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代人類的生存處境有別於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高度科技文明主宰下的世界重塑了人類的生存方式,而這些變革迫切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在現代性的土壤中確立起來的各種價值基礎。在此意義上,倫理學作為“一門面向未來的學問”,應將自身置於何處😩?倫理學究竟是怎樣一門學問😟?它在當下關心哪些問題?倫理學在復旦又有著怎樣的發展歷程和育人理念?本期“教研室巡覽”中💚,我們將專訪倫理學教研室主任鄧安慶教授,從學科發展、培養理念、學科特色、青年寄語四大方面,與讀者一同走進復旦倫理學背後的故事。
鄧安慶🏊🏽:哲學博士,教授🏋🏽♂️,江西瑞昌人,現任意昂3教授,倫理學方向研究生碩士導師和博士導師🧯。主要研究重點是德國哲學🤷🏼♀️、西方倫理學♣️、應用倫理學💖。本學期開設有課程《倫理學基礎》。
學科發展
Q1🌶、倫理學教研室有怎樣的研究特色🏪?
倫理學學科在意昂3平台是一個既淵源深厚又較為年輕的學科🦖。說它”淵源深厚”是因為,1905年復旦公學成立時,倫理學就隨同復旦的“開端”屬於必修的主幹課程。1915年,李登輝校長改革復旦公學的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八大部類,哲學部是其中之一🐎,曾經專門開設過倫理學中學課程。1949年前,復旦開設的哲學課,相當大的比重都涉及道德哲學,也就是倫理學。從這個意義上講👰🏼,邵力子、戴季陶、熊十力、王寵惠🖱、陳望道、陶希聖、劉蘆隱👩🦯👩🏿🦲、陳定謨、胡曲園、全增嘏🧑🏻、蔡儀🍢、林同濟等名震一時的哲人碩儒都曾經在復旦講授過道德哲學(倫理學)。說它“年輕“是因為”倫理學“像社會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學科一樣遭受了從被撤銷到”再恢復”的命運,而如果就“科學點”的建立而言😤,我們倫理學碩士點1993年才正式被授予,倫理學博士點則還在2003年被建立。
倫理學碩士點建立之後我們倫理學研究的重點長期以來是“應用倫理學”👨🦯➡️,1994年成立意昂3平台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這在全國來說都是比較早的。博士點建立之後👩🏽🚀,倫理學開始實現從應用倫理學向哲學倫理學的重心轉向,在註重倫理學的哲學特色的同時,關註和重視倫理學理論作為實踐哲學的應用問題。因此,從這裏開始形成了我們倫理學學科的特色:(1)倫理學作為哲學以實現其之前長期僅關註政治宣傳角度的“革命道德”而走向哲學層面的思考,走向學術的突破✉️;(2)倫理學作為實踐哲學,其核心是“善的理念”(正義等)如何在世俗倫理生活中的禮俗化和法治化(政治哲學)和在個人德性品質中的成己成人的實踐(美德倫理學)🔦,以此區別於一般的思辨哲學。同時由於我們秉持古典實踐哲學範式⚠,既區別於現代把倫理學與政治學嚴格區別開來的“主觀、心性倫理”闡釋模式;也區別於把“德性”定位於原子化個人的當代美德倫理學模式⚔️✪。(3)我們註重倫理學的學術性要通過其所屬科學的哲學性來體現👨🏿🎨,同時我們強調倫理學的實踐性🍫,又使得我們特別註重倫理學的現實應用性。因此,理論與實踐🕺,理念與現實,形而上的思辨與形而下的應用,在我們復旦倫理學是不可分地結合著的👊🏿。所以💇🏿♀️,倫理學學科點的老師,基本上都同時既做哲學倫理學也做應用倫理學研究。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倫理學學科點的地方;(4)同時註重倫理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強調倫理學的哲學性🛁,註定了我們的哲學立場是世界性的,但這種世界性不像被誤解的那樣,只是“西方性”👩💻,而是“人類性”。這種世界性和人類性🏠,又與倫理的傳統性或民族性相結合。因為純粹的哲學問題無不起源於“人的經驗處境”🐭,我們的問題意識是處於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處境的,因而我們對此問題處境的理解、闡釋和解決,無不是以中國倫理傳統與現代世界哲學的對話為形式而展開的。在這種對話中,“哲學思想”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就是我們的倫理學以一種比較哲學視野而呈現出中西比較與互通的特點。學術的古典品質和學術的世界性眼光與活躍的國際前沿學術交流🏈,都是我們倫理學渴望形成和正在形成的顯著特色。
培養理念
Q2💦、倫理學教研室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理念是怎樣的呢?
