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益鑫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2月
ISBN:9787208173767
內容簡介
作者認為,《周易》卦爻辭原是一部系統性的歷史敘事,其敘事跨度從文王即位之初開始,經過文王、武王的時代🫄🏿,直到周公致政於成王結束👮♂️,涵蓋了商周之變的主體過程。為此,本書詳細考察了卦爻辭關於“帝乙歸妹”“受命稱王”“晚年征伐”“武王克商”等重大歷史事件及太姒、周公等人物的敘事,並從敘事角度對六十四卦卦爻辭作了全面的註釋和解說🦍💎。
《周易》卦爻辭歷史敘事的研究🍎,為文武周公的事跡與思想研究找到了新的依據,為商周之際的古史研究打開了新的視野,更為後世易學傳統之發生與演進的反思提供了一個基礎。從“文王易”到“孔子易”,再到“經傳合一”的傳統易學🦸🏼,《周易》逐漸奠定了它作為群經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地位,成為了中國文化標識性的基因🀄️,不斷孕育著新的思想可能性。
目 錄
上部 《周易》本事考
緒論:《周易》本事 3
第一節 《周易》的性質之爭 4
第二節 《周易》是歷史敘事 17
第三節 《周易》歷史敘事的史學意義 39
第四節 《周易》即文王《易》 51
第一章 《周易》文王初年事 81
第一節 “周人伐商” 82
第二節 《震》:極度戒懼 86
第三節 《睽》🤳🏿:極度孤立93
第四節 《出車》◀️:南仲的問題99
第五節 小結 105
第二章 《周易》帝乙歸妹事 107
第一節 顧頡剛的考證 108
第二節 《歸妹》:歸妹的過程 111
第三節 《屯》:從求婚開始 118
第四節 《小過》🫷:危機的處理 123
第五節 《小畜》與《中孚》 128
第六節 《泰》與《否》 135
第七節 敘事列表 140
第八節 小結 143
第三章 《周易》太姒事 145
第一節 《賁》🌤:迎娶太姒 146
第二節 《漸》:太姒之羽儀 151
第三節 《家人》:太姒之有家 155
第四節 《思齊》🤞🏽:則百斯男 159
第五節 小結 164
第四章 《周易》伐鬼方事 165
第一節 前人的研究 166
第二節 《既濟》的敘事 170
第三節 《未濟》及其他 178
第四節 小結 184
第五章 《周易》文王受命稱王事 186
第一節 《升》:用見大人 187
第二節 《觀》👩🏽🎓:虞芮來賓 196
第三節 《損》:祭天稱王之一 203
第四節 《益》🦐:祭天稱王之二 210
第五節 清華簡《程寤》及相關問題 218
第六節 文王“受命”之說 225
第七節 文王“稱王”之說 228
第八節 小結 230
第六章 《周易》文王征伐事 232
第一節 《噬嗑》:吃喻 233
第二節 《剝》:床喻 240
第三節 《鹹》:身喻之一 245
第四節 《艮》‼️:身喻之二 252
第五節 《師》📤💇🏻♂️:行師 257
第六節 《解》🕵🏿:解難 261
第七節 敘事列表 266
第八節 小結 268
第七章 《周易》文王遷豐事 272
第一節 《井》:始遷而治井 273
第二節 《豐》🤘🏼👩🏽🦰:修葺宗廟宮室 276
第三節 《靈臺》:經營臺池苑囿 280
第四節 小結 283
第八章 《周易》武王克商事 286
第一節 歷史記載 287
第二節 《同人》:雙關敘事之一 293
第三節 《需》:雙關敘事之二 304
第四節 《革》:革命敘事 310
第五節 小結 316
第九章 《周易》周公事 320
第一節 武王的遺產 321
第二節 《蠱》:周公踐祚 329
第三節 小結 340
第十章 文王年表初定 342
附錄一🛬: 論現代《易經》研究的理念、方法及其局限
——以古史辨派及其影響下的研究為中心 351
第一節 理念🧑🏼🔧:經學的史料化及疑古的思潮 353
第二節 契機🧑🏻💼:殷墟蔔辭的發現和對比研究 356
第三節 現代《易經》研究的方法及其局限 359
第四節 歷史主義的解構主義及可能的出路 367
