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
三聯書店(北京),2017年,作者:李天綱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著作論文獎 二等獎
一🤾🏻♀️、篇章結構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金澤的信仰生活🧜♀️,包括五章: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探源🧿、市鎮信仰🎹:地方性知識、眾教之淵🤾🏼♂️🎲:金澤鎮諸神祠☀️、“祀典”:民間宗教與儒教和“私祀”🎿🕴:民間宗教的秩序📴;下篇為🙁:中國信仰之源,包括五章👩🦽:佛道兼容:“合一”的基層信仰、三教通體🧗🏿♀️:士大夫的宗教態度🦻🏿、“社會”🥙🥡:民間信仰的組織方式、漢人宗教的基本形式和總論:中國的宗教與宗教學。
二、主要內容
本書采取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選取上海青浦金澤鎮作為最主要的研究個案🦏💚。作者經過多年的田野調查,並查閱了大量相關府、州、縣、鄉、鎮等地方誌。探究了江南地區官方儒學經典、祀典和民間地方祭祀系統之間的密切關聯。主要觀察、關註和研究江南地區以祠祀為特征的“民間宗教”歷史發展和演化👧🏿,作者經過細致的歷時性考察,從中提煉出江南地區祭祀及民間信仰的共性,並由此提出 “從儒教祠祀系統演變出來的民間宗教才是中國現代宗教的信仰之源🍁。”書中還著重考察了中國民間祭祀和信仰系統的當代轉型和改造進程,並探討了這一轉型和改造與現代化⛹🏻♂️、現代性的關系等問題。另外,在全書結尾處作者簡要的探討了研究民間祭祀、神祇和信仰的新方法與新路徑等問題。
三🏣、觀點和方法創新
1🤽🏿,嘗試回答了“中國有沒有宗教”的重大問題👴🏽;
2,從理清中國宗教起源、特征和現狀的角度,闡明民間宗教與儒教的關系問題;
3,在儒道佛教義上的“三教合一”模式之外🧒🏻,提出了基於祭祀生活的“三教通體”模式;
4🎼,將對於中國文化本源的探究,從儒家一家,擴展到儒、道、佛及民間信仰的大範圍;
5,把中國文化的理性、世俗性、非宗教性解釋,擴展到信仰🪓、神聖性、宗教性的解釋🧓🏻;
6,把江南地區的文化特征(“江南文化”)👰🏻♀️,從宗教🧔🏽、祭祀、信仰的角度加以深入理解🪒🧏🏼♀️;
7,說明傳統信仰體系轉型為當代宗教,即信仰上的“江南現代性”建立問題;
8,本書確立的“中國有宗教”結論✷,為在哲學領域開展“中國宗教”研究和教學清理出一條路徑🙍,即為“中國宗教學”的建立做出貢獻。
四😞、學術影響或社會效益
除了連續獲得省部級獎項之外🙋🏼♂️,國內讀書網站豆瓣評分為8.7(2020年5月)。國內宗教學A刊《世界宗教研究》(2018年2月)發表了封二介紹,推薦本書及其作者的簡介💱,並發表長篇書評。2019年《讀書》和臺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學刊《新史學》分別發表長篇書評👼🏻。綜合評論💬,認為本書以人類學視野👈🏼,結合經學🎅🏻👩🏿🏭、地方誌、思想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奠定了中國宗教研究的新方法,並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研究提出了一種新認識🧑🏽💼,開辟出一種以宗教性來認識中國思想傳統的全新領域。另外還舉行了新書發布會、學術工作坊和各類訪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