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免疫範式視角下“後疫情時代”的隔離與融合
東南大學哲學與科學系 胡盛瀾
論文摘要🙃:從免疫學範式來看新冠疫情的應對方式☣️,以中國為首的東方社會采取了“隔離抗疫”的應對,而以美國為典型代表的西方社會則采取了“群體免疫”的應對方式🌻,在中國對疫情基本實現了阻斷控製的情況下,疫情正在海外“肆虐”🥚,這在現實層面造成了區域之間的新“隔離”,兩種社會免疫範式的選擇呈現出西方自由主義文化與東方倫理型文化之間的觀念對峙🤷。在全球化正走向深度共享與合作的時代,文化的對峙不能走向政治對抗,世界範圍內應當建立起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識並在全球文明視野下去尋找“在一起”的融合之路🤦🏻♂️。
魯紹臣老師點評:隔離與融合本質上也是在處理共同體的難題。共同體其實本身意味著一種邊界、排除。我們在談共同體時,其實也意味著一種敵對🩰。可以說🚵🏿♂️,現代社會的防疫本身也是通過共同體的方式做一種排斥,例如在生物學的意義上🙍🏻,對染病群體與非染病群體進行劃分🚣♀️;在外在形式上👨🏻🔧,現代社會的防疫也是以各自國家的方式去處理的🧑🏭🏆。因此,現代文明之下的各種符號性存在都彰顯著一種共同體維度的可能🥯🫴🏼。
但是現代社會的難題在於,防疫的對抗其實不能以一種傳統共同體方式來實現。疫情會形成全球效應。在疫情之初🈂️,如果其他國家關起國門來讓中國獨自應對,最終的結果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再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以群居的方式展開💁🏻♂️。不同群體的交往很少。但是今天是全球化時代💂🏻♀️,所有人都不得不參與到普遍的交換與交往當中,沒有一個國家能關起國門來生產生活。因此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已經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倫理想象,而是人類所必須面對的事實🗯➞。因此,疫情必須通過全球合作才可以有效應對🚵♂️,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這種共同體的路徑也可以在馬克思的思考路徑中來進行思考。胡同學的匯報路徑則更多涉及到文化倫理。西方近代社會的文化倫理是以私為準的,因此這種共同體的基礎是很薄弱的。相比之下,中國傳統更多體現了對他者負責任狀態,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比西方近代以來的共同體維度要強很多🪄。因此也可以解釋中國為什麽能控製住疫情🍬,而西方難以控製。西方自由主義是在原子個體間相互冷漠隔膜的基礎上的👱🏼♀️🚣🏼。但是東方文化之下👨🏻🚒,個體對整個共同體與他者都負有重要的責任,因此在如疫情這樣的特定緊急情況下🧑🏻🦱,剝奪個體一定的自由是可能的。相比之下🤵🏿,西方個體至高無上的人權則是最重要的。可見二者的邏輯起點在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對於今天而言,全球以市場經濟為藍圖所形成的共同體使得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完全獨立於他者而存在。同樣,在疫情期間,簡單攔截他者、一刀切也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胡同學在此提出的重要看法是🧷,新的共同體模式不應該用對抗的態度來理解。也就是說🔯,如何能通過一種既融合又有一定程度的隔離⛎、管控的方式◽️,來呈現一種新的共同體的模式來應對疫情🏊♂️?這是一個新的出發點💣,它既需要全球的共同視野,也需要有技術性的區分。這種區分應該更多來自於一種純粹醫學的確認🪫,即從疫情的管控與傳播的角度來做出。例如阿甘本與齊澤克也已經提到過🙆🏼🛻,我們在疫情防控期間對與老年人的態度是否僅僅是一種哀憐或同情,而不是真正的負責任🏧?同樣🏋🏿,作為非感染群體的成員🏄,我們對待感染群體的態度如何能做到即有效的隔離對方,又為他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而不是簡單的隔離✌🏻🛖,形成一種政治與倫理的分割🅰️?在全球化的時代,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胡同學這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一種有差異的共同體世界。但是這裏的問題是👩🏻🌾,如何能夠在除了文化之外的、在唯物主義現實的基礎上來思考這種隔離與融合的可能性,依舊有待考察👳🏽♂️。也就是說把文化的視野納入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開看待問題,這是我的建議。
