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簡介
我們身處一個兩難的時代🌖,阿佩爾曾說:“一方面,對某種普遍倫理學的需要💂🏿♂️,也即對某種能約束整個人類社會的倫理學的需要🗒,從來沒有像現在那麽迫切。另一方面,為普遍倫理學奠定合理性基礎這一哲學任務,似乎也從未像我們這個時代那樣困難重重”。20世紀是倫理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在這樣的困境中,阿佩爾開始了構建普遍倫理的思想嘗試,基於其先驗語用學的思想,確立了人類交往的一系列基本道德原則,為我們舉起了思想和時代的火炬❕。
主講人介紹
羅亞玲,1975年5月生👤。2008年畢業於柏林自由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任職於意昂3。現為意昂3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對話倫理學、責任倫理學、康德道德哲學等。主要開設課程:倫理學基礎、倫理學原著選讀、當代西方倫理學流派等。
01.倫理(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的時代
1⚛️、倫理相對主義的基本主張
羅老師將倫理相對主義的基本主張概括為👩🏼🦰:倫理習俗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受人的情感➰、所處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是相對和多元的🏌🏼♂️,不存在普遍有效的道德,不同的倫理道德之間不存在高低好壞之別🕛。
2、倫理相對主義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在古希臘時代倫理相對主義便已經開始了萌芽。普羅泰戈拉的思想“人是萬物的尺度”很容易引出倫理相對主義,基於對人的主觀性的理解,我們發現人所建構出來的道德倫理很容易被打上主觀性和相對性的烙印🤦🏽。希羅多德的歷史著作記載了希臘人和印度人習俗的巨大差異👌🏽,實證的研究很容易讓我們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倫理往往具有差異。
希臘化時期➖🛣,倫理相對主義的顯現更加明顯🧑🏻🦽。皮浪的懷疑論思想,基於對不同倫理習俗的觀察,得出結論:不同的倫理習俗之間沒有對錯的絕對性判斷。
近代情感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哈奇森和休謨等人🤹🏻♀️,從人的同情心角度理解人的道德,而不同人對事件的情感反應是不同的𓀈,這必然導出倫理相對主義。各類社會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研究☠️⛰,也不斷強化著倫理相對主義🌵。後來還發展出倫理相對主義的不同的形態♤:主觀主義📬、文化相對主義、階級相對主義等。
3💂♂️、20世紀是倫理相對主義盛行的時期
倫理相對主義在20世紀的盛行與這一時期哲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20世紀上半葉,邏輯實證主義興起,其基本主張是👨🏽🦲🤙:只有經驗命題有真假可言,其他美學、倫理學✊、形而上學等其他學科的思想沒有真假可言📁。邏輯實證主義對倫理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否定了倫理判斷的有效性,極端者甚至認為倫理命題毫無意義。規範倫理學的探索在20世紀上半葉幾乎中斷🎏,僅剩的元倫理討論也充斥著相對主義的立場🧏🏿。
20世紀下半葉,規範倫理復興,重新討論規範倫理的問題🚣🏿♂️,嘗試解決倫理學在實踐層面失效的問題,但關於規範倫理的討論大都必須應對倫理相對主義的挑戰。
阿佩爾認為:倫理相對主義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分析哲學和存在主義構成的互補體系🏋️。分析哲學導致了科學主義的立場,正面地否定倫理規範的普遍有效性🔎;存在主義專註對主體性問題的討論😄,以行動表明倫理規範是相對的。20世紀的兩個主要流派以一種互補的方式否定了普遍倫理,也就不難理解倫理相對主義的盛行了。
