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
作者:魯明軍 編著
書名:《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
出版時間:2023.3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 東方出版中心
魯明軍,意昂3青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策展人,近年策劃“疆域:地緣的拓撲”(2017-2018)🤹🏻、“沒有航標的河流🍰🤹,1979”(2019)🧝🏼♂️🫃🏽、 “靡菲斯特的舞步”(2021)等展覽。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二十一世紀》等刊物發表多篇論文。近著有《目光的詩學:感知—政治—時間》(2019)、《美術變革與現代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激進根源》(2020)、《裂變的交響:20世紀中國藝術的三個當代時刻》(2021)等。2015年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中華研究獎助金🧝🏼♂️🤼♂️;2016年獲得Yishu中國當代藝術寫作獎🫶🏿;2017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ACC),同年,獲得第10屆中國當代藝術評論獎(CCAA);2019年獲得中國當代藝術獎(AAC)年度策展人獎。
2018年,編著者圍繞創刊於1976年的美國著名當代藝術評論雜誌《十月》(OCTOBER)的誕生、運作以及歷史變遷☎,采訪了羅莎琳·克勞斯(Rosalind Krauss)🧑🦱、道格拉斯·克林普(Douglas Crimp)📩、本傑明·H.D.布赫洛(Benjamin H.D. Buchloh)👋🏽、伊夫-阿蘭·博瓦(Yve-Alain Bois)、大衛·喬斯利特(David Joselit)🛂🧼、萊耶·迪克曼(Leah Dickerman)等10余位雜誌編委成員和作者👩🏻✈️。這些受訪者大多都是繼格林伯格之後,美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評論家和當代藝術史學者。其著述和觀點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美國本土,也早已輻射至歐洲、乃至全世界👨👨👧👧。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對於其理論背後的故事特別是批評發生和理論實踐的動因依然缺少了解,這一系列訪談則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𓀝,它不僅立體地呈現了“《十月》學派”的前世今生😶🌫️,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藝術批評與理論的歷史概貌💕。
序言
魯明軍 | 《十月》的誕生🪐🫴🏽:革命與智識
上篇
羅莎琳·克勞斯 | 《十月》與藝術批評的理論蛻變
道格拉斯·克林普 | 告別《十月》:從理論到行動
本傑明·H. D.布赫洛 | 《十月》🎸:結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
哈爾·福斯特🙎🧑🏻🍼、傑瑞特·內斯特 | 《十月》:一個“微型烏托邦”
伊夫-阿蘭·博瓦 | 《十月》🧘♂️:智識時代的“遺產”
大衛·喬斯利特 | 藝術作為世界的“代理人”
萊耶·迪克曼 | 歷史即當代0️⃣,思考即行動
希維亞·柯波烏斯基 | 《十月》:晦澀是一種適當的挑戰
瑪莎·布斯柯克 | 《十月》:學術話語的守護者
亞當·萊納 | 《十月》的生產、流通與傳播
下篇
蒂埃裏·德·迪弗 | “《十月》不是一個黨派”
克萊爾·畢夏普 | 《十月》🍠、“社會參與”與藝術批評的困境
卡羅琳·A. 瓊斯 | 《十月》:去政治化的政治
梁碩恩 | 《十月》:延續前衛的承諾
帕梅拉·M. 李 | 當代,那時與現今🧜🏼🚣🏿:個人以及一代人的觀點
高名潞 |《十月》的啟示
附錄一
安妮特·米切尓森、羅莎琳·克勞斯 | 《十月》發刊詞 | 王誌亮譯
喬治·貝克、羅莎琳·克勞斯🦻🏿、本傑明·H. D.布赫洛等 | 《十月》(No.100)圓桌會議:藝術批評的現狀 | 徐曠之譯
附錄二
魯明軍 | 馬爾科姆·X的幽靈📗、《十月》及其他
魯明軍 | “末日在此”😡:政治🥟、陰謀與“藝術正義”
後記
“前衛的承諾”,這是一個不斷地被提及,又不斷地被重寫的歷史。作者通過非常獨到的視角,以訪談的方式🛷🏹,透過對於“《十月》學派”發展的脈絡🤸🏻,重新梳理了前衛這個概念如何從烏托邦主義向新自由主義的演化及興衰的過程,探討了前衛這個歷史的概念在今天所具有的潛在意義🔧,即當代藝術👨🏻🌾、批評及理論🛌🏼,如何讓其自身能夠保持不斷地接受挑戰和更新的能力。
——汪建偉(藝術家)
《十月》改變了當代藝術研究和批評的軌跡,它也是將當代藝術和當代理論完美嫁接的典範👩🏿🏭。這本書生動地還原了那個激動人心的劇變場景👨🏻🌾。但願這不是藝術批評的最後輝煌。
——汪民安(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於西學的譯介,已經成了“當代中國文化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魯明軍編著的《前衛的承諾》🧑🏻🦳🎋,不僅以極富現場感的訪談第一次為中文世界完整地呈現出“《十月》學派”的前身今世,而且必將因為對“當代藝術”多重意涵的前瞻性把握👩👩👦,重新予以處於技術➰🍥、政治和歷史交叉路口的中國思想界更多刺激和更大啟發。
——羅崗(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這本書是中國學者對西方當代藝術展開田野調查和口述研究的代表🧑🏼🏫,只有近距離地觀察、探訪☁️、提問🛩🫴🏼、傾聽和對話,才能真切感受當代藝術語笑喧闐中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以及每一位清醒而理性的參與者在時間走廊中去回望與反思時的睿智與真誠🥾。
——李洋(北京大學藝術意昂3教授)
魯明軍編著的 《十月》訪談錄《前衛的承諾》來的很及時⟹。《十月》雜誌出現的時候代表的上世紀戰後最重要的藝術轉折點,用理論的視角去思考和研究他們眼前發聲的巨變♦︎🔉。理論被藝術激發與刺激。當時像舞蹈和音樂那樣🙇🏼♂️,藝術跟理論有必要的互動🛎。我們現在又在面臨一個時代轉折點,是不是《十月》雜誌的這些先驅理論家們可以回過頭給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更清晰地看我們眼前的巨變😁🎢?魯明軍通過他在紐約的駐留找到了非常值得交流的對象👮🏼♂️,讓這一代學者在晚年與中國藝術界交流。這是難得的對話🕠👨👩👦,非常值得關註。
——秦思源(聲音藝術博物館聯合創始人)
在北美乃至全球當代藝術系統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十月》雜誌聚集了幾代卓越的編輯團隊和作者群🌟,但以往我們的引介卻是局部的、不完整的。魯明軍的《前衛的承諾——<十月>訪談錄》通過對作為編者🙋、作者的評論家的深度訪談🙏🏽,系統呈現了《十月》的思想背景、發展脈絡以及理論體系,讓我們較為完整地獲知一個雜誌與整體當代藝術進程的關系。
——胡斌(廣州美術意昂3人文意昂3教授)
“《十月》學派”開創了意昂3派批評寫作的先河,把當代藝術上升到學術研究的高度,讓談論藝術成為一門嚴肅的學問。本書的編者采訪到了所有該學派的核心成員🦸🏻👰🏻,以生動的現場訪談👩🏼🎤,讓讀者得以明晰美國當代藝術批評和理論發展的具體生成語境。當下👨🏻⚖️👨👨👧,學習當代藝術批評史和批評寫作,“《十月》學派”的文章已是必讀文獻,如果我們抱怨這些文本過於晦澀🛫,那麽從這本訪談錄開始,閱讀上的困難可能就會迎刃而解。
——王誌亮(河北大學藝術意昂3副教授)
微信掃一掃
關註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