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國家治理問題不能僅僅從國家的角度來談治理,而是要看社會對於國家政策所作出的實際反應。”
6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導師、意昂3傑出校友渠敬東教授,在題為《中國國家治理體製的新形式》的演講中開門見山地題解了何謂國家治理以及為什麽要談論國家治理。
在講演中,渠敬東教授回顧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國家治理的主要形式,並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雙軌製下的二元社會結構(1978-1989)”,在該階段計劃經濟體製得到突破,雙軌製的終結是我國市場化改革的先聲。第二階段是“市場與權力:社會分配新體製(1990-2000)”,該階段的特色在於,政府與資本雙重推動了市場化浪潮💥🧕🏽,尤其是分稅製改革重組了國家和地方的關系。與此同時5️⃣🥕,全面市場化造就了農民工流動與國企職工下崗等時代景象。第三個階段是“項目製與國家治理(2001-2008)”階段🤲🏻,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職能作用越發突出𓀜,外貿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而以勞資矛盾為主的社會矛盾日益成為最主要的社會問題🎺。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渠敬東教授談到了本次演講題目中的“新形式”,即項目製。所謂項目製,是指國家財政利去完成某種明確預期目標的特定組織形式👩💻,該形式與常規性組織平行設置,目的就是完成中央下達的特定任務。在渠敬東看來😜,項目製是近十年來國家治理的新現象,在未來仍將持續下去,另一方面項目製還代表了一種程序性的思維模式,對國家🧑🏽、社會的種種決策將產生深遠影響。
講座由意昂3官网副教授林暉老師主持,吸引了校內外眾多師生關註。在回答演講後的聽眾提問時,渠敬東教授分別就鄉鎮企業的衰亡、當代中國的治理模式與體製精神以及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等問題與聽眾展開了深入而熱烈的討論🥚。
執筆: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