4、倫理相對主義的合理性和問題
倫理相對主義的合理性可以從很多事實例子中得到說明。我們主要關註倫理相對主義所蘊含的問題👩⚖️。
倫理相對主義的思想中包含了兩個方面🤛🧅: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事實判斷可以分為特殊事實判斷和普遍事實判斷😜,這裏的問題是👨🏼⚖️:存在倫理習俗相對的例子是否說明不存在普遍的倫理規範🏌🏻。由倫理習俗不同的事實判斷又是否能夠導出不同倫理之間沒有高下之分的價值判斷🚣🏻,倫理相對主義也沒有說明🧑🦯。
有些不同習俗和規範實際是同一原則的不同應用💂🏽。例如希臘人和印度人對待死去父親的方式雖然不同,但都是出於對父輩的敬重。
相對倫理習俗的存在並不排斥普遍道德的存在🏌🏽💊。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西方的“黃金律”實際上是同義語。或許在不同的文化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交叉重疊的部分🤜🏽。
對當下的我們更重要的是,即便事實上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但並不意味著不應該有普遍的倫理道德🧍🏻🕵️♀️。第一,倫理習俗革故鼎新是必要的,不預設普遍有效的倫理🦕,倫理習俗的革故鼎新便無法想象;第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倫理相對主義否定了道德問題上跨文化溝通的可能性👼🏿,在很多情況下,不同的習俗不可避免遭遇沖突🙍🏽,必須要找到共同的出路🏃〽️。第三,人類正在面對諸如環境保護等全球性問題🙁,所有的人都要承擔責任,建構普遍倫理成為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倫理相對主義內部也有不自洽:對不同文化的寬容原則似乎是一條普遍的道德法則。
2.阿佩爾建構普遍倫理的嘗試
1、阿佩爾簡介
阿佩爾(1922-2017),曾就讀於波恩大學🤵🏼♂️,在法蘭克福大學工作,與哈貝馬斯有很深的淵源👬,兩人在波恩大學曾是同學關系🏂🏽,是對話倫理學的共同創始人,但阿佩爾站在先驗角度。先驗語用學和對話倫理學是阿佩爾的主要理論成果,著作中譯本主要是《哲學的改造》一書(孫周興♥︎、陸興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建構普遍倫理的迫切性和困難
“高科技造成的全球一體化文明向人類提出了道德上的挑戰👨🏽🍳,使所有民族🚷🏌🏽、種族和文化面臨共同的倫理學難題,不管它們各自的特定群體、因文化而異的道德傳統如何不同。”阿佩爾以核戰爭、汙染和羅馬俱樂部的例子,進一步闡明🤷♀️,現代的許多問題已經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
阿佩爾指出了普遍倫理的概念。普遍倫理學是約束整個人類的倫理學,是這個有限地球上的人類的一門宏觀(在涉及到全人類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倫理學🧩。阿佩爾強調普遍倫理式宏觀倫理一方面是要區別於康德倫理學🧥,認為後者是意念倫理學🧘🏻♀️,在一定程度上是不顧後果的😐,另一方面是要區別於關心“好的生活”的微觀倫理學,兩者在問題域上不存在矛盾。
普遍倫理的構建面臨很大困難:“無論是誰思考現代全球性工業社會中科學與倫理學之間的聯系,我想都會遭遇到一種似是而非的困境👆🏻。因為,一方面🈳,對某種倫理學的需要,也即對某種能約束整個人類社會的倫理學的需要,從來沒有像現在——我們這個時代乃是以科學所獲致的技術成果所造就的全球一體化文明為其特征的——那麽迫切。另一方面👩🏽🦰,為普遍倫理學奠基合理性基礎這一哲學任務,似乎也從未像我們這個時代那樣困難重重🎰。原因不外乎,我們這個時代,主體間有效的觀念也是由科學(也即由關於規範上中立的或無價值傾向的客觀性的科學主義觀念)不審而決的👩🏿🎨。”
3、阿佩爾建構作為普遍倫理的“交往倫理學”的思路
阿佩爾首先展開了對科學主義和分析哲學之前提的分析🐈⬛🟰:
(1)休謨區分——認定從事實不能推論價值;