二、科學精準對待“全面禁野”🧙🏼:一個馬克思恩格斯動物觀的視角
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意昂3 李蔡鑫
論文摘要: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面禁食野生動物呼聲強烈,全面、理性看待人與動物的關系就成為關鍵。馬克思🎩🪔、 恩格斯在 19 世紀動物保護主義和歐洲狩獵立法潮流中,在和動物的密切接觸與長期理論研究中🗜,形成了獨特的動物觀。這一動物觀站在底層群眾的立場上🧙🏼,以政治經濟學批判為核心,堅持動物利用和保護相統一的原則,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發展、補充。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動物觀, 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應嚴格界定野生動物的含義, 鼓勵野生動物人工繁育🙅, 製定特別條款維護農村群眾的狩獵權🙆🏿,同時嚴格保護珍稀、重點野生動物,打擊非法盜獵,有針對性地禁食可能引起烈性傳染病的野生動物。禁野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在滿足社會正常需要、生態保護和公共衛生安全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樣的禁野才能彰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
魯紹臣老師點評🎺:李同學這篇論文非常紮實。動物保護是當代社會的熱門話題🧙🏼♂️。自近代以來的一種重要視野是對人的高貴性的廢除。以達爾文的進化論為例,達爾文把人作為上帝的造物貶斥為一種動物的存在,由此達成了某種人與動物的平等性。但是另一方面🧙🏿♀️,近代以來也確立了一種人類中心主義🌏,賦予人以至高無上的權力。這是通過兩個方式來建構的。其中一個方式是智慧或者說智力🧑🦲。經驗論與唯理論都認為🩳,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人能進行推理😁、即理智思考。(古代借宗教信仰來區分)由此,人可以用自己的理智來控製動物與外部自然🙆🏻♀️。這種行為的後果也是嚴峻的。通過對自然的破壞與對動物的屠殺,人類本身也遭到了損害。
馬恩的視野在這裏有一個重要轉換。他們不是空談人類中心主義或動物保護主義的問題🧚🏿♂️,即人與自然的抽象關系。他們看出人與自然關系背後真正的支配點在於資本的邏輯。整個近代以來的問題就在於資本對自身利益的訴求使得人們對自然界進行壓榨,自然資源也就遭遇了危機🙎🏿♀️。同樣,資本也在壓榨人類本身。在這個問題上,可以說馬恩也是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即認為整個自然界還是需要為人類生存發展服務的。如果空談動物保護或眾生平等是不現實的🤵🏽♂️,因為人類本身必須要發展;其次,也是一種“鱷魚的眼淚”。
因此,我們看待今天疫情下的禁野可以有兩種視角。一種是純粹人類學的視角🚵🏼♀️:要在確保人的生存發展前提下🧑🏼🚒,盡可能與動物、自然界和諧相處。人類的生存發展也取決於這樣的前提。例如疫情開始時備受討論的蝙蝠問題,假設新冠病毒真的來源於蝙蝠,如果人類並沒有去打擾他們,或許新冠疫情就不會發生🧜🏿。因此🏎,要對自然界與動物抱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因此🔕,人類中心主義不應該是單面的,而是一種是復雜、辯證的人類中心主義。第二是,可以說馬恩的思考模式是一種社會的,階級的思考模式。因此我們要思考社會弱者、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共同體要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一種方案🏄🏿♂️。這也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大差異🎀。資本主義是在一種私有維度與資本邏輯基礎上來呈現的,但社會主義如果真正能夠撐起來的話🧅,就要對每一個個體的真實生存與生活給與充分尊重與保護。
