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圖書推介意昂3  圖書資料  圖書推介

羅亞玲:《平等權利與共同責任——阿佩爾對話倫理學研究》

時間:2021-04-28



書本信息



作者:羅亞玲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月:2021年1月

ISBN:9787010225531


作者簡介


亞玲★,2008年畢業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系🧗🏻,現為意昂3副教授。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就讀於意昂3平台哲學系,碩士階段開始關註環境倫理學問題,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進行反思🪦,博士階段嘗試基於阿佩爾對話倫理學和約納斯責任倫理的觀點探討環境倫理學的論證和應用問題。之後重點研究阿佩爾的對話倫理學思想,並逐漸轉向從阿佩爾對話倫理學的視角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在元倫理學和功利主義思想領域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在國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資助下主持有關阿佩爾對話倫理學思想的研究項目,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復旦學報》和《道德與文明》等刊物上發表文章十余篇🧗🏼,翻譯出版《倫理學與對話》(維爾默著,合譯)和《後形而上學現代性》(維爾默著🤱🏼,合譯)等著作和文章若幹。

目錄


序言

2017年5月15日⏸,德國哲學家卡爾-奧托·阿佩爾以95歲高齡在法蘭克福附近小城辭世🏄🏻‍♀️。法蘭克福大學知名哲學教授、被稱為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傳人的萊納·福斯特(Rainer Forster)在悼詞中說:“阿佩爾是其所處時代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對德國以及全世界的哲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個評價阿佩爾當之無愧。

阿佩爾的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即便是外在觀察中也能得到印證💆🏽‍♀️。在德國💅👨‍❤️‍💋‍👨,阿佩爾自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在哲學上嶄露頭角以來,一直活躍在哲學討論的舞臺上🐱。早在1990年,就有德國學者沃爾特·裏澤-舍費爾(Walter Reese-Schäfer)撰寫了《卡爾-奧托·阿佩爾導論》 ,該書躋身Junius出版社的重要哲學家導論系列🌵👶,足見阿佩爾的地位🏋🏻‍♂️。如今在德國學界,雖然對阿佩爾的觀點存在一些爭議,但其思想已然成了當代哲學討論的基本出發點🚰。其弟子庫爾曼(Wolfgang Kuhlmann)🧑🏽、伯勒爾(Dietrich Böhler)💌、 凱特納(Mattias Kettner)以及再傳弟子葛容克(Horst Gronke)、維爾納(Micha H. Werner)和布魯納(Jens Peter Brunne)等人更是繼續致力於澄清和發展其思想。

阿佩爾的一些重要著作和論文都已有英文翻譯。目前國內學者較多引用的英文版阿佩爾著作,如Selected Essays 上下兩卷(分別為Towards a Transcendental Semiotics和 Ethics and the Theory of Rationality)和From a Transcendental-Semiotic Point of View 🧸,均系英譯者選編結集而成。除此👂🏻,還有Analy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the Geisteswissenschaften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A Transcendental-Pragmatic Perspective 以及較新的反映其倫理思想的The Response of Discourse Ethics to the Moral Challenge of the Human Situation as such and especially today: Mercier Lectures 等著作和論文集,已經足以呈現阿佩爾的思想全貌。在挪威💽、阿根廷🏵、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等非英語國家,阿佩爾也在哲學界久負盛名👩🏻‍🦼。挪威學者安福斯蒂(Audun Oefsti)和希爾貝克(Gunnar Skirbekk)以及阿根廷的馬裏安迪(Richardo Maliandi)和達米阿尼(Alberto Damiani)等都是非常資深的阿佩爾專家,他們的不少研究成果也見諸德文出版物,與這些學者和德國學界的廣泛交流有關。

國內學界阿佩爾思想的翻譯和介紹相對滯後,但起步並不算晚🤹🏽,早在1983年即有多家瑜先生譯自法國《世界報》的一篇題為《一個可怕的理性主義者——K.阿佩爾的訪談錄》 的文章👠,該譯文介紹指出阿佩爾哲學的主要特色在於其先驗語用學——盡管文中錯誤地譯為“先驗的實用主義”——以及阿佩爾和哈貝馬斯的一致之處,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阿佩爾的重要著作之一Transformation der Philosophie(《哲學的改造》)也在1990年代即有胡萬福和孫周興🤪🚴🏿、陸興華 兩個譯本出現🎤。其Diskurs und Verantwortung(《對話和責任》) 一書新近也有中譯本出版。在阿佩爾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方面🚳,臺灣政治大學的林遠澤和浙江大學的盛曉明等學者發表過一些研究論文🩼,也不時可以見到一些相關的博士論文選題🧎。