(2)認為科學(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探究的是事實🩲,進而認為規範倫理不可能做科學論證🎪;
(3)認為只有科學才為我們提供客觀知識🍼,客觀性即主體間有效性🍗。
隨後🌺,阿佩爾針對後兩個前提提出了兩個破除哲學之間的策略:
策略一:追問休謨區分與我們問題的相關性,即承認休謨區分,但是質疑經驗科學是否在道德上中立☑️👩🔧,該策略旨在破除第二個前提。例如我們的歷史敘事總是有價值取向的🐪,元倫理學也並不是絕對中立的👨🏽🎓。
策略二:表明“科學的‘客觀性’觀念本身並不能成為反對一門主體間有效的倫理學之可能性的根本性依據”,科學本身的客觀性需要把道德規範的主體間有效性預設為前提♜👨🏼🏫。
策略二蘊含了阿佩爾的真理觀的轉變⛓🍑。傳統的認識中,科學的真假判斷包含了符合論的真理觀,符合論的真理觀主張真理是知識與對象的符合,在認知主體和認知對象之間的關系中把握真理🏭。阿佩爾轉向共識論的真理觀,真理的標準是一個主張是否能夠取得大家的認同,是從主體間的維度來考慮的👌🏽💷。
因此,科學本身的客觀性需要把道德規範的主體間有效性預設為前提。而作為真理的共識是在種種前提下才能達成的👨🏽🌾,例如語言可理解性⏲、真誠🫔、平等交流等等。只有平等的交往、溝通和對話之後達成的共識才是能夠作為真理標準的共識。
在討論了科學共同體的交往前提之後,阿佩爾進一步提出,人類交往共同體也需要同樣的前提。阿佩爾提出了“交往共同體的先天性”的概念,並強調“交往共同體的先天性”的發現是通過先驗語用學的自我反思實現的,以論證一門可以作為普遍倫理學的交往倫理學。
羅老師對這一系列論述進一步展開為🧝🏼:
(1)交往共同體的先天性
要義🌅:任何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類活動“總是已經”預設了一個“能夠進行主題間溝通並達成共識”的論辯共同體或交往共同體。
論述步驟:首先表明任何科學都要預設一個無限的(或理想的)論辯共同體👨🏿⚖️;進而表明任何以語言為媒介的人類活動(不止科學活動)都預設了一個無限的理想的交往共同體🤦🏽。
(2)先驗語用學的自我反思
先驗自我反思🦋:康德的先驗自我反思追問知識和道德的排除了經驗的可能性條件並返回到自己身上👨🏻🍳。阿佩爾借助語用學的基本洞見,強調主體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體,而是在共同體的成員👩🏽🎤,是對話者🦅,認為先驗反思最終應指向對理想交往共同體之可能性條件的反思。這些條件中包含有一個規範性的內容的條件:在理想交往共同體中,溝通者的態度要真誠,對話者之間要平等🤳🏻。
(3)“交往倫理學”的終極奠基
理想交往共同體的前提條件被先驗語用學的自我反思規定為是不可否定的,否則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溝通📇🤦🏼。缺乏了理想交往共同體之可能性的條件的溝通很容易設想是陷入“施為的自相矛盾”的,這樣的溝通也必然是沒有意義的。
3. 阿佩爾交往倫理學(對話倫理學)的基本主張——平等權利和團結責任
阿佩基於對理想交往共同體的可能性條件的反思,首先確立了平等權利和參與對話建立共識的基本道德義務。
但是在現實中,往往不存在理想的交往共同體✌🏼,因此不能僅僅從理想出發提出要求而應該進行策略性的調整🌿,但是阿佩爾認為仍必須堅持兩條策略性原則:生存原則和解放原則:“首先,在人的全部的所作所為中🖊,重要的是保證作為現實交往共同體的人類的生存👳♂️;其次,更要緊的是在交往共同體中實現理想交往共同體。”
羅老師進一步提到了眾所周知的對話原則:“一個規範的有效性在於該規範的所有可能的相關者作為實踐對話的參與者能夠就其達成共識”✤▫️。羅老師指出,這是哈貝馬斯對阿佩爾對話倫理學基本主張的概括,區別於哈貝馬斯本人的普遍化原則,因為阿佩爾的對話原則既是程序性的,又是實質性的,他的原則同時意味著人是有參與對話的意義的💁🏻♂️,而哈貝馬斯的原則卻無法論證出這一點🎲。
阿佩爾提出的理論中還存在基本規範和具體規範的區分🕞。通過先驗語用學的自我反思確立的🏊🏼♀️、可以得到終極奠基的原則是基本規範,這些基本規範是不可以被否定的;通過目標為解決問題的對話程序所確立的是具體的規範,這些具體的規範雖然在現實中是有用的🐒,但原則上是可錯的🫘。
文案丨曹大可
攝影丨實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