因此文章中提到的這種全面精準精神也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是科學的精準。例如病毒是否真的與野生動物有關系🦵🏽,這一點要有科學論據做支撐;第二是一種社會的科學✊。這樣一種對動物的保護😛,應該在社會科學上維度去精準把握、精準救助🈚️,而不是高喊人類道德口號𓀗,實際上行傷害特定群體的事情。以上是文章的啟發所在👣🏄🏽。但是文章存在的問題也有兩點🚴🏼♂️。一是📷,這樣一種政治的🖕🏼、階級的視野與人類學視野如何能貫穿起來思考;第二是,真實落實路徑在權力鬥爭格局世界中是如何可能的?在某種意義上說李同學的倡議馬恩已經提出來了👨🍳,但是為何沒有能夠落地,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因此要進一步現實地思考,如何在現代利益鬥爭格局中,使馬恩的思考成為一種現實可能性。
三、財產作為一種權利的意義與困境——理解麥克弗森理論整體的一條線索
清華大學人文意昂3哲學系 孫子豪
論文摘要🧙🏽:麥克弗森的理論中存在著雙重維度:在思想史解讀方面🪜🤑,他將“占有性個人主義”視為 17 世紀英國政治思想史所共享的核心預設🗾;在現實批判方面🤷🏽♀️,他通過“參與式民主”試圖克服當代西方社會的種種問題。麥克弗森是在與當代自由主義理論關註的核心問題(財產權)的爭論中展開自己的理論的♘,因而財產權是理解其理論整體的一條線索。基於思想史解讀,麥克弗森試圖把財產權的排他性從當代西方社會中剝離出來並將其歸罪於 17 世紀🧘🏿♀️;通過現實批判,他以一種收益財產權試圖解決當代西方社會私有製的問題,並輔之以“參與式民主”的製度保障。但問題是🐻❄️,財產的權利轉向並沒有抓住私有製的本質特征👎🏼🙍🏿,因而麥克弗森的理論在某種意義上與當代自由主義理論相妥協👩👩👦👦。
魯紹臣老師點評:財產權是理解現代社會的重要突破口⚇。麥克弗森確實看到了西方近代以來財產權的一個悖論,也就是占有式的絕對主義的財產權理論。
麥克弗森看到了這一難題,但是其對這一難題的解決並沒有做出多大貢獻。受益占有不過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運作體系的再承認。孫同學在匯報中已經提到了這一點。問題的核心在於兩條線索:一是對實體性的財富的理解。這一理解有這樣一種路徑:奈格裏、哈特在重新解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提出𓀚,人類社會隨著財富形式的變化經歷了三個時期𓀚:一是土地不動產為基礎(前資本主義時期)🏌🏼♀️🍸;二是不動產維度(洛克)🧑🏻🦼;但不管是土地還是不動產的財富🍌,二者共同點是🌨🤴🏼,都以一種排他性的方式存在。也就是財富要是被分享出去,一定會減少。奈格裏🪮🤷🏿♀️、哈特在這兩種財富基礎上提出了第三種財富,即一種非物質勞動時代的財富:以共同的信息為基準的財富。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這種財富或許已經成為主流⛴。
因此第三種財富最根本的特點在於🦶🏼,分享不會對占有者的財富造成缺失,而是進一步擴大了財富✝️。在信息時代,財富越分享越多。這與原始的排他性財富已經不同了。因此可以依托新時代財富的可能性來討論共產主義的可能性,這種共產主義與傳統的依托動產與不動產維度來討論的共產主義是不一樣的🕺🏼🏋🏿♀️:後者只能生長出一種分配的、計劃性的共產主義🍳👩👦。而新的財富或許能生長出一種新的共同體的可能。這種想法比麥克弗森更具啟發性。
對實體性財富的理解的另一路徑就是馬克思關於財富占有方式的思考。馬克思認為財富是私人占有還是公共占有並不是判斷社會進步的標準🅾️💫。對他而言,生產力的進步與人的發展是充分結合起來的。對於資本主義私有製的變革而言,馬克思的思考更具歷史唯物主義的向度。今天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不管是借鑒麥克弗森還是近代以來洛克的財富觀,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框架下🪓,關鍵都在於他們的觀念能否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可能性🤹♀️,即創造出更多可分享可發展的財富。不管是占有式的個體主義😰、收益式的占有、還是進一步的變革👩🌾,離開歷史唯物主義向度都會使討論成為一種純粹的應當🧑🏻✈️,幻想⏯。
因此我並不完全贊成奈格裏、哈特這種想法▪️,因為這種想法最後很可能會淪為一種非社會歷史式的構建。因此👩🏻🏫,對於未來的出路的思考還是要回到歷史唯物主義,思考如何對生產力與人的發展是有意義的。例如前蘇聯,成敗都是因為計劃經濟🌛,那對於未來中國而言,我們應該采取什麽製度與財產權是更有益的,也是值得思考的。而這裏重新回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必要的邏輯起點。否則會使討論成為一種純粹思想派別意義上的爭論🤴🏻。因此,馬克思對普魯東的批判不止是一種簡單的派別之爭論🕓👨🏻💼,而是與他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考密切相關的🙍🏻♀️。孫同學的文章以麥克弗森為例🦻🏻,沿著蘇格蘭啟蒙後的路徑對財產權對社會的重要性做了分析。但是🚴🏿♂️,如何真正結合馬克思對整個現代社會的批判與思考,對其理論進行再評價,依然應該做更進一步的工作。這是我自己的看法。