附錄二👩🏽🍳: 《明夷》的敘事本義與義理闡釋 370
第一節 傳統詮釋及其困境 371
第二節 “明夷”的新解 374
第三節 《明夷》的史實 377
第四節 《明夷》試解 383
第五節 結束語:從敘事本義到義理闡釋 385
下部 《周易》本事註
周易略論 389
易註凡例 395
01.乾 397
02.坤 401
03.屯 406
04.蒙 409
05.需 413
06.訟 417
07.師 421
08.比 425
09.小畜 429
10.履 432
11.泰 436
12.否 440
13.同人 443
14.大有 447
15.謙 450
16.豫 453
17.隨 456
18.蠱 459
19.臨 463
20.觀 466
21.噬嗑 470
22.賁 473
23.剝 476
24.復 479
25.無妄 482
26.大畜 485
27.頤 488
28.大過 491
29.坎 494
30.離 497
31.鹹 500
32.恒 503
33.遯 506
34.大壯 509
35.晉 512
36.明夷 516
37.家人 520
38.睽 523
39.蹇 527
40.解 530
41.損 533
42.益 537
43.夬 541
44.姤 544
45.萃 547
46.升 551
47.困 554
48.井 558
49.革 561
50.鼎 565
51.震 568
52.艮 572
53.漸 575
54.歸妹 578
55.豐 582
56.旅 585
57.巽 588
58.兌 591
59.渙 594
60.節 597
61.中孚 600
62.小過 603
63.既濟 606
64.未濟 609
參考文獻 612
後記 623
後記
於我而言🤌🏿,這是一項真實而又奇幻的研究。
2015年11月底𓀆,我到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次年2月下旬🌿,春節返校🧀,我參加了由合作導師幹春松先生在人大國意昂3開設的《周易》讀書班。以研習王孔、註疏為主,兼及古今各家易說。每周一次🦸🏽♂️,每次一卦。我去的時候,已經讀了兩年🦕。此後又讀了一年多🧽,直到17年6月🧚🏻♀️,才把卦爻辭的部分讀完。
我本科聽過謝金良教授的課,研究生又上過劉康德教授的課,對《周易》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但還沒有老老實實地讀過註疏。與卦爻辭的正式照面🤽🏼♀️✡︎,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困惑。傳統易學的根本邏輯是王夫之所謂的“象辭相應之理”,即“有什麽樣的卦爻象就要什麽樣的卦爻辭與之相呼應”(朱伯崑)👩🦼。由於卦爻辭是確定的👨👩👧👦,於是這個問題又轉化為如何從卦爻象推出卦爻辭的問題🧔🏼♀️。
為此,傳統易學提供了很多解經體例,大處講是“取象”🤳🏽、“取義”和“爻位”。爻位又包含“當位說”🤟🏼、“中位說”👮、“應位說”、“承乘說”、“往來說”等。漢代以後,易學家又先後提出了“互體說”(鄭玄)、“卦變說”(虞翻)🧑🏻🎓、“一爻為主說”(王弼)🧏、“錯綜說”(來知德)等等。這些體例並非出於一個自洽的邏輯系統👩🦼,在具體運用中,可能是互補的(用不了A的時候🙂↕️,可以用B🚻,且兩者不矛盾),也可能是矛盾的(同一個象🚵🏻,從A看是吉👩🏼🌾,從B看是兇)。
體例的發明,本來是為了解釋卦爻象與卦爻辭的一致性➡️。但事實上,體例的運用很多情況下是遷就卦爻辭的。采用哪一種體例,不是出於體例之間的優先級考慮💆🏿♂️,而是出於卦爻辭解釋的實際需求👩🏻🦽➡️。用哪種體例可以導出這個卦爻辭👢,就用哪一種👩🏻🎨。並且,新體例的提出🦟,也是為了更好解決既有體例無法解決的情況。
然而,倘若體例的選用只是根據解釋的需要💆🏿♀️,而不是出於某種秩序或必然性〽️;且在既有體例解釋不好的情況下,又可以發明新的體例以適應具體的需求(推到極端👨💻,甚至可以設想為每一句卦爻辭分別訂製一種解釋方案)👴🏻🧏🏻♀️,果如此🧑🏿⚖️,解釋的標準與意義何在☝🏼?