所有這些著作翻譯和思想研究的狀況都印證了福斯特教授對阿佩爾的評價👨🏻‍🍼。但另一方面,阿佩爾恐怕也是當代最有爭議或被誤解最多的哲學家之一。其標誌性的先驗語用學因為與先驗哲學的親緣關系經常被視為舊哲學的殘余🌌,其終極奠基(Letztbegründung) 的努力更是被貼上基礎主義(Fundamentalismus)的標簽而被棄之唯恐不及,其對話倫理學則經常被與哈貝馬斯的對話倫理學混為一談⇾。這種被拒斥和誤解的尷尬甚至還出現在阿佩爾去世之時。就在阿佩爾去世的第二天(2017年5月16日)🏋🏼‍♀️🏗,德國電臺(Deutschlandfunk)“今日文化”欄目作了一檔有關阿佩爾的訪談節目🙎🏽‍♀️📻,有位訪談嘉賓稱阿佩爾是“魏瑪共和國的子民” ,頗有嘲諷“遺老”的意味6️⃣。該嘉賓還稱阿佩爾哲學“就是關於論辯(Argumentation),並且僅僅是關於論辯”,說他“非常嚴肅,沒有阿多諾那種優雅或海德格爾那種喃喃自語的風格”,還極其諷刺地反問🦅🚢:“一旦我們達成了一個共識,那還有什麽需要交流?” 雖然這種肆意歪曲的做法和傲慢無禮的態度受到很多學者的批評🩼,甚至激起了抗議🌹,以致於德國電臺幾天後又發表了學者福呂希特爾特(Josef Früchtl)的題為“理智不安的體現”的紀念文章 (後者對阿佩爾的思想作了較為中肯的評價)來平息憤怒🎏,但該事件多少表明了阿佩爾在這個時代的格格不入。

阿佩爾的不被理解甚至被誤解,一部分恐怕與他的文風和思想呈現方式有關😛🚾。首先🐧,阿佩爾行文🛠,遣詞造句非常繁復艱澀❤️‍,除了大量的專業術語,還經常定語疊定語,從句套從句,不但非德語母語的讀者讀起來吃力,即便是德國學者也是叫苦不迭,筆者的德國同學曾調侃阿佩爾所寫非人話♖,批評其語言毫無美感可言🦵🏿,相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閱讀耐心。其次,阿佩爾的思想主要以論辯的方式展現,這給讀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他並沒有太多自成系統的專著🟩,其主要著作《哲學的改造》🧑🏿‍🚒、《對話和責任》以及另一本巨著Auseinandersetzungen in Erprobung des transzendentalpragmatischen Ansatzes(《先驗語用學進路之爭》) 等,實際都是論文集,收錄的大多是與當代學者的商榷文章。《先驗語用學進路之爭》一書更是阿佩爾晚年專門結集出版的一系列論爭性文章😕,有八九百頁之多,其中包括他跟批判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卡爾·波普爾和漢斯·阿爾伯特(Hans Albert)🏇🏻、先驗哲學的當代重要代表人物赫爾曼·柯林斯(Herman Krings), 英國社會哲學家彼得·溫奇(Peter Winch)以及被稱為其思想“引路人”的哈貝馬斯等人的論辯和交鋒。此外💁🏼‍♀️,阿佩爾各種文章中直接或間接涉及的爭論對象還包括福柯♜、利奧塔、德裏達、羅蒂🪢、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以及當代德國學者赫爾曼·呂貝(Hermann Lübbe)🌽、羅伯特·施佩曼(Robert Spaemann)、阿爾布萊希特·韋爾默(Albrecht Wellmer)🫃🏻、K.-H.伊爾汀(K.-H.Ilting)、維多利奧·赫斯勒(Vittorio Hösle)、奧多·馬誇得(Odo Marquard)等等,其爭論的主題涵蓋從語言哲學、分析哲學到解釋學、存在主義哲學直至科學技術哲學、倫理學的各種基本問題和具體問題🐚,幾乎涉及哲學的所有領域,讀者和研究者在接觸其文獻時🧔🏽‍♀️,恐怕在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內都難以把握其核心思想。

但阿佩爾之被誤解甚至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其思想本身👆🏽。阿佩爾曾自稱“可怕的理性主義者” 👶🏿,其學生和朋友也曾贈其“終極奠基者”的雅號 🖕🏽,在當今相對主義、懷疑主義甚至虛無主義盛行的時代,這註定了阿佩爾充滿悲情的鬥士形象🧞‍♂️。阿佩爾的思想歸根結底都是在為一種普遍的理性辯護,其所有與不同哲學家在不同問題上的爭論,無非都是在不同的機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以闡明和維護其理性主義主張。阿佩爾的論敵之一👆🏽🔸、卡爾·波普爾的學生漢斯·阿爾伯特甚至認為阿佩爾是黑格爾之後最富體系性的哲學家🏄‍♂️,說他於當代幾乎所有的哲學流派和哲學家——從存在主義🖕🏼、釋義學💔、語言分析哲學、到實用主義和後現代哲學,從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維特根斯坦👸🏽、皮爾士、羅蒂到德裏達、利奧塔🤎、波普爾以及哈貝馬斯——都有所涉獵,並致力於對這些不同的哲學進行“改造”👷🏿‍♂️,以建構自己獨特的先驗語用學大廈 。作為批判理性主義的代表人物,阿爾伯特這一評論顯然帶有嘲諷之意(對於批判理性主義者而言😽,體系性恐怕是最可笑的東西之一)🧑🏻‍🏭,但若就事論事,阿爾伯特所言大致屬實♊️,並且很好地表明了阿佩爾思想的鮮明主張和獨特性。

