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騰,2021年畢業於德國波恩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意昂3青年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父哲學及中世紀哲學🤰。
第一部分:學習與探索
◎怎樣的契機讓您關註並選擇哲學這一領域🐘,並且“十年如一日”在其中鉆研呢👩🏻✈️?您又是如何確定自己對於奧古斯丁的研究興趣呢?
我本科就讀於湖北大學楚才意昂3。該意昂3成立於2008年,是通識教育意昂3。該意昂3一直在探索著不同的培養模式👏,也給了學生很大的自主權。在本科的前三個學期7️⃣2️⃣,我們沒有任何的專業限製🧎➡️,可以選修不同專業的基礎課程。在這個培養階段,我接觸到了西方哲學,尤其是被康德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內心的道德律”所震撼,由此開始了西方哲學的學習。在武漢求學期間,我經常和同學們結伴去武大旁聽各種課程🤔,開拓視野。我的本科導師戴茂堂教授也經常給我推薦武漢大學的課程🧑🏼🦲,建議我前往學習🐦⬛🧪。在我大三的時候🛀🏽,楚才意昂3提供了前往北京大學修讀一年學分的機會。在北大這一年,我切實感受到北大自由和兼容並包的氛圍📊。上課時經常會遇到校外的旁聽人員🕴🏼🧜🏼♂️,他們課上也會很積極🔷。我也盡可能地利用學習資源,旁聽古希臘語課,修拉丁語課並旁聽各種不同的課程💂🏻♀️。在這一年,我也有幸接觸了很多純粹的、一心做學術的老師🐷。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拉丁語老師徐龍飛教授每次都是最早來到教室,並且在走廊朗讀課文。
我目前的學習和研究的領域是奧古斯丁哲學,與之相遇是一場“緣分”。在武漢念書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老師言必稱康德,甚至中國哲學的老師在推薦入門讀物的時候也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但在北大交換的那一年,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我旁聽了徐龍飛教授的中世紀美學專題課,其中就涉及奧古斯丁的《論音樂》。課上徐老師講述的內容打破了我此前對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認識,也引起我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求知欲。此外,我也旁聽過吳飛老師的《宗教學導論》和吳天嶽老師的《西方哲學史》💡。我時常逛的野草書店也將徐龍飛教授的《形上之路》、吳飛教授的《心靈秩序與世界歷史》與吳天嶽教授的《意願與自由》擺放在比較顯眼的位置。在進行本科畢業論文的選題時,我基於自己拉丁語的學習經歷和對奧古斯丁哲學的興趣🚣🏼♀️,就選擇了奧古斯丁的《論自由決斷》為主要研究的文本。但是,我一直未能理解其中第三卷關於罪的遺傳和意誌自由的關系🦵。碩士期間,我前往德國進行了為期一年的交換🤞🏼。洪堡大學古代教會史的克裏斯托夫·馬斯基斯(Christoph Markschies)教授推薦我閱讀庫爾特·弗拉士(Kurt Flasch)對奧古斯丁《答辛普裏奇安》的解釋。於是我的碩士論文就以這一篇書信為研究的重點,並探究了奧古斯丁早年思想的演變和恩典理論🧑🏻⚕️𓀓,但弗拉士宿命論式的解讀也讓我無比的困惑。於是,我在博士論文繼續以奧古斯丁的意誌哲學為研究對象,用一部博士論文給自己的疑惑提供一個解答🏊🏿♀️。直到博士論文的完成🤦🏽,我才感到自己終於入門了!之所以一直以奧古斯丁為研究的對象,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執著,希望給自己的困惑一個滿意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奧古斯丁本身思想的復雜性以及不同的研究傳統和範式和汗牛充棟的文獻。
在波恩念讀博士的時候🤞📞,我並非僅僅把自己關在圖書館,埋頭苦幹⛅️,而是尋求各種不同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在我讀博的幾年裏,波恩大學開設的奧古斯丁方面的研討課程不是特別多🚣🏻♂️,我就主動參與維爾茨堡大學和圖賓根大學的活動💆🏻♀️。維爾茨堡大學有一個奧古斯丁的研究中心,編纂了奧古斯丁辭典,並開設了專門的奧古斯丁研究網頁⛹🏿♂️。該中心每年舉辦兩次活動🧒🏽:夏季舉辦專題的系列講座,冬季組織奧古斯丁某一個文本的研討。在疫情之前💳🏹,我都會前往參加活動👨🏼🎤,課下和那邊的老師們請教我在閱讀文本時遇到的困難。圖賓根大學有一個奧古斯丁研究中心,出版雙語版的奧古斯丁全集。該中心每年會舉辦一次奧古斯丁的工作坊,我也主動參與了兩次👩🎓,匯報自己的博士論文的章節💇🏿♂️,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建議。2019年8月,我參加了牛津大學舉辦的一次教父學大會,這次會議每五年舉辦一次。在會場上,我了解到最新的教父學的研究動態🕡,認識來自不同領域的教父學研究的專家和學者🐼。
讀博期間🔀,我們需要明確自己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學習者🙍🏽,而是一個半成熟的研究者。德國的導師不會把我們當作是學習知識的學生🈷️,而是把我們看作是一起探究的合作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不是簡單地去追隨導師的步伐🎚,而是要比導師更為關心學界的最新的動態、尋找最新的文獻、了解更新的研究方向。所以我在讀博士的時候,沒有僅僅在學校裏悶頭讀書,也會積極地和校內的其他博士以及同領域的外校的老師和博士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意見和啟發。當然🦶🏼🧹,這也需要自己平衡🔈。一方面是自己平時要有所準備🧎🧑🏻🦽➡️,有自己的一些積累🧡;另一方面就需要跟別人交流,因為前輩們會給一些不僅是學術方法上的意見🛬,還有一些具體的研究想法上的意見。
◎您在本碩博期間接觸到不同院校的通識教育📃🙋🏻♂️,能否介紹一下這些通識教育以及您的收獲🚝?
