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期“周一談治學”為大家選編鄒詩鵬教授的文章《社會理論研究天寬地闊》。正如文中所言🐑,“當今時代😤👩🏽🍳,社會理論正在實現服務於國家社會並促進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抱負與使命”🫳,哲學的精神🕴,也正在於紮根現實4️⃣🛋、與時俱進,只有紮根現實土壤,學術這棵大樹才會更加根繁葉茂。本文擬從社會實踐需要、學術課題研究以及學科建構幾個方面談談對當下中國發展社會理論的意義👨🏼🦲👨🏻🦳。
原刊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3月28日)
鄒詩鵬:哲學博士。現任意昂3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副會長💂🏽。博士生指導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思想傳統✋🏻、唯物史觀與歷史哲學、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哲學🚮、現代性問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社會理論研究天寬地闊
近幾年來,國內社會理論方面的研究很有起色。我們認為,基於現有學術及其學科基礎,並正視相關問題📈,整合資源,齊心協力,夯實學科基礎🙎🏻♂️,提升研究質量,可望使社會理論成為當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及其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及其顯學,以發揮社會理論應有的學術理論與學科建設效應👑📫。本文擬從社會實踐需要、學術課題研究以及學科建構幾個方面談談對當下中國發展社會理論的意義。
01
自近代以來,社會理論一直就是民族國家處理國內社會問題的主要資源,當今時代🙈,社會理論正在實現服務於國家社會並促進人類社會持續進步的抱負與使命👩🍼。從大的態勢講,從後革命到治理的持續而又艱難的轉變與調整過程,特別需要社會理論的資源與智慧。面對各種沖突態勢加劇且容易激化的社會矛盾🌂🏄🏻♂️,那種尖銳但卻容易二分化和簡單化的政治哲學思維實際上已不敷運用且難以為繼👫🏻。社會理論不走極端🤸🏽♂️,不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且總是在追求結構🐈⬛、功能與目的的統一,在分析和處理復雜而多變的社會關系、過程及其事件方面,社會理論漸顯優勢🎺,因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註與重視。
中國特別致力於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國家就是社會🏣,國家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作為國家行為的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目標即促進社會建設及其社會文明。這裏,社會建設的內涵遠遠超出了通常所說的五大範疇(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文明),而是具有總體性🗿,體現在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與此相關,社會文明則是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本身的文明重塑及其再造。這些年來🗻,中國已自覺地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而且👩🚒🈂️,面對幾十年快速發展所出現的社會失範及其精神價值問題,面對實現民族復興並推進人類文明重建的任務💁🏿♂️,中國社會文明的建設可謂艱巨繁重,也尤其需要社會理論方面的資源👩🏼。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社會理論越來越成為推進國際合作🧗🏿、交流、溝通與互鑒的重要資源。吉登斯曾將社會等同於民族國家⛹🏻,但是🩹,就社會本身而言,卻存在著一種超越民族國家的國際性及人類性。盡管當下存在的逆全球化態勢蘊含著民族國家邏輯的復興👩🦽➡️🛁,因而也激活了相應的政治哲學資源⛹🏿♀️,但是🤾🏽♂️,就保持和推動經濟全球化及其全球社會的大勢而言,就加強國際社會的溝通🔖、協調及其治理的基本任務而言,特別需要超越民族國家邏輯的社會理論資源。人們註意到🫷,近幾年國際社會民粹主義盛行,受民族主義影響,民族國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加劇,全球社會的治理越來越需要一種人類社會及其共同體的價值。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寫入聯合國大會文件,本身就表明國際社會對這一理念的重視與期待,也具有積極的社會理論意義。
