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在“網線”那端的🧝🏼♀️,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沒有想到今天以這種形式與你們相會🚴♀️👝。疫情讓我們離開課堂👩🏼🍼,離開煙火氣,離開往日的生活方式,離開我們希望陪伴的人。而除了“離開”之外,我想疫情的另一重困難,也來自於長時間地“留在”自己身邊。當處在變化的環境之中,我們的註意力更多地在周身🤽🏼,不在自身,很少會去想“我還沒有做什麽”🙅🏽♀️,“我還做不好什麽”,或者“我究竟應該做什麽”。只有當周圍的一切都沉寂下來,這些問題🚣🏽,才呈現在你我面前。
但我想,它們🧙🏼♂️,也是這幾個月帶給我們最值得重視的東西🦸。對問題的仔細端詳把我們引向成長——我知道,你們中的許多人🕝,在此時開啟了對未來生涯的新探索🎞,重新思考與他人與四周的關系,或者下決心鍛煉自己的行動力。而我,近幾年在做一份線上支教🏗,最近,我開始思考如何通過新的教學活動,把一些我自己曾經欠缺的,非常重要的能力傳達給我的“小搭檔”。迷茫之後,我還開始了一份實習📍,公司規模雖然不大,卻正好給了我發揮創意的空間🌘👏🏻,給我實實在在的成長。
反思,可以由一次事件引起💆🏿♂️,由一次意料之外的獨處引起,但其實,對於作為哲學人的我們,它更應成為最持久的習慣🔺。我至今記得,大二那年,一位學長在讀書會上與我們分享他的學期規劃😇,“萬字長文”,從學術到生活🍥,通篇在反思自己的局限,勾勒它們產生的線索,找尋突破的方法🦕;我記得😘,得知望道項目成功結題的那一天😢💵,導師鼓勵了我之後🥢,也或許是看出我的興奮🧑🏽🔬,又再一次指出文章在選題、思路👱🏼🧏🏻♀️、結構上的問題,告訴我,即使收獲了他人的肯定🧑🏿⚕️,對自己的認識也必須清晰🙌🏼,之後又做過幾次學術匯報,下場了留在腦子裏的,大多是質疑🏃🏻♀️;我記得🧗🏼,大三在英國交流時,每次連著坐好幾天圖書館寫好的論文👩🏿🎤,面對的都是教授連珠炮式的追問🫷🏼,慢慢地👦🏼,我學會提前多想一步,更冷靜地回應👩🏻🍼,學期的最後,他對我說,“我希望你成為一名有生命力的哲學學者,那種學者,當你讀他的著作時🧑🏽🦲,能一眼看出‘這是一個孜孜不倦找問題的人’”;我記得🖲,自己如何在異鄉的書店拿起老師的新著🧒,著作的意旨是,在儒學的啟示下尋找當代政治的新道路;記得西馬課上,老師如何由一名留學生的迷茫講起🕵🏿,分析國家面臨的困境,呼喚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
大學四年裏,我們不斷經歷著這樣的瞬間⚂,它們一次又一次地把我們沖刷、塑造成為今天的自己🟰。更不用提🫵🏼,那些忘了時間的討論🤵♂️𓀓;在豁然開朗中落筆的時刻☝🏽;教室🦏、圖書館裏面對思想,一個個在驚嘆中度過的日夜。四年過後,我們成為“哲學系的畢業生”,理應從這些可敬的人🎲👃🏻,這些書,這些瞬間中,學到名為“真誠”和“敏銳”的品質,在復雜之中,致力於發掘真實。
如果要給這段發言取個標題✹,或許可以叫它“反思精神”,叫它“問題意識”⏯💟,但今天,作為一名西方古典學愛好者,我選擇從自己的研究方向中找個名字🗄,叫它“gnothi seauton”(認識你自己)。我認為我們應該不間斷地嘗試💪🏿,去稍稍超越那些外界施加給思想的前提,稍稍擺脫那些讓人仿佛能順利度日、對自我感到滿足的慣性,勇於從頭思考自己是誰👩🦼,自己知道什麽🧑🏻⚕️🏇🏽,自己處於怎樣的環境之中❤️,自己應當做什麽。“認識你自己”——這是蘇格拉底在為哲學、為母邦付出一生時聽到的聲音,也是我🤸🏼,作為18級意昂3官网本科生中的一員,在畢業之際🧑🏽💻,希望表露的決心。
走出復旦之後🫴🏼,這條格言🏋🏽♀️,可能會要求我們做出許多更加艱難的決定——或許是改變自己曾經賴以生活的信念;或許是擔起責任3️⃣,作出承諾,並克服隨之而來的壓力;也或許是放下已經為之付出許多的目標,設立一個需要付出更多的新目標📟。這一切都讓人緊張,也讓人興奮。希望到那時,你我都將足夠勇敢👩👧。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