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編委會主任🤽🏼♀️:
江怡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
尚傑 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理事長
編委會委員:
(由中國現代外國哲學學會常任理事擔任,按姓氏筆畫排列)
丁立群、馬寅卯、王路、劉傑、朱誌方
江怡🖲、楊大春、余平、張慶熊🙏🏽、張再林
李國山、尚傑✦、姚大誌、陸傑榮、陳春文
陳嘉明、周柏橋◻️🤜🏽、歐陽謙🤴🏻、倪梁康🦇、郭大為
郭貴春、顧肅、童世駿👨🏻🎤、韓震、靳希平
主編:
張慶熊😩、孫向晨
編輯部編輯❌:
孫小玲🙋🏿♀️、葉曉璐👩🏽🍼、劉劍濤、王聚、王春明
合作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目錄
序言(張慶熊🧋、孫向晨)
本輯《現代外國哲學》收錄的稿件大致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政治哲學和倫理學,(2)現象學和詮釋學🥫👨🏽🏫,(3)審美與文化研究,(4)書評與訪學側記👨🏼⚕️。我們按照這一秩序編排目錄📌。其中,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文章的論題較為集中👩🏽🦲,主要討論公平正義問題,並聯系到人性✋、人的能力及社會製度👨🦼➡️。我們把兩篇有關康德的文章放在前面,不僅僅因為時間上的順序🏇🏼🤸🏽♂️,而且也考慮到學理上的貫通🧛🏻♀️。在中國學界,習慣於把黑格爾以後的西方哲學稱為“現代西方哲學”。確實🩸,黑格爾是歐洲近代體系哲學的巔峰,黑格爾以後的西方哲學呈現轉向性的變化🌰,如“實證的轉向”“語言學的轉向”“現象學的轉向”等👨🏼🎤。然而𓀈,這些轉向大多著眼於認識論和方法論;從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和倫理學的角度看,變化則沒有那麽明顯。我們今天講述分析哲學♜,從弗雷格、羅素和維特根斯坦談起;講述現象學和詮釋學,從胡塞爾💁🏽♂️、狄爾泰和海德格爾談起;講述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從索緒爾和列維-斯特勞斯談起💞。但是談當代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則很難繞開霍布斯✉️、康德和黑格爾等近代哲學家。羅爾斯的《正義論》、漢娜•阿倫特的《反抗“平庸之惡”》、阿馬蒂亞•森的《正義的理念》、納斯鮑姆的《尋求有尊嚴的生活——正義的能力理論》等當代反響強烈的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論著,都是從評述康德等近代哲學家有關政治和倫理的觀念入手的🧖🏿♀️。本輯把有關阿倫特、阿馬蒂亞•森和納斯鮑姆的論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的文章放在康德的相關文章之後,可以看到這些哲學家之間思想上的脈絡關系。這從一個側面反映,當今社會的歷史依然是啟蒙運動以來現代化進程的一部分♡,所謂“後現代主義”並不意味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而是對現代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哲學的反思。
縱觀西方哲學史👨🏻🏭,從哲學是“愛智慧”這一核心主題看🙋🏻♂️,2500年的哲學史一以貫之,說其為“柏拉圖的註腳”不為之過。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確實存在古今之變,從以神為中心的教會主導的中世紀社會,經啟蒙運動發展到以人為中心的民主法製的世俗社會🗳;期間🦶🏼,政治哲學、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發展最快的則是科學技術哲學,如果不緊追前沿的科學技術知識,一眨眼就會感到自己落伍了🤦🏻♀️。當今的神經心理學🚣♀️、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深刻地影響了認知科學,而大數據時代的信息互聯和人工智能對社會經濟和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令人料想不到的深刻變化👱🏻♀️。本輯《現代外國哲學》刊載了一篇有關神經現象學的文章,對這一領域內的新發展做了評述✷。我們希望以後能多接受這類稿件,多發表有關科學技術前沿研究的哲學文章⛹🏿。
提到外國哲學,當然不僅僅指歐美哲學🕊,日本、印度、中東等地的哲學也應包括在內。本輯收錄“‘唯識’與‘名言’——論唯識學有關意識與語言關系的基本思路”一文🪑,揭示了古代印度的唯識學早就註意到語言與意識的關系🦵🏼,其中“名身”“句身”“文身”這類譯名現代已經不通用了,但對理解語言學、邏輯學和認識論的發展史依然意義重大🫴🏼。
哲學的觀點是多元的🧿,但哲學以理性論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這使得哲學的思想能在論辯中得到提升和發展,這是“哲學”不同於“意見”的地方🤽🏿♂️。哲學有眾多的流派,對世界、對人生🌥👩🏼、對社會闡發不同的看法👱🏽♂️,即便對於同一事件和文本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正是這種多樣性活躍了思想,激發了創新思維。本輯收錄了幾篇對某些流行的哲學觀點進行商榷的文章,今後也歡迎這樣的文章,只要這些文章言之成理📘,提供論據和進行有效的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