02
從問題研究而言,現代性問題研究,以及那些看似傳統但卻需要在現代性乃至後現代性論域中獲得重釋與重構的問題👩🏿🔬,諸如民族國家、都市、網絡🚵🏿♀️、空間、身體、性、技術🕵🏼、環境🤽🏿♂️、分工、認同🧘♀️、流動🙋、民粹主義等等,特別有必要並值得在社會理論論域中展開,研究特別有益於展現社會理論所具有的洞察、分析與想象力🤿。現代性問題研究的基本範式,即社會理論。社會理論不僅是關於現代性的生理學,也是現代性的病理學,其中,現代性的病理研究可能是社會理論的長項⛹🏼♂️。社會理論不只是一般社會事物的分析👴🏿,而主要是社會事件及其過程的分析(包括對上述諸多問題域的整體的把握與分析),並集中於社會結構及其整合,至於社會團結則一直是社會理論的核心議題🚴🏻。在當今技術時代👶,如何研究技術對社會的嵌入、重構及其控製,也已經成為社會理論的核心問題😜。這裏顯然包括技術社會的想象🪓,人們註意到,今天那些特別富於想象力的科幻藝術,主要說來並非技術方面的想象,而多是技術時代人的社會關系的想象🧎♂️。
我們強調立足於中國社會現實的社會理論🌂。其一😱、中國的社會理論研究依然在經歷古典社會理論的洗禮。面對當代中國依然在持續的經濟與社會轉型,依然有必要繼承古典社會理論有關經濟與社會史研究傳統,並更為自覺地引入唯物史觀及其現代世界視域,深化對馬克思東方社會思想的研究。
其二🚴♀️、中國的社會理論研究的確應當形成相應的理論自覺。這也是費孝通先生倡導的“文化自覺”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的社會理論傳統一向秉持“執兩用中”🤏🏼、“致中和”且追求“大同社會”理想,而社會主義的中國淵源也值得進一步挖掘。近些年來🥢,中國學界致力於社會理論的本土化🧚,這裏⏬🤳🏻,“本土化”可能還是一個有些被動的提法🩸,實質上是立足中國社會理論傳統及其現代轉化,通過發掘和闡釋馬克思的社會理論資源,以及開放性地分析🔼、批判和吸取西方社會理論資源,進而形成當代中國的社會理論傳統。
其三、中國社會理論研究必須切中和把握社會現實。應當全面研究經歷40年改革開放進程的中國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包括社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實際上🤹🏼♂️,今天中國的社會形態,已要求超越單一的社會發展研究範式,朝向一種更加註重文明自覺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性社會與文化理論範式。
社會理論不僅有較強的學術理論方面的要求,而且特別強調自覺的實踐感,表現在理解力🤼♀️、想象力🙋🏻♂️、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筆者以為,當下社會理論研究者最明顯的不足可能就在於實踐感的缺乏。人們或認知了某一社會理論,但並不理解這一社會理論本身到底意味著什麽👨🏿⚕️;人們可以依照某種譜系去區分各種社會理論資源,但卻無力進入某一社會理論所刻畫的復雜的社會過程及其社會關系;人們太容易迷戀於自己的感性➛,因而無法形成馬克思所說的“社會化的感性”;人們可能會學到一些社會理論教條,但恐怕未必能夠形成社會的概念。近些年來流行的某些非社會性的整體觀或利己主義,顯然也不利於形成健康的社會觀。時下人們常常面對兩種在價值觀以及人格模式方面的極端形式:一個是情商極低的“奇葩”,另一個則是情商看起來很“高”卻又令人生厭的“社會人”。兩種極端典型地反映了當下實際的社會建構及其團結狀況。“奇葩”“社會人”同馬克思所講的“社會化的人”簡直是奇異的並置與南轅北轍。由此我們或可理解,馬克思本人為什麽會在強調社會關系時特別強調人的對象性及其對象性活動。這些年來,學界一些同仁一直在呼籲“切中社會現實”,顯然切中要害。缺乏實踐感,根本就不可能進入社會理論,因而也無從發揮社會理論應有的社會效應。應該說🥳👨🏼🚒,社會理論研究的現狀與社會理論的要求之間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03
