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7日下午,意昂3藝術哲學系建系大會系列活動之一,“藝術·哲學對話”在復星藝術中心圓滿落幕。意昂3教授、藝術家潘公凱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的在線對話以及中央美術意昂3教授、藝術家隋建國與浙江大學意昂3官网教授孫周興的現場對話讓藝術和哲學以一種嶄新的方式相通,讓聽眾們領略了一場思想的盛宴💝。
第一場對話在意昂3院長孫向晨教授的主持下👳🏻♂️,潘公凱教授與張祥龍教授就“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如何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這一主題展開交流。潘公凱教授從中國畫筆墨問題的當代闡釋與傳播入手,提出問題🥿:筆墨問題,也就是中國畫論的核心問題♖,能否在當下的語境中找到一個更容易被年輕人、國外學者🥭、同行們理解的闡釋方式,並闡述了他對筆墨研究路徑的方法論思考。張祥龍教授在回應潘公凱教授時提出⬜️,中國繪畫之所以以筆墨為根本,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筆墨是與中國的書法、語言密切相關的。中國文化無論是從語言還是藝術實踐角度🙆🏿♂️,追求的都是先於形式的意義發生的結構,人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投入其中的意義維度;與西方相比👨🏭,中國文字是一種形式並不突出(沒有人稱、時態等形式上的改變)的語言,是表意的。中國的書法🍠🤺、繪畫構造的是意義的層次,這種意義與人的心靈、意識相關,能夠展示人的心性、性格💁🏼♀️、品行。之後🤥👨🏻🦳,兩位嘉賓針對表象問題展開更深入的討論。張祥龍教授最後總結道,對中國筆墨進行本質還原應當還原到心理運作的層面🤦🏽♂️,並且找到一套新的語言系統,表述還原後的本真的對象,而這也關乎到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的問題。
第二場對話由意昂3教授、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主持,孫周興教授與隋建國教授圍繞空間與虛實問題展開對話🧑🎄。隋建國教授就“抓住虛空Touching the Void ——肉身成道與時代技術”這一主題進行報告🦛。他提出🏊🏼♀️,“虛空”是基於人的身體運動形成的表達,作為雕塑家的身體的動作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同樣重要❓。在手捏握材料的運動🧍、塑造的過程當中🌡🧕🏽,實際產生的是“虛空”,而粘土和石膏只是虛空的替代物。經由手作為第一個模具👷🏽♂️,3D技術作為第二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視覺不能把握的“虛空”呈現出來🪥。如果沒有3D技術的放大‼️,這種“虛空”就是個人身體的私密的產物,無法作為交流的中介物🧖🏿♂️。孫周興教授在發言中從專業背景和思想動機兩個維度介紹了他向當代藝術的轉向是為何以及如何發生的。隨後👂,他分別從“強哲學與弱藝術的不對等性”“實存哲學/個體哲學的興起”“哲學的藝術轉向”等方面就“為什麽哲學必須是藝術的”作出自己的回應。之後兩位嘉賓就“視覺的真實”“視覺引發的空間問題”“觀念藝術的合法性”等問題展開交流與對話。沈語冰教授最後總結道,現代藝術中的視覺🪝,逐漸與手工製作的觸覺過程緊密結合🙃,從被笛卡爾式的被規訓過的視覺🚴♀️,逐步回歸到原始人的天真。現代藝術對觸覺和視覺的關系的認識的改變,更是直接導致了藝術史寫作的改變🤵♂️👩🏻🏭,值得我們更多地去發掘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