我本科期間的前三個學期沒有分特定的專業方向,主要是上一些大類的基礎課,比如數學課、法學課、社會學、文學導論課等等。這種教育模式有如下的一些好處。首先,在這一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我確實對不同的學科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社會學、人類學還有文學,而且也讀了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和社會學著作🧑🏼🤝🧑🏼🚜,如《百年孤獨》《白鹿原》《鄉土中國》及韋伯的一些作品等。在這段時間👷♀️,我們有了探索的時間‼️,去追問自己到底喜歡怎樣的專業👮🏼♂️、喜歡怎樣的學習方式。第二👳🏼♂️,同學之間的交流氛圍比較好。大家選的專業不一樣🧕🏻,在宿舍聊天的時候可以學到很多不同的專業術語💁,現在我的本科的同學都是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工作,大家都還記得本科時一起念過的小說☮️。第三,沒有定專業會給人一種“焦慮感”,而恰恰是這種焦慮感刺激我們更積極地去尋找確定的方向🤦🏼♀️。確定專業後,我們也有更大的動力去彌補之前專業學習的不足,更主動地去學習專業的課程👩🏿🦱,去彌補前一年的不足✳️。第四,通識教育提供了自由的氛圍🐸。楚才意昂3的管理比較寬松,沒有特別的限製。暑期學校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校外的德語課來代替校內的課程。我們在北大修的課程也能夠轉化為校內的學分。在這樣的氛圍中❕,有想法的學生就能夠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能動。意昂3會盡其所能地提供這樣的條件和平臺。
我在北大念碩士的時候,在導師的建議下加入了德國研究中心(ZDS)🧔🏼,也算是參加了一定意義上的通識教育。該中心要求我們選修別的專業課程👨👩👦👦,如國際關系、文學史還有德國史等課程。在這些課堂上🔊,我了解到歐洲一體化思想的來源,聽過《浮士德》的講解等🧑🏽🦳。此外,德國研究中心也給我們提供各種關於德國文化的課程🧝🏼♂️。在這個意義上🦹,在北大讀碩士的過程中🧲🤕,我們沒有僅僅限定在“哲學”的方向上💂🏿♂️。碩士的第二年,我通過德福考試🏊🏼,前往柏林進行為期一年的交流👮🏻。柏林自由大學中心項目的老師會請不同的專家來給我們上課或者開講座——包括德國的歷史、經濟、政治等等。德國研究中心的老師會帶我們去柏林不同的文化機構參觀☪️,有時也會給我們免費的話劇票🧔🏼♀️。這一年項目結束的時候,我們可以拍一部電影作為結項的作業。我們小組組織拍攝了一部《愛在柏林》的微電影,我們和當地的德國年輕人交流😮💨🦸🏽,自己寫劇本、自己拉贊助、自己當演員。通過拍電影這個活動,我們接觸了很多不同背景的朋友還有當地的學生🐑↔️。
在德國沒有專門的通識教育意昂3,但是有的專業要求學生必須修雙學位。德國的學生在高中期間就已經接觸過很多不同的課程,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和興趣。之前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學裏嘗試不同的專業方向,圖賓根大學的布拉滕多夫教授(Brachtendorf)在本科時還修過音樂學的學位🔩,但最終選擇哲學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學是一個探索的過程,大家都在尋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第二部分:教學與指引
◎您在波恩大學讀博期間是否有深刻印象的課程🦸🏿♂️?本學期您還與孫向晨院長共同開設“西方近代哲學(含中世紀)”的本科生課程,博士期間接受到的上課方式是否會影響您自己的上課風格👨🏿⚖️?