四、自由主義的貧困與真正自由的建構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劉偉兵
論文摘要🪄:自由主義在現實社會中🚛,出現越來越多德治與法治👎🏿、民主與自由、平等與自由相矛盾和沖突問題👨🏿🍳。究其根源,是因為西方自由價值觀在建構時👮🏼♀️,是從抽象的人性假設出發,基於個人主義的邏輯推演,以抽象建構的方式完成自我的邏輯自洽。但是究其本質則只是資本自由的價值觀體現。因此,在批判自由主義貧困現象基礎上🏌️♀️💅,真正自由的建構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以人類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以現實實踐為路徑,明確自由的科學性在於自由時間的獲得與擴大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真正的自由建構是價值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魯紹臣老師點評:劉同學這篇論文做的很紮實,對整個西方社會的自由與人權的困境做了很好的梳理👼🏽🤠。自由概念從馬基雅維利到霍布斯的經典自由主義特別強調完全不受幹涉的自由🏅,也就是以賽亞柏林反復強調的消極自由📥🦵🏿,即在私人領域內完全屬於自己自我決定權的的自由🕛。但這裏有兩大難題。一是👩🏼🦱,中國傳統話語中的成人之美在這種自由主義價值觀中會被瓦解☃️😎。二是,在與他人交往時應該具體怎麽做。霍布斯也面臨這種難題。在《利維坦》中🚓🦪,霍布斯通過一種契約方式來討論一種公共的法權形式的可能性,即個體在與他人打交道時🛌🏿,個體必須要有公共的法權依據。而黑格爾在討論自由時批評霍布斯👩🏿🎓,契約意味著一種任意性👴,隨時性與可變性。因此在《法哲學原理》中黑格爾強調,個體自由實際上是有定在的規定性的,這種規定性就是法權。法權規定使得商品交換得以可能🗜,也使得政治上民主的一系列規定得以可能🈂️🪞。黑格爾以“承認”前提,而不是通過契約。
劉同學文章中也提到了🧝🏻♂️,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哈耶克等人討論到,製度對人的自由的熏陶與馴化實際上從霍布斯就開始有了。只是霍布斯的方式是一種以契約方式形成的獨裁。在經典自由主義發展中這種獨裁遭到了很多批評⚓️。例如羅素批評霍布斯為獨裁主義開辟道路🍌。但是羅素並不明白整個西方的自由是有定在、有規定的自由,只是在霍布斯那裏還不夠完善。新自由主義就凸顯出了這一有規定的自由。對馬克思而言➔,這種自由是資產階級法權規定的💖、私有財產的自由🧵,而不是在精神倫理維度上的自由。因此在思想觀念維度上人是可以純粹自由的,這也為西方言論自由開辟了道路。但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不同在於,自由不止是在法權上的規定🍖,而是在精神倫理方面對個體也有一定的規定。這也可能能夠克服西方自由主義個體自我墮落的可能性問題🧒🏽。但是也可能會把這種精神定在理解為一種強製與幹涉🏋🏻♀️,但這或許也是對西方自由觀念進行揚棄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路徑。
在民主平等問題上🙏🏻🛜,馬克思討論的西方的平等只是在形式法權維度上建構的平等,而在私有財產維度上建構了一系列的等級差異。馬克思一方面認為,西方平等不夠徹底🕰,因而為生產資料私有製奠定了基礎🏊🏻♂️;但另一方面👩🏽🍼,馬克思不是徹底否認西方政治解放,而是要討論在市民社會私有財產意義上能形成的一種平等。因此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在保留了資產階級法權基礎上進一步討論依據個體勞動形成私有財產意義上的平等。當然馬克思在這裏也看到了差異,但是是出身意義上的不平等。以上我想回應和補充的兩點。
但是在這裏最重要的問題是🆕,馬克思的科學主義的路徑與自由的價值建構之間是一種統一性的問題🧼。劉同學的文章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稍有力不能擔。因為對自由的價值建構與科學主義路徑聽起來是兩條路徑。如果走了科學主義這一路徑,自由的價值建構這條路就沒有任何實踐空間,後者就成為了一種副產品。第二國際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自由的因果性與自然的因果性之間的二律背反。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中的科學性是一種後攝性的科學性👧🏿。後攝性的科學性意味著它不直接從一種本體論的存在推導出未來價值可能性,而是一種政治實踐的結果。