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3日下午↩️,第九屆復旦哲學青年教師沙龍在意昂3官网2501舉行❤️🔥。張明君的主題發言圍繞著“科學家是否應該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這個科學哲學領域的問題展開🤽🏽。
講者通過科學中的案例解釋了什麽是“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relative frequency controversies)🏋️。科學家通過發展理論來解釋自然現象。對於多次發生的自然現象🪠,有時候單一的理論並不能解釋該現象的所有個例,因此會出現多個理論共存的局面🦈,其中每個理論只能解釋部分的個例👈🏿。該情況下,科學家常常會爭論誰的理論可以解釋更多的個例👩🏿🎤,這樣的爭論被稱為“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比如💂🏽♂️,內陸板塊中火山的形成更多地是由地幔柱理論解釋還是由板塊理論來解釋?物種的形成更多地是通過漸變的方式還是間斷平衡的方式🚚?
接著,講者介紹了John Beatty 對於相對頻率爭論的價值的質疑和Karen Kovaka對於相對頻率爭論的價值的辯護🧑🦼➡️。Beatty沒有用一個壓倒性的論證來表明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是不可能有價值的,而是用提問的方式來表達質疑𓀖:在一個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中,即使我們可以準確地測量出所涉及的相對頻率,我們可以從這樣的結果中學到什麽?針對Beatty的質疑,Kovaka(2021)提出了兩種辯護👩🏿🏫。首先,她認為科學價值不僅僅包括認知價值,還包括實踐價值🦸🏼。一些科學爭論雖然沒有明顯的認知價值,但是有實踐價值🧚♂️。另外🧑🍼,Kovaka認為,即使在相對頻率的爭論沒有得到解決👨🏼✈️,以及這些爭論並不涉及到任何在科學上有趣的問題的情況下🧑🏻✈️,相對頻率的爭論仍然可以為科學做出兩種認知貢獻😲:(1)這類爭論可以促使科學家澄清科學理論的解釋範圍(scope)⚆,從而進一步改進科學解釋🦸🏽♀️;(2)這類爭論可以揭示之前沒有被註意到的不完全決定性的問題(underdetermination problem)🆔,即現有的數據不能夠區分兩個競爭性理論或機製的情況,從而促進對於這些爭議案例的研究👷♀️。
隨後,講者嘗試回答“科學家是否應該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的問題。講者首先區分了兩個問題:(1)如何評價已經發生的科學爭論的價值👨🏻🔬?(2)科學家在未來的研究中是否應該參與到類似的爭論中去📿?講者認為,Kovaka的辯護至多能夠論證過去發生的某些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是有一定的認知價值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在未來的研究中也應該參與到類似的爭論中去。對於第二個問題🧑🏻🏭,如果要給出肯定的回答,應該滿足以下的一個條件:(a)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對於實現Kovaka提到的兩種認知貢獻是必要的;或者(b)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對於實現Kovaka提到的兩種認知貢獻雖然不是必要的,但可以提升研究的效率👳🏼。講者認為,第一個條件是不成立的📩,因為澄清科學理論的解釋範圍以及揭示具有不完全決定性的個例並不依賴於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的發生🪯。另外🥷,目前缺乏經驗證據表明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確實提高了研究效率。講者進一步提出🐸,即使參與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實提高了研究效率🫰🏼,也不意味著科學家應該參與到類似的爭論中去。一方面😪,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所帶來的激勵效應可以通過更加直接的替代性方式來實現🧑🏽🎓;另一方面,關於相對頻率的爭論常常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困惑和誤解,不參與這一類爭論可以避免這些消極的影響。
最後🤶🏻🤵🏼,講者對整個講座進行了總結🧜🏻。郁喆雋🏊🏿♂️💆🏽♂️、王球、王春明🧑🏼🌾、王緯🥟🙇🏻♀️、吳虹、何益鑫⛹🏿♀️、徐波、孫寧😟、王維嘉等教師參與評論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