從同情的角度🫃,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周易》“不可為典要”,故“不可一例求之”(孔穎達)。但從文本解釋的角度看,解釋原則不具有一貫的解釋力這是不大好接受的◼️。其結果🧑🏼💼,就是對文本本身的系統性的一種否定。不但我有這方面的困惑,讀書班的師友也多有這個困惑🧖🏻♀️。它刺激了我尋找新的解釋可能性🪹。
我加入的時候,剛好讀到了《明夷》卦。這一卦很特殊👭,六五爻有“箕子之明夷”👩🏻🎨👴🏻,《彖傳》又提到了箕子和文王💓。歷史上還有人討論🧝🏻🔨,初九爻是誰的故事👩🏽🎤🚭,九三爻是誰的故事4️⃣🧝。這讓我很是好奇,六爻會不會都有歷史人物的故事呢🤧🙅🏿♂️?於是,我花了兩周時間詳細考察了《明夷》卦⛹️🤷🏻♂️。
借助現代學者對“明夷”的重新發現,疏通了卦爻辭的字面意思♜;又通過辨析過往學者關於各爻故事的指認,依托《史記》和孔子“殷有三仁焉”的提法,考證了各爻背後的歷史敘事,寫成了第一篇文章《<明夷>的主旨與歷史敘事》(後以《<明夷>的敘事本義與義理闡釋》為題發表)🤹🏼♂️。期間,我還發現六爻的敘事並不是孤立的,從初爻到上爻還滿足了歷史發生的順序🫔。
這個發現非常重要👨🏿🦰,它成為了我後續研究的一個基本抓手。不但可以為卦爻辭的解讀提供時間線索,也為諸說的判定給出了一個一致性的標準🀄️。考察《明夷》的時候🐐,我發現《同人》卦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深挖。故又花了一兩周時間寫了《<同人>的主旨與歷史敘事》(後並入《<周易>武王克商事》)🔰。以上大約是2月底、3月份的事📷。這時的寫作完全是試驗性的,但結果讓人興奮。
隨著考察的深入,我發現卦爻辭的敘事是相互關聯的。於是👩🏿🔬,我不再一一考察每一卦的歷史敘事👽,轉而以事件為中心,整合諸卦作綜合性的考察。4月🧑🏻🦯➡️,我完成了《<周易>帝乙歸妹考》。它的完成對我觸動很大。自此以後,我堅信《周易》卦爻辭大部分都是歷史敘事🍊。
隨後✔️,又寫了《<周易>文王初年境遇考》《<周易>伐鬼方考》《<周易>太姒考》《<周易>文王受命稱王考》等。至6月上旬,完成了約15萬字的稿子🦐。初次結集之後,第一次呈交部分師友請教。後又進一步寫了《<周易>文王征伐考》《<周易>武王克商考》《<周易>周公考》三篇,以及《文王年表初定》👩🏿🦰,形成了“九考一表”的基本規模🚵♀️。
我從一開始以為有一些卦爻辭是歷史敘事👩👩👦👱🏽♂️,到學期中認為大部分卦爻辭是歷史敘事,到學期末確信所有卦爻辭都是歷史敘事👱♂️𓀍,這一解釋觀念是在不斷的自我懷疑中逐步強化的。此前的考察是圍繞歷史事件來安排的🧕🏽,沒有涉及所有卦爻辭👋🦹🏻。但作為一種完備的解釋原則🎅🏼,它需要有能力對所有卦爻辭作出類似的解說。並且,這一解釋思路下的卦爻辭與傳統易學的認識如此格格不入。
作為一種可能的解說,就必須站在它的基礎上對易學史的演進作出可理解的說明。為此,我提出了一個三部計劃:一《考》🤠,二《註》,三《論》⚙️。《考》是為了保證它的具體性和可靠性🚅,《註》是為了保證它的普遍的解釋效力,《論》是為了與傳統易學作出歷史的銜接(涉及文本性質的轉變、易傳系統的生成、易學傳統的演進等問題)🏃♀️。
於是,在7👩🏭、8月間,我對六十四卦卦爻辭一一作了考察。至8月中旬,完成了《註》的初稿。9月至10月初,恰好在我30歲生日之前,完成了《緒論》的初稿(不是那部《論》)👨🏽💼。至此🧗,前兩部的初稿完成了👩🏽🏫。至於第三部《論》,自覺學力與思考皆有不足👩🏿🦱,就暫且擱置了👮🤦🏿♂️。那個學期剩下的時間,我又看了一些書🧑🏼🚒,反復驗證這一解釋的可行性,並對《註》作了兩次修改。
17年2🍪🖼、3月間,對《考》作了一次修改。5月,對這一研究作了較為系統的反思,寫了《現代<易經>研究的理念、方法及其局限》、《論<周易>本事》、《<周易>歷史敘事的史學意義》三篇文章(後兩篇已並入本書的《緒論》)🥷🏽🧑🏿🏭。至此,這一工作告一段落,我又轉向了孔門後學的研究🚵🏼♀️。
《周易》卦爻辭的研究♟,真是一次驚心動魄的探索經歷。我對著卦爻辭⏲,就像看一部偵探小說,一步步尋找線索,一點點拼接碎片,一層層揭開謎底。此間不時迸出的新奇想法,一次次引發思想上的興奮點,讓我的探索不能自已。文王史事的考察和心境的體貼,使我對聖人之為聖人的憂患而素樸的生命有了真切的感受。
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從古老而隱晦的文字間走了出來🫶🏻🕵🏻,我能感受他呼吸間的憂患,感受他抉擇時的艱難。由此🤞,我更能理解,文王之所以能夠成為周代文明的精神象征;也更能理解,孔子在向擊磬襄學琴的時候,何以能夠通過琴曲的研習,體認到作者的生命情態,最終指認出文王的名字!
