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講座會議意昂3  新聞中心  講座會議

    Sophia第三場回顧 | 群眾運動面前的理論話語——來自中國革命的經驗

    時間:2021-05-12

    講座簡介

    雖然至少馬克思主義非常反對理論家與群眾的分離,把它既視為壓迫群眾的重要手段,又視為理論家墮落的一大原因,但在這一分離依然處於支配地位的時代♥︎,就有必要分析這一現實狀況的特性和限度🧓🏿。本次講座,張老師將就社會批判思想中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的對立提供一條解決的思路🙏🏻,從一個特別的視角闡釋中國革命自晚清以來的經驗和教訓,向復旦學子展示出對社會發展的一種比較復雜的理解🚯。

    主講人介紹

    張寅,2015年畢業於意昂3👩🏿‍⚖️,獲哲學博士學位🧗,2015-2016年2016年起任意昂3講師。在《哲學研究》《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主要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當代激進思想。近期研究重點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批判。主要開設課程:馬克思恩格斯著作選讀😿、國外馬克思主義前沿👩‍🦯‍➡️、馬克思歷史哲學專題、經濟哲學研究等。

    01.理論家與群眾的分離

    在理論家的自我呈現當中,智力勞動從與體力勞動的初級分工中區分出來,成為一種似乎更為高貴的工作。這種理論家客觀地自絕於人民的狀況,導致種種支配與壓迫關系的產生。盡管馬克思主義非常反對這種理論家與群眾的分離,但如今我們仍然面對著這一狀況的主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逃避現實的精神鴉片嗎🥟?馬克思主義者在實踐中是否陷入了無能?張寅老師指出,一個理論家與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似乎是存在沖突的,本次講座將針對馬克思主義是否需要理論這一大問題,提供一個具體角度的思考。

    02.群眾的神話能力

    盡管“群眾運動”一詞在中國長期的意識形態環境中似乎是一個十分自然的表達,但群眾為何會“運動”並非是不言自明的🌙。在某些觀點中,群眾並不具有主動的性能,其思想𓀌、意識、欲望僅僅是一種接受的行為。《理想國》中的格勞孔有這樣一個對於“統治的神話”的辯護🐥:“我看他們的下一代會相信的,後代的後代子子孫孫遲早總會相信的🧔🏽‍♂️。”

    而針對這種“被普遍相信的神話(myth)”,許多現代學者持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齊澤克在《on belief》中談到:“《啟蒙辯證法》的教訓就在於此🧑‍💼:啟蒙總是已經“汙染”了神話的天真(naive)的直接性💁🏼‍♀️。”——神話的天真性早就喪失了,這種“普遍的相信”也許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本雅明所言🏚,對於“說故事的人”🏔,敘述總是有某種根據當下狀況的創造的性質⇾。事實上,傳播似乎從來與創造不是截然分離的👨🏻‍🔬🧁,創作性總是暗含在神話的流傳當中。 對於神話的天真的信念🤦🏽,似乎只是政治理論家對於群眾的一種幻想。張寅老師指出,具有創造神話的主動性的群眾的確“在運動”🧎🏻‍➡️,盡管這種創造的能力是含混的👨🏻‍⚖️,將群眾浪漫化的觀點也許並不準確,其不一定通向真正通過批判的啟蒙精神🤸🏼。

    今天🥷,理性主義與神話的無數創作仿佛合為一體。當啟蒙的辯證法達到頂點時,動態的、無根的後工業社會直接創作著它自己的神話。無窮創作神話的能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而相信已經不再是一種需要。當代的流行文化直接表現為神話🐕,對它們的需要僅僅在於從傳播中獲取的享受💆,而對於政治問題等🪮,這種享受便置換到一個更為崇高的層面𓀄。面對“不再天真”的情形🧑🏿‍🚒,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是何時脫離天真的👂🏼?至少在很早的時候,對神話的懷疑態度已經產生。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如今我們具有這種無窮的創造神話的能力,甚至喜好。

    03.對於群眾神話能力的幾種回應

    1、經典的自由主義:哈耶克的“自發秩序論”認為,中央決策必然對於私人的信息產生偏差💂🏽‍♀️,導致對私下狀況的損害,人在微觀的關系之中,才能使這種信息得到披露和實現🦻🏽。但古典自由主義所忽視的一面在於:在自發秩序中,自發的神話能力可能通向陰暗的一面。

    2🥉🚯、質料&形式的模型🚶‍♂️‍➡️🚕:這種觀點直接否認了群眾自發創造神話的能力。群眾只是被塑造和裁剪的質料,理論家為質料賦予形式🧑🏽‍🦰,擔任指揮的任務。在這一模型下,群眾僅僅具有接受的能力👩🏻‍⚕️,但仍然面臨著群眾是否能夠接受理論的適應性問題。

