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新生代表王剛發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好🐈⬛,我是來自外國哲學專業的2021級博士新生王剛,非常榮幸能夠在我學生生涯的最後一次開學典禮上代表博士新生發言。
剛剛我們幾位新生代表在底下說,我們的發言風格正好就像學習哲學一樣——從熱烈到冷靜——雖然我的發言沒有前面的那麽熱烈,但同樣是我的一些真摯想法👩❤️👩,下面分享給大家。
我的初衷:哲學奠基生活
選擇到復旦讀博是我人生中一次非同尋常的決定👳🏼♂️。我本科讀的新聞學,做過一段時間的律師👩🏭,但哲學卻一直吸引著我,讓我最終選擇了學習哲學並將從事哲學研究作為將來的誌業。
哲學吸引我的第一個點是,它能夠讓我們形成關於自我、他人與世界的整全性圖景。“整全性”意味著對生活和理論的徹底反思。我曾經學過許多具體學科的知識,但只有到哲學這裏才讓我能夠將這些知識連接在一起。關於法律的研究可以進入更高層面的道德討論,而道德研究又可以進入關於自由意誌問題的討論,甚至最終走向元哲學層面的探討。在這一回溯式的探究中,我們可以將不同領域的關鍵性問題串聯在一起🙍♂️🧏🏼♂️,形成對世界的整體性認識。
其次🎛,哲學能讓我們更敏銳地感知生命✋🏼。哲學與日常生活總是有一定的張力,當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實際上虛無主義的影子也緊隨其後。我曾陷入過一段時間的虛無狀態,那時候太多相互對立的理論解構了我曾經的信念🦀,讓我覺得這世界沒有什麽好值得追求的。但我也漸漸發現🍻,哲學實際上並不是和生活完全對立的,雖然哲學反思有時需要我們暫時抽離自己所處的環境,但這種抽離的前提,始終是我們對所處的這個世界的深切關懷。只要有這種關切在,哲學思考就不會陷入虛無和冷漠⚽️,就能夠葆有生命的溫度🧘🏿♂️。
展望未來
我們從五湖四海匯聚復旦😮💨,即將開啟向往已久的博士生活🙇🏿♂️,學習如何獨立地開展哲學研究。選擇哲學的初衷會一直伴隨我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面臨很多學術上的困難和挑戰。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呢🚦?
我想,培養和保持問題意識始終是我們開展哲學研究的立足點🤹🏻♂️。當阿倫特在目睹艾希曼迫害猶太民族之後,試圖追問個體的反思與道德之間的關系♏️;當盧梭在目睹了上流社會各種虛偽和不正義之後退隱山林↪️,卻在《社會契約論》中構想了新的理想國度🫄。這是他們的問題意識所在。如何形成我們自己的哲學問題並加以研究呢?我想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從各領域的大學者🐁、大思想家出發去理解他們的問題意識並重構他們的方案;二是在生活中去感知和發現那些總是令自己困惑或關心的問題🌻。然後再對這些問題做回溯式的追問,將其逼迫到哲學層面進行思考🕙。
與此同時👨🏻💼,我們要從小處著手,通過不斷的研究性寫作來促進哲學思考👨🏽🍳。我的碩士同學中,有一些人因為想要在短時間內攻克最困難的哲學問題🧗🏻,而遲遲無法下筆寫作。但我覺得,哲學思考和研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羅爾斯也是經過20年不間斷的思考和打磨之後才完成了《正義論》這部鴻篇巨著。面對具有挑戰性的哲學問題🧑⚕️,我們既要有勇於探索的勇氣🏄🏼,也要有循序漸進的研究策略🔝。我們可以從目前關註的問題入手🤼,在對一篇篇文獻的重構和評論中形成階段性的成果,然後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自己的觀點和論證,從而形成更具影響的研究成果。
雖然我們每個人進入哲學的路徑不盡相同🧑🏿,關心的哲學問題也各有側重。但我們仍然可以一起,作為一個共同體,始終保持對哲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在對生活的具體感知中反思自己的遭遇🥛,在對他者開放的同時守住自己的心靈,在不斷的研究寫作中推進自己的思考👸🏻。不管最終能達到什麽程度🧑🏽🦲👶,我相信,這樣的哲學探索本身就是有價值和值得尊敬的。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