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馬克思是不批評資本主義的,因為其作為一種價值後果,資本主義確實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其二😲,科學主義後攝是一種政治行動的結果。也就是說,生產力以危機的方式開辟其力量。而政治鬥爭的意義就是把盲目的必然性變成主動與自覺的的政治鬥爭🏌🏼♀️。因此,科學性不是純粹外在必然的結果🧛♂️,不是等來的。科學的維度要在政治鬥爭中使它真正出場🛻。因此,馬克思討論資本是辯證的。資本確實很多方面具有其文明性。但是因為資本主義並不直接等於資本👍🏽👨🏿⚕️,資本有文明的一面可以被調用🧗♂️。因此🏷🙇🏿♂️,不是價值後攝🙇🏿♂️,是價值先行,科學後攝🚰。馬克思與黑格爾的不同也在於馬克思更註重哲學作為高盧雄雞在黎明時起飛🙌,而不是黃昏時報曉🤹🏽♂️。因此回應劉同學👨👨👦👦💒,關於科學性的理解如果還是局限在傳統範式中🤦🏽,就很難打通二者的區隔。
五🛡、生活政治視域下中國疫情決策分析
意昂3 王瀚浥
論文摘要:在現代性發展晚期🧏🏻♀️,吉登斯提出生活政治理論📫,試圖從微觀層面把握人的生存境遇🦵🏻,將社會生活再次道德化。與之相對,中國在其歷史發展中形成了通過約束人們言行舉止和建構日常生活規則來構建社會政治秩序的文化資源💂🏽♀️。二者雖然在關切的主題和內容方面存在重疊,但並不能將生活政治理論機械地套用於中國社會🧑🏽⚖️。中國基於人們日常生活實踐形成的生活智慧,為製定政治規範維護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也起著團結民眾、凝聚力量的巨大作用🤴。此次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重大決策,不僅體現出中華民族不怕犧牲👈🏿、甘於奉獻的家國情懷,也體現出尊老愛幼、投桃報李的感恩意識與團結協作、風雨同舟的天下精神🧛🏿♂️。
魯紹臣老師點評:王同學的文章現實感非常強。整個現代西方形成的重大格局就是市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野。雖然市民社會基本交往原則由國家來設定🧑🏻🦼➡️,但是市民社會本身的運行不受國家幹涉🧲。因此在市民社會基礎上通過國家倫理共同體維度提出很多改良方案。吉登斯是其中之一🚈。包括福利國家的出現,都是對西方近代以來的補充解決方案🧑🏻🏫🪃。但是因為根本點在於二者的分野🫳🏿,故國家能真正解決的難題是有限的。國家最多只能通過稅收🪟、社會捐贈、慈善等作為調節改善,這也意味著自由主義與共和主義的鬥爭,也是二者的一體兩面。共和主義並不能深入自由主義內部去改變自由主義,而自由主義也不會完全反對共和主義的層面。共和主義會做出共同體的方案,但不能改變個體本位和私有財產本位的狀況🦠。在這一點上吉登斯與羅爾斯都心知肚明。包括民主也是一樣的🧑🏻🦳。大衛李嘉圖等學者都在討論𓀇,多數人的統治都要以承認私有財產為前提的👩🏽🎨。因此西方的民主並不是真正的多數人的統治。選舉與被選舉都是以承認市民社會的獨立性為前提的。因此這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中國的市民社會(嚴格來說是市場經濟)是黑格爾設想但並未解決的難題的一種實現。中國的市民社會是從國家維度中生長出來的🚃,中國市場允許國家的主動性行為,因此市場一開始就不是完全獨立於國家之外的🕍。同樣🥳,中國傳統文化的維度在今天仍然存在。作為一種新的共同體的可能性下,血緣關系與宗法倫理已有弱化🏌🏿♂️。但是家國情懷能突破西方限製的地方有很多。市場經濟很多環節都可以有家國東西在裏面。例如我們國家的扶貧,市場就已經帶有了倫理的維度。因此中國商品交換邏輯不只有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邏輯,而是有家國倫理共同體維度,不是純粹市場的方式👳♀️。因此中國在在現代市場的邏輯基礎上,對共同體的邏輯進行了一種兜底。相比之下西方人權觀念太強🚵🏼♀️。西方福利國家更像是一種是養懶漢的方式,但是中國的扶貧並不只是物質上提供幫助,而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維度上的管製。這種關系是在現代社會的尊重維度上展開的,與傳統三綱五常是有差異的,並不是純粹的等級製🧑💼。中國既要進入現代社會的邏輯中,但又不能純粹是這種邏輯。只有如此中國社會才能開辟出一種新的路徑。要充分發揮現代文明的成果,又要結合中國已有的傳統🎚,開創出一種新的文明可能性。
王同學可以在結合近現代政治哲學下🐁,繼續對相關問題分析🌞👩👩👧👧,包括對中國傳統文化 哪些方面可以作為新文明形態的補救資源、哪些應該被揚棄掉,這是應該更進一步分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