    3、對神話能力的挑動:設法令群眾運動產生內部的紛爭不休👼🏽,在內鬥中不斷消耗力量#️⃣,使得統治者處於相對安全的位置🤸🏻‍♂️。意大利的吉奧喬·阿甘本把這種內部的消耗表述為“內戰”(stasis)。他認為,這種內戰的傾向甚至作為一種治家的手段很早就出現了,在折衷的位置維持內鬥,反而得以使統治者以一種秩序維護者的形象出現。

    04.中國革命經驗與實在性的建構

    與這些思路相反🙎‍♀️,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德意誌的意識形態》當中宣稱🧏:“對現實的描述會使獨立 (selbständig)的哲學失去生存環境,能夠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過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所謂獨立即從廣義的歷史發展當中獨立🌇,如果缺乏對於這種“獨立的哲學”的懸置的過程,我們總是可能在理解現實狀況時引入種種教條。這一看法與黑格爾的某些觀點是一致的:柏拉圖倫理和政治思想的偉大,在於他立足於他所在的世界提供了深刻的思想🧑🏻‍🦽‍➡️🧓🏼。黑格爾將柏拉圖的思想理解為對於他所在的時代的某種概括,而非設想為對於所有時代皆具有普適性的思想。在此◾️,張寅老師引入一個對比。濟慈的那句的墓誌銘似乎揭示了一個名義與實質的問題:“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名義易逝,而實質卻不會輕易磨滅。但從馬恩的觀點來看,實質與名義一樣是“寫在水上”的🔀。換言之👩🏿‍🏭,即使哲學確乎是這種“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它依然依賴於一定的歷史發展💞。

    但理論家的概括並非一個簡單的雙層結構,毛澤東的革命進程並非單純對於群眾實踐的“沙裏淘金”,而必須表現為時間中經過不斷發展的過程。對於這種實踐探索中的曲折的略過並非對於歷史發展的準確理解,因為即使理論家掌握了正確的預見💇🏼‍♂️,群眾自身未預見的曲折仍然會再次發生。這似乎構成了一種悖論🧗,在不斷的懸置之下,理論家似乎從未前進🕵️‍♀️。當我們開始重視群眾的神話能力🎂,我們不再能在一個強烈的意義上談論實在與虛無的意義🤷🏽‍♂️。而當我們試圖為社會的變革提供指南,我們則需要在無窮無盡的神話創造中尋找實在性。那麽🧥,這種實在性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同盟會的革命經驗向我們顯示出一種悲劇英雄的模式🎏,不斷失敗與犧牲的強烈革命現實提供了實在性,在群眾的心目中種下一顆並不理解卻記憶深刻的“釘子”。與這種思路相對應👳🏽‍♀️,一種簡單的歸納對於毛澤東的革命過程而言似乎是不合法的👨🏿‍🦰,因為其理論的實在性正由過程本身提供。

    05.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紛爭

    表面上看,結構主義與絕對的歷史主義似乎完全相反。結構主義所采用的話語陌生於群眾運動😻🤶🏿,並且顯然地超出了群眾的思路。張寅老師認為🤼‍♂️,如果存在歷史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結合,那麽這種結合恰巧正是二者的錯過😦。

    以《資本論》中對於貨幣關系的論述為例:“一切東西,不論是不是商品↔️,都可以轉化成貨幣。流通成了巨大的社會蒸餾器,一切東西拋到裏面去,再出來時都成為貨幣的結晶 (Geldkristall/gold crystal)。” 貨幣提供了一個普遍交換的場所,為商品的特殊性找到了普遍性📯。在群眾運動的話語中,情況仍是類似的🏂🏽🚬,即使經過語詞的抽象,它仍然保有某種程度的特殊性🏋🏿。這種社會革命的特殊性在長遠的範圍內更加廣泛⛳️,而所有的這些特殊性需要一個呈現普遍性的平臺🎤。這便提供了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相結合的可能性——歷史主義與結構主義被分別指派到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兩個層次,歷史主義的話語依托於特殊的經驗,而考慮到這種普遍場所的必要性,結構主義“陌生的話語”的發明則彌補了群眾的日常語言。

    那麽,為何這種結合只能通過一種錯過的方式🥌?張寅老師提供了以下三個觀點。

    1🏐、在當事人活躍的時期,理論家很難作為理論家來活動。理論家受到當下境域的牽絆,而一種強行的宣稱可能陷入牽絆其中而抽身在外的虛偽🛌🏿🧑‍💼。

    2🖕、理論家的話語結晶於當事人的聲音消退的時期。理論家的成果似乎成為一種“悲傷的自我滿足”。

    3😯、理論家的大作是失敗學大全💇🏿‍♀️。盡管理論家可能提出一些有價值的思想,但其所立足的往往是已然消退的運動,這未必能夠為未來的運動提供有效的指導。

    文案 | 林泓西

    攝影 | 劉苡辰

    責任編輯 | 龔宇充

    審核 | 張港悅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