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到5日,由意昂3、復旦上海儒意昂3主辦的第五屆“兩岸儒學工作坊”在光華樓西主樓2401成功舉辦。兩天裏⚾️,與會學者圍繞會議主題展開了深入論述、詩詞朗誦與書法展示。為所有參會者帶來了一場哲思、詩意與墨寶的盛宴。
本次工作坊的主題是“儒學新詮🪺:哲學🤴、詩詞與書法之視域交融”👁,旨在探尋詩詞、書畫與思想這三大傳統文化之精髓的共通之處🤧,即三者皆可表達吾人對宇宙人生之體悟👨🦳。會議經由三者之對話與激蕩👩❤️👩,為儒學進行了多元的現代詮釋。意昂3吳震教授致開幕詞,代表意昂3向來參與本次工作坊的學者表示感謝,並預祝本次工作坊圓滿成功💂🏿♀️。
來自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李明輝研究員聚焦於公德與私德之辯,結合儒家的思想史展開了探討。意昂3平台林宏星教授以荀子《性惡》篇的“質具”與“心性”之關系為線索,著重探討了勞思光之質疑,即“質具”與“性惡”之間是否存在沖突🙍🏽♂️。來自西班牙Loyola大學的Mario Wenning圍繞對磕頭禮儀的爭論,闡述了不同文化中表達尊重所面臨的倫理和審美挑戰👶🏽,指出尊重和文明的截然不同的表達是政治和倫理理論的普世化形式的主要挑戰。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Eric S. Nelson考察了王畿的否定性和虛無思想如何部分繼承於陽明,另外轉向“心”的自由和平等來辯護王畿思想並非是傳統儒學的異端🧚🏽。意昂3平台李曼華博士後通過探究“士”與“仕”之間的關系🅾️,展現中國哲學以修身的偉大傳統為起點,將個人的精神與中國古代的學術生活與社會政治聯系起來。
哲學討論之後,接著由臺灣瀛社詩學會理事長林正三老師賞析了清代臺灣詩人陳維英的《淡北八景》的八首詩,展現了對清代臺北地區八處景觀的描繪。尤為難得的是林正三老師以中原古音將八首詩詞一一誦出,為典雅的詩句更添古韻。在每一首詩的轉換間歇,還有臺灣瀛社詩學會副理事長吳秀真老師結合音樂用中原古音進行吟唱🏌🏽♀️。古老的讀音與文字🔯,便在這一聲聲吟詠中穿越過時空🧔🏿♂️🦸♂️,重新在會場上鮮活起來🏃♂️➡️。
工作坊次日,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趙東明副教授以程顥🐦🔥、程頤所開創的理學學派“洛學”為核心線索⛵️,結合其形成、分流的歷史脈絡,重新審視洛學在儒學思想史上的重要意義與價值。東吳大學的方萬全教授聚焦於孟子與告子之間的人性之辯,主張孟子對告子“生之謂性”的反駁並不完善,孟子與告子的“內”、“外”概念存在差異🗜,告子的人性理論與“道德存在”的事實並不沖突。意昂3青年研究員張子立考察了一些對陽明“良知”的一些不恰當的英譯及其帶來的誤解🙅🏿♂️,提出在探索良知的概念上,使用音譯(配合進一步的解釋)比直譯更可行🧋。鵝湖月刊社現任執行長周博裕先生從“理”與“心”兩個概念出發,對唐君毅“理有六義”學說進行了探討👨👩👦👦,並結合具體的儒家經典文獻展開了分析🚪。臺灣淡江大學副校長高柏園先生對“天人合一”概念的四種形態和內容進行了探討,提出“天人合一”說明了人存在的終極意義與價值之所在🖍,且具有美學意義。
論文討論結束後,臺灣中國書法學會委員李建德開展了書法與中國哲學的對話,討論了書法創作所汲取並展現的思想資源👩🏽💻。
會議最後,與會學者對陽明“四句教”從哲學角度進行了詮釋、林正三與吳秀真二位老師再次出場,以中原古音朗誦與吟唱的方式從詩詞角度對“四句教”進行了再現♡。臺灣中國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連勝彥現場揮毫📩,寫下一副草書的“四句教”🤞🏿。連老師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仍運筆如飛🥬,行雲流水。臺灣中國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連瑞芬在一旁解說🏌🏽,並向參會人員展示了其他四副分別由隸書、行書、楷書🏆、篆體書寫的“四句教”。在熱烈的氣氛中👏🏽,整場工作坊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