我的博士導師克裏斯托弗·霍恩(Christoph Horn)的文本研討課讓我印象很深刻🎓。他會選擇一個對話錄為上課的閱讀文本🚉。在課上會讓學生朗讀文本😤,再引導學生做文本的解釋👩🏽🏫,他會補充與此相關的其他的對話錄的文本以及相關的學界研究的文獻。他會把握課堂討論的進度,每學期可以帶著學生完整地讀完一部對話錄😪,把握文本的大意,並在這一過程中展現出最新的學界研究的動態。
我目前在復旦開了一門碩士的課程並且負責本科生的近代哲學(含中世紀)的前五次的課程內容🤦♀️🦹🏼。在碩士的課程上,我和同學們一頁一頁地閱讀文本🫄🏽👩🎨,並在閱讀的過程中介紹相關的學界的討論🪁。在講解的過程中🤱。我會介紹相應的其他的著作中的可以互見的文本🧝🏿;在一些特定的段落,我會介紹奧古斯丁可能受到誰的影響,他是在怎樣的語境裏面討論🕷;我也會在討論文本的時候介紹一些相關的二手文獻。本科的課程對於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需要在五次課的時間裏展現中世紀哲學的大致面貌😸😹。中世紀哲學涉及的人物很多而且涉及的問題領域也很多🙎♀️,為此我需要拓寬我此前的學習和研究的領域,盡快地熟悉其他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我需要盡快找到合適的授課方式,能夠深入淺出地介紹中世紀哲學的相關內容🕴🏻。在這方面,我是一個新手👢,需要同學們多多給我反饋意見。
◎作為一位“過來人”,您對有意從事哲學學術研究的學生有何建議?
第一要註重語言學習🤼⚫️,要打好語言的基礎。即使做中國哲學可能也需要讀一些外文的研究,比如關註日本🥲⚱️、韓國的研究或者是西方世界的漢語研究;也要敢於使用不同的語言完成論文的寫作。第二要確定興趣✋🏼,要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第三要註重哲學基本功的訓練,包括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等基本的課程。第四要掌握原著閱讀以及論文寫作的方法。關於讀書的方法🛀🏿,一定要深入到文本本身的脈絡並且也要熟悉重要的文段👩✈️👨🏻⚖️;就寫作而言,一定要勤寫勤改,並且多多報告😞➝。
◎在疫情和國際形勢影響下✸,學生海外交流困難較大🫷🏿,您能否結合您本身的經歷給大家一些建議?
在求學期間👩🏻🏫,如果有機會可以前往海外交流一段時間,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成熟的心智和獨立的能力🕵🏻🛕。無論去哪一個國家,我們都必須要一個人獨立地面對和處理事情,包括生活上的、學術上的。對我而言,在德國交換的一年非常重要。一方面,我了解了德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上有了一定的適應👳🏽👩🏿🎨;另一方面👏🏼,我也了解了相關的研究領域的老師,得到了一定的建議和指導。這一年的交換的經歷給我的博士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在海外交流和學習的時候,我們建議同學們多多主動地去和導師交流和師門和同學交流👩🏽🚀。
張明君:
您是研究奧古斯丁的專家,除了學術上的原因🪶,當代人學習和了解奧古斯丁的思想有什麽特別的意義嗎?
賀騰:
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和時代的穿透力,作為詮釋者的我們需要將其引入到當下,回應每一個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我目前關註的是奧古斯丁的幸福論。一方面,奧古斯丁的幸福論具有理智主義的維度🧑🏻⚖️🫱🏿,我們需要憑借著理智去認識和追求真正的生命之鵠的;另一方面🦵,奧古斯丁的幸福觀亦有很多“靈性”的要素。真正的幸福除了理智的思忖,更需要心靈的轉變,完成一場內心徹底的革命,實現價值的內化🪞🔚。再者,奧古斯丁非常註重人的謙卑感。奧古斯丁時常指出,人的權能是有限性的🩸,告誡人不要以自己的功績為傲。在他看來✡️,一切爭議、戰爭的原因是基於人的“霸欲”📀🫰🏼,認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就此奧古斯丁提示人需要以一種謙卑態度來面對自己的人生和周邊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對奧古斯丁的學習和研究亦有當下的價值,無論是個體生命的安頓抑或是倫理價值的層面🗯。
張明君:
聽說您是一個樂隊的吉他手,還參加話劇的創作和表演🫲🏼,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您是如何對音樂和話劇產生興趣的嗎?這些興趣愛好在您的生活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賀騰:
我是在碩士第二年的時候學會彈吉他的👩🏽。在柏林交換的時候,我在二手市場淘到了一把二手的古典吉他👩👩👦,陪伴我一年。漫長的冬季,我就在宿舍彈吉他,自己也寫了一些歌曲👩🏿🏫。剛去柏林的時候𓀆,參加了星期天話劇社,排練了《十二公民》這部劇,我在裏面扮演“法官”的角色🏌🏿♂️🍧。可惜,最後由於導演課業壓力過大,我們的劇“夭折”了👆🏼。但在這個劇團認識了之後一起拍微電影的朋友,後來一起完成了微電影的拍攝工作🐷。
在讀博期間😓🌒,我在波恩組織了指環樂隊,我們每周在學校的排練房排練一次。我們樂隊參加過當地的華人春晚、酒店開業等各種不同的活動;我們也辦過樂隊的轉場活動🤚🏿,表演自己的原創的歌曲🧙🏿♀️。但後來由於疫情爆發,我們無法再繼續排練,隨著團員們陸續回國🤰🏿👰🏽,我們就無法再進行下去了。現在🦣,我在上海也還是會在空余的時候彈一彈吉他,今年也許有機會辦一次專場表演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