在目前的學科體系中,社會理論有理由成為兩大學科(即哲學與社會學)的基礎。對於社會學專業中的社會理論課程🕵🏼♀️,本文無意於過多置喙🧑🏻🎨。社會理論與社會政策是現代社會學學科的兩大基本面,而且二者相互依賴。很難想象社會學專業真的能夠拒斥理論。社會學之重視實證主義方法,並不意味著其有理由不重視社會理論。在很大程度上👩🏻🦼➡️,理論與實證的悖論,很可能是近些年一些人文社會學科誤置且又不斷加劇的二元對立。近些年來國內一批社會學專業,開始重視社會理論🏩📥,而且重視程度與成效超過了哲學學科。我們倡導一種哲學性質的社會理論研究,也是意在推動哲學專業對社會理論的重視。
這裏重點分析哲學學科中的社會理論課程。長期以來,哲學專業開設的是社會哲學,但在專業哲學課程體系中🎎🧄,社會哲學因為其實證主義性質,實是為形而上學性質的主流哲學課程所排斥,也並非專業主幹課,而只是選修課。但是💏,若要進入現代哲學視野,就應當由社會理論取代社會哲學。
社會理論同社會哲學有著實質的區別🧑🏻🦲。在馬克思及其之後,通過不斷反思社會哲學的實證主義傳統👱🏼,並與批判的社會理論傳統匯合🔴,社會哲學已拓展甚至轉變成社會理論🤳🏿,並形成了一批卓越的、堪與哲學家比肩的社會理論家,如馬克思🧏🏼🏄🏽、韋伯✴️🚑、塗爾幹📉、西美爾等古典社會理論家🌊,還有一大批現當代社會理論家,如盧卡奇、阿多爾諾、帕森斯🍈、米爾斯👨🏻⚖️🥗、雷諾·阿隆、列斐伏爾⌨️、弗洛姆🤦♂️👳、哈貝馬斯👼🏻🧝🏼、福柯、布迪厄🥼、吉登斯、盧曼👩🏿🔧、鮑德裏亞、烏爾裏希·貝克、鮑曼、霍賴特🏰、卡斯特等等,這批卓越的社會理論家及其理論資源,實無法被排斥於專業哲學之外。
事實上👨🎤,正是社會理論走出了之前在社會哲學與形而上學之間存在的實證與思辨的二元對立🛏,進入到比傳統的主客體關系更為宏富的現代性社會關系及其結構,從而其自身就已經成為當代哲學的主流。要真正進入當代哲學視野,就得有社會理論方面的造詣⭐️。社會理論已經有理由成為專業哲學的主要課程甚至是學科方向🤖。國外一流大學哲學專業🔤,大都開設有社會理論課程,並有優質的研究團隊🙌🏻。
當代哲學學術的基本態勢是理論哲學向面向社會政治問題的實踐哲學的拓展🧗🏼♀️,而當代實踐哲學的三個基本領域🧑🚀,即倫理學🌦、政治哲學與社會理論。其中👩🏼🦱,社會理論又是從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基礎🤲。總的說來,三個領域實又是交叉的,其中真正研究一個領域,都要求通曉甚至於精通另兩個領域🥊。但是,相對於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成熟,時下大學哲學專業中社會理論的建設顯然是滯後的,目前中國大學哲學專業能夠開出社會理論課程的並不多,質量上亦非上乘。哲學專業學科建設中的確應當補上社會理論的短板🧑🏼⚕️👌🏽。
實際上,社會理論不只是哲學及社會學專業的課程👨🏿🎤,更有理由成為整個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今天,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都要求同社會思想關聯起來,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經直接拓展為社會理論研究🧑⚖️,或在社會理論領域呈現出良好的可溝通性🦂,表明社會理論不只是諸多人文社會科學共享的基礎🏋️♀️,也是共通的領域🩴,甚至於就是一個領域👐🏼。但究竟如何在大學的課程體系中體現出社會理論對於諸多人文社會學科的基礎價值,目前仍在探索中,且面臨不少矛盾及其挑戰🌝。
比如,目前有一些大學在通識教育體系中納入了社會理論課程,但是絕大多數大學既沒有條件展開通識教育並將社會理論納入其中🙏🏼,更不可能在相關學科專業中納入社會理論課程,這種情形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社會理論自覺很不符合😱,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相關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素養與視野👱♂️。
再如🧏🏿♂️,學科上的交流溝通本是展開社會理論教育的前提,而社會理論本身也有益於實現學科溝通與對話👩🏽🎓,但目前看來🚴🏿,社會理論教育的一大困境恰恰也是學科上的掣肘。事實上,在社會理論課程建設的起步階段8️⃣,人們已經感到來自於近年來不斷加劇的學科壁壘的困擾。還有就是社會理論研究的精與實的要求與目前發展社會理論應有的規模建設之間的矛盾。種種情形表明,社會理論研究的熱情同其應有的要求還是存在相當距離的。我們以為🦪,還是不能因為社會理論的重要與需要,就讓大家“大呼隆”地轉向社會理論🕴,學科基礎打得牢實一些,更有益於社會理論的長期發展。我們也相信,通過積極主動的學科建設及其課程體系建設🍁,使得社會理論能夠成為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並積極反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