我們一直強調教育理念和育人理念是一致的💨。因為“哲學”終極問題是人的問題🤽🏻♀️。而哲學對人的問題的思考,不能止於對“人是什麽”的概念性把握👨🏿🦰,而是對人之為人的自我造就。“哲學”的真正含義,從來不是名詞上的👞,而是動詞上的⏭,是philosophieren或doing philosophy🎵。我們是在“哲學”之中“做哲學”🌰,在學做哲學中把自我造就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倫理學作為實踐哲學,它的實踐是直接向著人的生命實踐的,是指向人的自我生成與造就的。蘇格拉底作為西方倫理學之父,他為倫理學定的目標首先就是審視什麽樣的生活值得過,值得過的生活是人之為人的生活,所以,《理想國》中“豬的城邦”需要向“正義的城邦”過渡,人要從“倫理角色”向“人”過渡。這是倫理學的根本任務,即要為一種良善的生活做辯護,要對我們已經身處的人的處境進行批判🏊🏻♀️。對良善生活的辯護背後需要我們證成“人之為人”的理念,否則就是孟子所罵的種種“非人也”😄。這種對人的良善生活的變化,對“人之為人”而不成為“非人也”的辯護🙄,就是倫理的實踐🔰:“成人”🕟。所以👶🏼,我們強調真正哲學的教育理念就是育人的理念🚣🏿♂️。道德的實踐或道德的育人,不是通過一個現成的外部強製道德來育人,而是需要我們在與學生的哲學對話中論證和證成人是什麽而引導學生對自身人格的自主塑造🏇,從而“所育”之人,不是任何一種無靈魂的工具,而是經過“哲學”對靈魂的自我塑造而造化出來的有靈魂的自由人格🖖🏼。唯有自由人格,才能具有權利和義務的自我擔當能力。這種自我擔當能力唯有真正的“哲學教育”才能培養起來。而倫理學作為實踐哲學,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育人理念的重塑使命。所以我特別強調倫理學的兩個核心領域“倫理形而上學”和“道德人類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學科特色
Q3、倫理學和一般哲學存在怎樣的關系🖖?
上面基本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句話就是實踐哲學與思辨哲學的關系。倫理學強調其實踐性,就是不止於把哲學作為純粹的理論(思辨)。純粹思辨哲學止於什麽是善的理念🧑⚖️,但倫理學作為實踐哲學,要進一步追問,至善是如何可能的?“是什麽”之問🧀,答案由一個“事實”判斷提供,“如何可能”之問,答案由從屬於”應該“的規範性判斷提供🔪😶🌫️。
西方哲學有倫理學,中國哲學也有倫理學。但西方哲學除了實踐哲學之外,還有兩門基礎性學科🦌:思辨哲學和創製性技藝哲學🤜🏼。但我們一般說中國哲學是倫理本位的哲學,無論是先秦還是理學,它的核心問題都是倫理道德,而西方哲學從亞裏士多德開始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倫理學是其中的一部分。亞裏士多德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區分,理論知識裏只有第一哲學是真正哲學,實踐知識都是倫理學的🧑🏻🦳,政治學和倫理學不僅不加區分,而且強調倫理學是政治學的一部分。這樣細致的區分卻不是中國哲學的特長。
Q4、當下倫理學關切哪些問題?