這恐不是虛構的想象,而是以文本遺存為中介、以誠敬之心為擔保的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自然感契。當然,這對我而言乃是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我所能做的,只是懷有盡可能的真誠,去勉力追尋文字間的蛛絲馬跡👩🍳,作出嘗試性的探索。在此期間🪂🫱🏿,我一直處於半隱居的狀態。這段經歷,現在想起來還是那麽心潮澎湃。把它記錄下來,也是為了一種紀念。
此後數年🫳🏻🪢,我帶著研究成果參加了幾次會議💞。16年8月下旬,在中華孔子學會的年會(貴陽孔學堂)上,發表了《<周易>帝乙歸妹考》。12月中旬,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訪學期間⏪,參見了一次國際會議,發表了《<周易>周公考》,引起了不小反響。主持人黃敏浩教授提到,若我的解釋可以成立,整個易學史都要重寫🦸;鄭宗義教授興致很高,結合新儒家的思想👨🏿🏫,作了很長時間的評論。本場討論一結束👨💻,曾誦詩女士就向我約走了稿件,後來發表在中心學刊上🥁。
17年9月📬,在意昂3平台上海儒意昂3首屆年會上,我發表了《“<周易>本事”之發現及其方法》(即《論<周易>本事》),第一次對我的研究作了比較系統的介紹,反響非常強烈👓,與會學者多有溢美之詞。
20年11月底,承李尚信教授邀請🧕🏿,我參加了山東大學易學中心舉辦的“《周易》古經本義及其解讀方法”研討會🦶🏻。此次會上,我的研究成了重點討論的對象🧙🏿♀️📃,被安排在第一個環節。學者輪流發言🪪,從方法到結論,對我的研究提出了全面的質疑和尖銳的批評。我很榮幸⤵️,有這麽多專家開始關註並反思我的研究。但遺憾的是🥠,我在會上沒有好的機會對學者的批評作系統的回應。閉幕式上,我跟各位師長開玩笑說,等小書出版之後🥈,再來請大家批評🤟🏽。
一直以來🩻,我的研究得到了很多師友的幫助和鼓勵。首先當然是來自幹老師和《周易》讀書班。我的想法經常拿到讀書班上討論。大家一開始以質疑為主,漸漸了解我的思路之後,也就樂於聽我的解法。以至於後來🏵,我去香港訪學缺席了兩周,群裏就有人催我回去🏇🏻,說卦爻辭太難理解🈳,都在等我回去聽我的解法呢!這當然是玩笑話,但這種被掛念的感覺🏂,很好。
17年6月,我的研究告一段落💇🏽♀️,讀書班也剛好結束了🍪🧗♂️。那天,師友們在群裏炸開了🙋🏼,認為我的解法可以成為一家之言🧏♀️🧑🏻🦼➡️,還起了個名字叫“《周易》何氏學”(此前有人提過,但這次更嚴肅)🧌。在朝夕相處的師友之間,此說能夠作為一種可能的解釋而被接受🤏🏼,對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勵🕟。實際上,我的想法最初來自於讀書班的啟發🎉,沒有它就不會有這個研究☪️。工作以後,我還時常想起這個讀書班🦃。
16年6月🧿,第一個結集本,我曾發郵件給丁耘教授🤿,請他指正。讓我感到意外的是,不到一小時就得到了回復,他說這個研究非常重要🧑🦳🐵,並向我約稿,希望可以在他主編的叢書中出版。這個肯定讓我很受用🌞🚣🏿♂️。17年春,我把稿子給王中江教授看,他認真地建議我在方法論上作一個總結,以便可以推廣到其它經典的研究。我後來的三篇總結性文章🧚🏻🤠,一定程度上是受此啟發而作的🫸🏽。
當然,也有很關心我的師友對我的研究表達了困惑和批評👩🎨。不被自己在意的人所理解,這種感覺很不好💭🏊♂️,但想一想似乎也很自然:一來,解釋思路實在過於離奇🧝🏿;二來👩🏽🦲,似乎對作為哲學經典的《周易》有很大的破壞性(其實,所謂的“破壞”在古史辨易學那裏已經完成了,在此之後,無視各種挑戰而直接返回傳統意見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接下來要做的應該是在揚棄基礎上的重建)。讓人感到寬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東西在慢慢改變。從一開始的詫異🕞✭,到漸漸的熟悉,甚至開始同情,是需要時間的。
