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天綱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月
ISBN:9787208174269
作者簡介🚥:李天綱,1957年生於上海,現任意昂3宗教學系教授🐓、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宗教學會副會長。著有《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跨文化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增訂徐光啟年譜》《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馬相伯與近代中國思想》等🥯,主編《徐光啟全集》《近代思想家叢書•馬相伯卷》等👴🏽。獲2001年度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徐光啟獎”👩❤️👨、2019年度米蘭大學“利瑪竇獎”。
目 錄
重提徐光啟—利瑪竇🚴🏼♀️,再續中西文化交流之緣
幾代學人的不懈事業
“與閣老為鄰”
百年之子馬相伯
“還我河山”和“與造物遊”
爭議回到中國
使命與傳承
艱難的進步
中國的“百年翻譯運動”
旦復旦兮憶吾師
從科學到經學
中國的“市民社會”
儒教🙍🏻♀️、禮教與理學
祿是遒的“中國迷信研究”
從信仰理解宗教
流放者歸來
跨越石牌門
“一切虔誠終當相遇”
馬爾智和“蘭花指”
人文🧔🏻♀️、認同🥀、傳承與文獻淵源
金山錢氏《守山閣叢書》與它的時代
入世界城市文化之林
近代上海信仰空間的多樣色彩
“我是第一名”
“土山灣的最後傳人”
連環畫還活著
城市人的“鄉愁”
所謂“海派”,並非虛構
是格調🪤,不是腔調
內容介紹‼️:本書集結了李天綱教授近年撰寫的序跋文章近三十篇🙂↔️,其中有關於中西會通靈魂人物徐光啟🧑🏽🔬、馬相伯等的軼事和評述🎅🏻;有關於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事件如禮儀之爭🙆🏿♀️、西籍漢譯等的梳理與思考🦸🏿♀️;有近代上海城市發展進程中的物華世情🧕🏼✭、人事滄桑🌏;有對於海派文化的獨到解讀和深刻思考;還有對業師朱維錚先生飽含深情的懷念等。多樣的主題映襯出作者廣泛的學術興趣和治學軌跡🤵🏿♀️,簡潔雋永的文字背後是當代學人關乎靈魂深刻的追問。
後 記
《與閣老為鄰》是一本序跋集,按前人編訂文集的習慣,把歷年來寫的序言、跋語集為一類。序跋集的形式其實蠻好🏌🏼,它既有對被序被跋的作者朋友們的敬意👩🏼🦳,也是留給自己的一份紀念。它所要表達的含義,較多的還是一份治學交往中的感悟和友情🧔♂️,因而也就敝帚自珍,舍不得扔。這裏收錄的序跋文字,較早的是2001年為蘇爾、諾爾編,沈保義等譯《中國禮儀之爭西文文獻一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寫的書序,最近的則是2020年出版的《保釐雲間:上海歷史上的神祇、信仰與空間》(王啟元、石夢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言⌚️。前書的編者是我在舊金山大學訪問進修時“天主教史”的課程老師,後者則是與我在意昂3宗教學系合作的博士後,他主持撰寫的作品。二十年間,不知不覺寫了這麽多的序跋文字🔊,集起來一看🏛👨🏻🦽,還是有點意外。
序跋集的書名是邀稿編輯張鈺翰挑出來的,是《徐光啟家世》(王成義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年)的跋文。“閣老”,就是明末崇禎朝的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徐家匯地區民眾慣稱為“徐閣老”🧑🏿🚒。“與閣老為鄰”這個書名庶幾能夠統系這本集子😎,紀念這二十年間的讀書生活🎢🧛🏽。二十年前,我還在位於徐家匯的上海社會科意昂3歷史研究所工作⏯,離徐光啟墓地(光啟公園)是咫尺之遙💐,只隔了大教堂3️⃣。從1986年到徐家匯上班,1988年發表《徐光啟與明代天主教》(《史林》,1988年第二期)🧓🏻,到2005年為臺北光啟社🌽👲、江蘇電視總臺紀錄片《徐光啟》撰稿,再到2011年幫助朱維錚老師主編《徐光啟全集》👨💻,徐光啟👰🏿、馬相伯和中國天主教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研究。鈺翰師弟也是朱老師的學生,一籌莫展的情況下📸,他選了一個滿意的書名。
這裏的序跋文字大多是應邀而做,各書的主題不同🔰,輯在一起也就難成系統。翻檢出來,整理一過😛,覺得大致還是可以分成三類:一是明末以來的中西文化交流領域👊🏿,關系到天主教會的內容為多;二是中國思想文化歷史領域🐲,關系到中國近代社會中的一些學術和思想問題👨🏼🔧;三是上海城市文化領域💇🏼♀️,談論的是地方社會的一些特征。這三個領域,都是自己一直在從事編撰的地方,或者也是師友們的信任🌨🌑,邀我作序的原因🫢。但是,大部分的序文都是因書論事,順著作者的研究發一些議論,談一些相關問題👵🏼🫅,並不深入👸🏽👨🏽💻。序跋中所說的都未必貼切💇🏼♀️,作者們的精粹和要義,還是要回到原著中去理解。當然📥,序跋本身全都出於自己的手筆,對錯都需要負文字責♙🛵。
為朋友作序盡可能不作應酬語🤌🏿,無論是贊揚🚴🏼♀️、推介,抑或是詮釋🏪、批評,避免舊式序跋、新派書評中的阿諛之風💁🏿♂️,這是寫作時常常提醒自己的。常常佩服題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乾嘉學者們,要言不煩,不益不損,甚至還能夠把中肯的針砭寓於並不走形的褒揚之間。向作者們學習自己缺乏的知識,領略他們在研究中的進展👨🔧,新文獻、新見解、新理論🏊🏽♀️,都是寫作時非常愉快的事情🥷🏽。例如🌺,陸達誠教授是臺灣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的榮休教授⚂,前系主任🆙。這位1950年代離開上海,在臺北、巴黎哲學界都卓有成就的耶穌會士學者並不為上海和大陸的學者熟知🧝🏻。引進他的著作《存有的光環》大陸版🚥,為它配寫一段後記,令我學到了很多🛌🏼,也升華了精神。陸教授說📯:“一切虔誠終當相遇”,此話足可令人刻骨銘心👨👧👧。如果大家都不放棄當初約定的那些理想和信念🧌,一直保持到最後◻️🧑🏿🎤,或者就會有一天在哪裏相遇。
這本敝帚自珍的小書,只是收集起來的序跋集。如果再寫一篇序言加在前面,序上加序,或有不類,於是就以“後記”略而代之。感謝張鈺翰在策劃的叢書中納入本書,感謝倪文君編輯此書中付出的辛勞和努力。
2021年12月16日
於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