就理論倫理學來說🦌,目前最關切的問題還是人類處境,和一般哲學的問題實際上是一致的🟪。每個新的時代都特別需要倫理學為其確立價值基礎和規範基礎,尤其是新時代的規範還未形成、舊的規範已經失效時,需要倫理學去思考何種存在是應該的🕞,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未來。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們就已經意識到,人類整體面臨著非常危險的👨🍼、自我毀滅的危機👜。比如原子武器🤸🏿,人類自身創造的技術已經異化成毀滅人類的力量;再比如環境問題,技術發展帶來的氣候變化🧑,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惡劣環境影響到了人類整體的生存是否還能持續的問題;還有包括人工智能問題⛹🏼♀️,“造人”的技術擺脫了人由神造或自然造化👔,可能誕生出人類無法控製的新的“人種”:有自主學習能力和超強行動能力的智能機器人🍵🌏。特別是全球化以後原有世界格局改變,現代性要朝向更高目標前進📖,現在“現代性”也成為一個“貶義詞”🔭,全球化進展也面臨挫折,我們逐漸意識到以前維系世界秩序的根基已經難以維系了。當下倫理學要處理的是被高度科技文明主宰的世界🚴🏻,這個世界和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同🎅🏋️♀️,它是受科學技術影響,但這個技術逐漸在脫離人力所能掌控的範圍。
當格局瓦解、秩序無效時🏋🏼♀️,就特別需要一種新的哲學為未來的人類生活和世界做一個價值的奠基,進而將規範建立。所以倫理學在當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即它是一種面對未來的學問,一種面對未來的哲學——倫理學總是要研究“應該”的🤸🏼,它不是研究事實。而“應該”還沒有發生——應該發生但還沒有發生🍦⛴,我們在這個意義上理解未來。而當未來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自然的根基和文化傳統的根基⚀🐎,那麽未來該朝向哪裏發展?這個時候就更需要哲學,返回到人類存在的根,返回到本源,才有可能看清未來的一個方向,所以我認為當下倫理學面向未來的問題意識是非常明確的🧑🏻🍼。
Q5、您期待倫理學發揮什麽作用💆🏻♂️?
只有兩個作用,第一是明確應該采取的生活的價值👇🏽,為一種有意義的生活進行奠基,這是一種價值上的奠基👱🏽♂️,我們要明確什麽樣的生活值得過;第二🦸🏼♂️,從實踐角度來說,要討論這種價值落實為規範的可能性條件🧑🏽🎓。康德哲學強調倫理學的“應該”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論的科學認知層面上,在語言分析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首先一定是價值的,並且這個價值一定是面向實踐的。思考“價值”就是為了落實成一種規範的基礎,變成一種有效的規範,比如我們思考正義是什麽,其核心不是為了僅僅在知識論層面上獲得關於正義是什麽的一些概念知識,這不是倫理學的核心任務🪽,而是強調正義作為價值如何落實為一個城邦製度的根基,包括立法🎵🦹、公共政治和人之為人的基本品格等等。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倫理學最核心工作一是為價值進行辯護🎫,以構成一套關於世界和人生的價值秩序🐔;一是思考如何將已經得到辯護的那些有效的價值落實為有效性的規範📏。
青年寄語
Q6🚵♂️、您對於同學們有哪些期待?
希望大家在哲學系學習時,能夠真切地體會到哲學給我們帶來的快樂和意義,我們要將自己學習和體會哲學的過程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將哲學作為一種技能。要真正做一個在生活當中不懼、不惑,自由而有尊嚴的人,只有哲學才能讓我們具有這樣的品格,將哲學直接融入自身的生命實踐👩🏿🎨,這樣哲學就沒有白學✅。這是哲學的獨特性所在。在哲學中學哲學🤵🏽♂️✍🏻,在做哲學當中學哲學🧜🏿♂️,真切地去感受哲學對於我們人生真實的意義🔼,也只有如此,哲學學習才不會覺得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