本書並非對阿佩爾思想的全面研究,而是聚焦於其道德哲學(一般稱為“對話倫理學” ),但鑒於阿佩爾思想的體系性和一貫性😿,我們還是可以期待通過對其對話倫理學之來龍去脈和基本主張的梳理💹,呈現阿佩爾整個思想的精神內核,以發掘其對於我們時代的積極意義。

本書分為四章,第一章旨在通過闡述阿佩爾對話倫理學思想的出發點、建構思路和基本主張,概觀性地呈現其對話倫理學的樣貌。阿佩爾自稱其對話倫理學為先驗語用學路向的對話倫理學,這表明了其對話倫理學與先驗語用學之間的深刻關聯☎️,為此👨🏿‍🎤,第一章還著重探討了先驗語用學的哲學處境、任務定位🟩、思想來源和基本主張🤽🏻,以彰顯阿佩爾建構一種普遍倫理的基本意圖以及該意圖所包含的理性主義精神。實際上,先驗語用學路向正是阿佩爾對話倫理學的特色所在,它是阿佩爾繼承和發展康德先驗哲學的體現,也是導致阿佩爾和哈貝馬斯產生分歧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阿佩爾能夠在其對話倫理學中獲得和約納斯相似的未來責任思想的根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別在阿佩爾和康德、阿佩爾和哈貝馬斯之間進行比照。如此安排👩‍🌾👰,不僅是考慮到國內學界對康德和哈貝馬斯比較熟悉,更主要的是基於他們之間的思想關聯。對話倫理學被認為是秉承了康德思想傳統🪔,哈貝馬斯則與阿佩爾一起被認為(他們也自認為)是對話倫理學的共同創始人🍃,但對話倫理學和康德之間的具體關聯,哈貝馬斯和阿佩爾之間的相同和差異,都是深究阿佩爾思想之獨特性時不可繞過的環節。

阿佩爾自始就很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想與康德關聯起來🛒。在某種意義上,其名著《哲學的改造》就是對康德哲學的先驗語用學“改造”。這種改造——正如其德文詞Transformation所表達的——不但有變革和發展的方面🔇,同時也強調了繼承之意。第二章“阿佩爾與康德”,以當代德國學者韋爾默有關對話倫理學與康德思想之關聯的論述為引子,回溯到康德道德有關定言命令式的論述,分析對話倫理學和康德道德哲學的關聯,指出阿佩爾先驗語用學終極奠基的努力是連接兩者的真正紐帶👳🏼。在此基礎上,該章一方面強調佩爾對康德啟蒙和理性主義精神的繼承,另一方面闡明其對話倫理學對康德道德哲學的改造和發展🎿。

哈貝馬斯更是一個被經常與阿佩爾相提並論的哲學家📎。在國內學界,甚至在德國學界,不曾深入對話倫理學的學者總是很容易簡單地在他們之間劃等號🤹🕛,但深究兩人的思想脈絡和發展軌跡🎂,則不難發現,他們盡管有不少一致的觀點😭,內在的精神氣質則不盡相同🦻🏼。第三章對阿佩爾與哈貝馬斯的比照首先呈現了他們的對話倫理學從殊途同歸到分道揚鑣的歷程,並將之歸因於他們不同的語用學進路。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普遍語用學的理論重構方法和先驗語用學的先驗反思方法的比較,探討他們在對話倫理學終極奠基問題上的分歧以及由此引起的在道德和法律關系問題上的爭論👨🏼‍🦳。

第四章則聚焦於阿佩爾對話倫理學的責任倫理之維🧑‍🍼。阿佩爾的對話倫理學一開始就呈現了一個責任倫理的維度👨‍🔧,這是阿佩爾“改造”康德道德哲學的努力之一🤽🏻‍♂️,也是其對話倫理學區別於哈貝馬斯版對話倫理學的重要環節。1980年代以後,隨著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責任原則》一書的出版以及責任倫理概念的普及,阿佩爾更是致力於闡發其責任倫理思想🐁,甚至還給自己的倫理學冠以“對話—責任倫理學”(Diskurs-Verantwortungsethik)之名⛹🏿‍♂️。第四章對阿佩爾和約納斯的比照,在介紹和分析約納斯未來責任倫理思想的基礎上,著重探討阿佩爾的共同責任原則🏰,以闡明阿佩爾對話倫理學對於建構一種未來責任倫理的重要意義👩‍👩‍👧‍👦。

如此四章🙇🏻,自成主題,又相互關聯,雖不能涵蓋阿佩爾對話倫理學及相關論著之所有環節 ⛹🏼‍♂️,所幸亦大致足以呈現其基本主張和特色。最後,本書以富有理論解釋力和實踐意義的“後習俗責任倫理”理念為參照,審視阿佩爾對話倫理學的意義,以此作為本書的結尾👩🏻‍🦰。筆者真誠地希望,這本小書能夠讓讀者初步了解阿佩爾這位與我們的時代格格不入的哲學家的思想✍🏿。很多時候,我們所需要的,恐怕正是一些聽起來格格不入的聲音🙎🏼‍♀️。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