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生長”常被用來描述某些植物所固有的一種力量👩🏿🎤,如果要用“蓬勃生長”這個詞去形容一個人,陸觀宇最合適不過🏏。
陸觀宇
之所以這樣評價他,不僅因為他極高的學習成績和卓越的學術能力,還因為我們見證著他在本部上課、生活,卻因熱愛“不遠萬裏”跑到張江蹭課的奔波;因為他為製作一張海報不惜改版20幾次的執念;以及他參加合唱排練時認真篤定的眼神、火紅的嘴唇。
身邊的許多同學、朋友🥶,了解他👱🏿♂️、甚至崇拜他🔸,似乎他總是保持著一種充實忙綠的狀態,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極致。
作為2017-2018學年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他學習法語7年,持有法語DALF C2文憑,並獲得2017央視法語大賽全球季軍🦴。目前兼職於上海法語聯盟,曾負責多場文化活動和學術會議的現場法語翻譯👷🏼。作為2016級哲學專業本科在讀生,他所取得的成績是令人羨慕的,同時也是值得敬佩的。
陸觀宇(左一)在央視法語大賽決賽
或許一百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陸觀宇,你也許會看到的那個哲學資料室裏目不斜視的他,或是看到那個街拍路上作為“時尚先生”的他,又或是看到軍訓視頻中作為rap男孩而出現的“嘻哈陸”🫶🏽。
我們經常會條件反射式的感嘆,這大概就是優秀男孩的樣子🐮,但陸觀宇卻直言:“我始終擔心大家在想象中會對我有一種特別高的期待🙏🏿,了解真實的我後會感受到難以匹配或失望”。
“戲精”的誕生
陸觀宇總能給人一種細致、體貼,彬彬有禮的感覺,早課路上偶遇他的同學會被問候“早上好”,采訪時若有提到對他的稱贊或誇獎也隨時不忘補充一句“謝謝”。他總是保持著謙遜的態度🤵🏻♀️🙋🏻,平易近人,能迅速的活躍氣氛🧑🧑🧒、融入集體,敢於自黑和舍得自黑🚾,並自稱為“戲精”。
“自黑”的人通常自信,陸觀宇卻坦言🧘🏼♀️,小時候的自己其實是個內向的“小胖”🎄。
“當時超級苦惱,很不自信,情感細膩到動不動就會哭,在班級裏也沒什麽朋友✬;生活態度也十分消極,沒有特別想要去努力的事情💼。”這大概是許多人都會遭遇的一個時期🧔🏿♀️,看不到自己的長處👩🏿🏫,也無法捕捉到任何生活的閃光點🔰。
轉變發生在高中時期,很難說清是什麽原因使他意識到要做一些改變。也許是老師📄、家長的鼓勵,也許是青春期時對自身與他人之間關系一種全新的認識🎽,使得高中時期的陸觀宇不再內向害羞📉,努力地融入集體🧪,並日漸在這種轉變中體會到成長的真實感。
“我變得越來越‘戲精’,也開始希望讓大家因為自己而更開心一點”♢。
陸觀宇小時候—長大後
當然🤹🏼♂️,現在的他已經逐漸擺脫了渴望被別人喜歡、為別人而改變自己的狀態,不再為融入集體而困擾。
“困擾是一種人生常態,胖也困擾、高也困擾,剛剛好發現自己太平庸也有困擾🌿。以前我甚至會專門為交朋友而特意去打遊戲,結果發現自己根本就玩不好👨🏿⚕️,能成為別人喜歡的人固然是好,但更應該學會做本我,做真我🪨。”
為別人而改變常常是痛苦的、疲憊的,為了自己去改變🎪,在達到自己想要的狀態時自然也成了別人所欣賞的、樂於了解和交往的,每一個過程都是成長的階段。
不為彼岸#️⃣,只為海
高中校報的編輯工作,反復的對齊🧑🏼⚖️、校正🧎♀️➡️,使得陸觀宇追求完美到近乎偏執。
“我那個時候也在做美編排版,大家都知道的,排版報紙需要對齊👎🏽、段首空兩格🎟、標點符號不能出現在一行之中的第一個字符,文字圖片都要對齊👩🦼➡️、報頭版底都要完美,然後練就了小樣打出來一眼看過去就知道這裏沒對齊🪪、那裏沒處理好。”
這個世界上也許存在天賦非凡的人,但投入與與努力對每個人來說都必不可少。
