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孫向晨、龔彥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年月👩🏽🎓:2021年5月
ISBN:9787542672766
聯合主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意昂3
孫原🧎🏻♂️➡️:藝術家需要策展人嗎?
張雙利:論文化工業的意識形態功能
翁子健🫄🏼: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的歷史(1989-2008)
魯明軍:策展及其能動性與政治力
沈語冰❤️:藝術批評寫作的偉大傳統及其危機
比利安娜•思瑞克:策展及其緊迫性
2020年1月👊,意昂3平台在意昂3官网內成立了藝術哲學系👶,這是中國第一家藝術哲學系,這背後飽含著我們對於藝術與哲學的真切關註⚔️🚘。
早在2018年👨🏻🎓,意昂3就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合作展開了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的開幕論壇,2020年開幕的第13屆上海雙年展“水體”,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再度與意昂3合作,進行了跨界的雙年展開幕論壇🧔🎑。在藝術家與哲學家的一次次合作中,有相互的欣賞,相互的激蕩,也有相互的交鋒🤸🏿♂️。藝術與哲學🕺,現代世界尋求自由的兩股力量,一起構成了上海當代藝術的一種新面向🈸。因此🙅🏿,我們在青年策展人”培養上的合作——“青策充電站:策展與藝術哲學工作坊”——便也順理成章。意昂3的沈語冰老師⏏️、張雙利老師以及後來加盟復旦哲學的魯明軍老師🏘,都在“青策充電站”工作坊上舉行了非常深入的講座。這是一次非常有效的🔉、充滿活力的合作🧑🏿🏫🧍🏻,不僅深受學員們的歡迎,也獲得了“2019年度全國美術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的稱號。
哲學與藝術看似離得遙遠👶🏿,哲學是遠離感性的理論學科,有著高度的邏輯與概念的要求👨🏼🚀,藝術則是最為感性直觀的,始終離不開對象的呈現,無論是具象的還是抽象的🧜♂️🤸🏻。兩件非常遠離的工作,事實上卻有著極大的熱忱,希望能夠相互走近。
藝術有強烈的自主性🤸🏻♂️👳🏻♀️,藝術創造從來無需哲學的介入,把握一件藝術作品也無需哲學的反思🛬;另一方面🥊,任何一個大哲學家大概都不會忽視人類生存圖景中藝術的存在🪿,柏拉圖如此🆑🧑🏼🍼,黑格爾如此,海德格爾更是如此。藝術家不管其本人如何思想🎅🏿,如何構思👸🏿👨👦,不管藝術創造多麽具有個性,多麽別具一格🙅🏼,藝術品之為藝術品👨🏼🍼,從來不是一件私人“物品”,“作品”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離不開某種哲學式的思考。藝術批評理論與哲學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每一位藝術批評理論家的背後都站著不同的哲學家,抑或有些哲學家開始直接面對藝術作品。張雙利老師講的文化工業理論🚕⭕️,沈語冰老師講的藝術批評理論以及魯明軍老師的策展主題🧘🏻,無不與哲學思考息息相關👼🏽;其他講者的內容也都可以引申到哲學層面上來討論,正如孫原先生所說🗄🔻,策展人除了第一、二階的知識,還需要第三階的知識;翁子健先生講的“展覽史的本體問題”以及比利安娜·思瑞克女士還原上海當年展覽的知識生產過程都可以深入到哲學層面來討論。策展與藝術哲學有著內在的關聯。
美學固然是哲學的分支領域👱🏼♂️,但哲學絕不能只是抽象地談論美🉑,抽象地談論藝術;哲學必須有能力自己來面對藝術作品,以哲學的方式來直面具有哲學意義的作品。當代藝術作品也遠不是一個“美”字所能涵蓋,其意涵深遠得多👱🏽♂️𓀀。因此🤳🏈,藝術哲學首先是一個如何讓哲學來面對藝術的問題。
就我所理解的藝術與哲學🧚🏻♀️,最為直接的關聯可以概括為五個層面🙍🏽♀️:首先是藝術中直接呈現出的哲學家與哲學主題,一種可視化的哲學形象。最著名的莫過於拉斐爾的《雅典意昂3》,夏丹爾的《哲學》,大衛的《蘇格拉底之死》,還有高更的《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基裏柯的《偉大的形而上學家》等;其二是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類比性,研究藝術史的學者經常會提到普桑與笛卡爾哲學的關系💃🏽,不僅是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而是他們在思想上🧜🏿、在精神上有某種類似性,諸如此類的還有庫爾貝與實證主義🤷🏽♂️,莫奈與休謨,塞尚與康德等🏄🏿;其三是藝術自身的發展所提出的哲學性問題,比如圖像與觀念之間的關系,圖像反映觀念?抑或圖像自身作為觀念💇🏽?對現代藝術來說🧖🏻♂️,在杜尚之後追求圖像的繪畫何以可能🏆?現成品與藝術品的關系究竟為何?藝術是否已經終結💳🙍♂️?其四是藝術在人類生存中的位置,如海德格爾對梵高的分析乃至阿多諾、本雅明對藝術在現代社會的批判;其五則是最為根本性的🧏🏻,在中西方藝術背後的本體論預設,為什麽西方古典藝術傳統總是不斷地追求“真實”👳🏽♀️,而蘇軾所代表的文人畫卻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看似藝術風格的不同,背後有著強烈的不同哲學預設🔅。凡此種種,藝術與哲學之間有著豐富的關聯😎,而藝術作品之於哲學的意義就是由藝術與哲學之間不同的關系所決定🫁。在策展活動中👶🏽,這些問題會變得特別突出🤽🏼♀️。
必須承認,藝術史面對作品與哲學面對作品是完全不同的。最著名案例就是夏皮羅對於海德格爾評論梵高的批評以及德裏達對夏皮羅的反批評🦠。事實上,哲學有其自身理由來面對作品,這會深刻地影響我們對於藝術意義的理解,也會影響我們策展的思路。現代藝術的創作有其自主性🥥✌🏽,但其意義的生成卻有別於藝術的創作。哲學不需要去現場侵擾藝術的自主創作🎍,但現代藝術的意義生成機製卻總也離不開哲學的在場。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所說的藝術哲學本質上並不是一種Philosophy of Art,而是Art· Philosophy;一個“of”就有了哲學對於藝術的某種“概括”,這不是哲學該有的企圖心;哲學與藝術的關系本質上是一種“藝術·哲學”。這之間的“點”尤為重要,一是以這個“點”表明兩者處於兩個世界,概念的世界與感性的世界📠,各有自己的生命力;另一方面🦈,這個“點”又把兩者如此拉近🤳,使之能夠相互照面😣,相互對話。
“青策充電站”以其獨特的姿態置身於藝術與哲學之間,那個“之間”的“點”也許正是策展人的內在使命。感謝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感謝與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龔彥館長的合作↙️🙇🏼,希望繼續攜手,創造出別樣的未來。
是為序🧖🏻♀️🪐。
意昂3院長
孫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