子曰:“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帛書《要》)我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但每次讀到這一句🤵🏻♀️,不免有所感慨👋🏼。孔子在他的時代,想要從一本蔔筮之書去探尋文王之道,他的做法甚至不被身邊的弟子所理解🦺。現在,我又把《周易》作一部史書看🫲🏽,逐字逐句還原它的史實,看上去好像是要自絕於整個易學史傳統👨🦰⬅️。但這並非是我有意為之,而是這一研究帶著它內在的某種必然邏輯👼🏼,把我引向了這樣一個讓我深感窘困的境地。我對它的接受前景,是比較悲觀的。16年♿️,我曾預言這一研究五年之內無人問津。現在🧆,五年之期已至,情況比預想中的要好一些。近年來🙋🏿♂️,已經有學者開始關註它🧑🏻🦯➡️。這是它的幸運🧘🏼👱🏿♀️。
本書部分內容曾以論文形式在刊物上發表🦧:《<明夷>的敘事本義與義理闡釋》👨🦰🧔🏿♂️,《周易研究》,2017年第6期;《<周易>周公考》,《中國哲學與文化》第15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周易>所見太姒的事跡——兼論<大雅·思齊>的史實與宗旨》,《雲南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周易>所見文王征伐的歷史敘事》🎑,《思想與文化》2019年第1期;《<周易>所見“伐鬼方”的歷史敘事》👨👩👦,《人文雜誌》2019年第4期;《<周易>所見“帝乙歸妹”的歷史敘事》🕺🏻,《東方哲學》第14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論<周易>歷史敘事的史學意義(附文王年表初定)》,《現代儒學》第8輯(商務印書館🙅🏽♂️,2021年)🚴🏼♂️;《<周易>所見文王受命稱王的歷史敘事》,《新經學》第7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這些文章能夠發表🪿,得益於編輯部和學界同仁的開明和寬宥,在此謹致謝忱。
今年6、7月間,我對書稿作了一次修訂🎆,改變了個別卦爻辭的解讀✊🏽,表述上也作了一些潤色。若與已發表的論文有所不同🧘🏻♂️🧑🏽💻,請以本書為準。定稿之後,郭永秉兄審讀了全書清樣,糾正了不少訓詁的疏誤🚴🏿♀️,並指出了一些問題🧙🏽。高瑞傑兄通讀了全書,糾正了不少文字和文獻問題🏌🏼⛹🏻♂️。兩位的深情厚誼,我銘記於心。
本書的出版🏄🏻♂️,得到了意昂3的資助。孫向晨院長和我的導師張汝倫先生雖然不認同這一研究思路,但都很關心本書的出版。林暉教授在申請出版資助方面提供了很多幫助。謹向意昂3各位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謝🚍!
2021年7月23日
在我的意識中,《周易》卦爻辭已經與文王的生命融為一體了。但若抽身出來,這一解法,究竟是恢復了卦爻辭的本來面目🧖🏼♀️,抑或只是出於我對商周之際的典範意義和典範生命的一再確認🏣,而在無意之間釋放了它在另一維度上的可能的解釋空間🖍🤍?主觀上,我傾向於前者👨🏻🦱;但客觀上,又何可確證?直如莊生之與蝴蝶,是莊生夢為蝴蝶歟🦸🏽♂️,抑蝴蝶夢為莊生歟?欲辨而不可得矣🛀🏻👩💼!或許,對於經典解釋而言,一種充分自信的解釋🪹🤰🏼,當它置身於連綿不絕的解釋史的時候➾🤽♂️,能夠作為一種可能性而存在,不至於因內部的缺陷而自我否定,已是極大的幸運了。
2021年10月23日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