“我不太會去記住以前受過怎樣的苦🤦🏻♀️,很少去回想一些不好的事情,會相信未來都是光明和坦途。”
談到對未來的看法🥨🧑🏿🦱,陸觀宇認為自己並不是對未來很有規劃的人👩🏻,“我會對自己的未來有一些想法👬👂🏻,但不會特別去對自己設定非常高的期望,更多的是靠直觀和運氣🙇🏼♂️,想要更多的擁抱生活中的偶然性,想要隨性一點🧑🏿🏫。”
不同於佛系青年“都行、可以、沒關系”那樣一種隨性,陸觀宇所認可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以後的事情交給命運這樣一種隨性,更像是在說我們有責任持續和努力讓自己變的更好🙆🏽♀️,盡管的確應該相信我們各有各的命運🥑。
陸觀宇為中法哲學年會所設計的海報
在這一點上,他覺得自己的生活態度可以用非常欣賞的臺灣歌手蔡依林女士在一次演唱會上說的話來概括,
“演唱會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但我依然背的出來:從臺灣一路演唱到現在📭🤸🏻,各地的報紙媒體都給我很好的評價🧑🏻🦲,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他們說Jolin不是天才🧑🦯,是地才,世界上的人這麽多📬,不可能天才就在你身邊,但是我相信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努力的結果不一定成功👩🏻🎤,但往往在努力的過程中我們體會到了難能可貴的成就感🛡,成為一個過程論者,不斷的去關註和潤色過程,結果又能壞到哪去呢😦?
Wake up 你是大藝術家
陸觀宇對藝術有自己的追求,他說🧚🏽♀️:“藝術是我生活中脫離不掉的一個部分👎🏻,失去藝術可能生活也變得枯燥了✍️。但有時候覺得自己在藝術上是一個內向、不敢放開的人👩🦰,想玩音樂,又擔心自己的條件不足。後來和一個很敬佩的校長聊天時他談到:需要擁有一個不將其作為職業但又非常拿手的興趣愛好,頓時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一種狀態。”
陸觀宇 在James Turrell 回顧展
興趣愛好本身就是傾瀉壓力的出口🧘🏽♀️,高三是他藝術創作的高峰時期,課本上的拼貼畫與塗鴉見證著這一切。現在他通過創作海報傳達自己的藝術靈感與藝術理念🛡。“我非常贊同杜威《藝術即經驗》中主張的雖然藝術和生活經驗是一體,但是將感官享樂融為一體的藝術形式也是值得批判的🧑🏿🦱。”
“從事藝術實踐的原因是一方面想要將自己的靈感呈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給日常平淡的生活一些閃光點🍋。”
藝術不僅作為樂趣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他看來藝術能夠讓人把握到存在的本質,哲學與藝術都是對存在發問的過程,哲學偏於思辨,藝術偏於實踐與創造,殊途同歸,一體兩面。
盡管他十分強調思考在審美體驗中的重要性,但愛就是美本身𓀇🥔,陸觀宇毫不避諱展現自己的“顏控”本質,“我只要看見好看的人就會特別開心,和好看的人說話會更加高興,喜歡同漂亮的人做朋友🍕✬,也會很註重自己的形象⛓️💥🎛,這似乎是一種本能”
采訪那天🙆🏻♀️,陸觀宇戴了一個項鏈🙆🏿♂️,正面刻著Albrecht Düre的Praying hands🙅♀️🏙,背面刻著這樣一句話,他鄭重其事的念給我們聽📣:
“請賜予我平靜, 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
給予我勇氣, 去改變我能改變的;
賜我智慧, 分辨這兩者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