物管理二者的平衡依然是敦煌保護工作有待解決的問題👩🏽‍💼。

敦煌就像一個很老的老人🧖🏼,不知何時會生病💆🏿,因此趙聲良強調了為敦煌建立數字化檔案的重要性,這項工作目前正在緊迫地開展✌🏻,要盡一切努力在意外發生前做好前瞻性的準備。趙聲良同時也表達了他對於敦煌研究之發展潛力的肯定,並希望有更多外來專家參與到敦煌的研究中來,更好地開啟敦煌這座寶庫🚟,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獻一份力!

5、做美術史最好的地方是敦煌

趙聲良與敦煌的不解之緣

趙聲良與敦煌的不解之緣始於1980年。剛上大學的趙聲良對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因為一本敦煌畫冊,他第一次萌生了去敦煌工作的想法。在大學三年級時,他看見《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有關敦煌研究青年人才不足的講話🖕🏽,進一步堅定了去敦煌工作的想法,他的這一想法受到了當時敦煌文物研究所段文傑所長的鼓勵與歡迎,於是趙聲良在畢業後前往敦煌🈴,開始了對敦煌壁畫,尤其是其中山水畫的研究。他遠赴日本學習美術史🚵🏼‍♀️,試圖綜合中日兩國對於敦煌的研究成果。

他始終認為,敦煌壯闊畫幅中所包含的內容難以窮盡🪃,它充滿了不同朝代獨一無二的藝術創造和生命體驗。建築、雕刻👵🏼、壁畫,音樂、舞蹈🧑🏿‍🏭、服飾🤹🏻‍♀️,敦煌洞窟帶領後人進行著一場場時間旅行⚪️,這是一份豐富、完整🛥、成體系性的文化遺產。趙聲良表示:他目前正在進行敦煌石窟美術史的研究,由於敦煌石窟歷史悠久,這份工作尚未完成🕵🏿‍♂️💱,他會在今後將這份研究一直做下去。

“正是由於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它不斷地給我們以啟迪,

從而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它充盈的文化養分,滋養著新的創造。”

千年敦煌與世代人耕耘不斷的敦煌學

讓我們看只有學術與現實之間的承續和聯結。

以上內容摘選自《敦煌文化探微》👨🏻‍🌾,敦煌研究院編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4.10;

《【國學名家】楊漢群💂🏽:讓敦煌文化產生社會作用──專訪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趙聲良博士》,2017年9月4日發表於“中國文化院”官網“名家·名人訪談”板塊。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