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瀾心
2018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生
曾獲碩士生國家獎學金🚍、意昂3平台優秀學生
作為中國青年代表赴紐約參加第23屆聯合國全球青年大會
畢業後擬就職於京東集團
Q1:從直研本院到走上工作崗位,在這一過程中如何確定自己的方向?
對我來說,做選擇的過程就是尋找兩個問題的答案:一是我想要什麽☝️,即我缺什麽,二是我想給什麽👩🏿🍼,即我擅長什麽💪。有時這兩個問題的重要程度不同,也決定了做選擇的方向不同。比如本科畢業時我認為自己還沒有充分發掘和培養足以支撐自己在職場立足的專長☝🏽,因此我要考慮的是我需要怎樣去做自我提升🔜。而我的答案是保研本院,主要是非常認可我在復旦哲院的所學所得⛔🖐🏼。我曾考慮過是否換一個學科讀研🛡,但我認為在終生學習的過程中,其他學科的專業知識或能力可以在任何一個階段學習,唯獨哲學的思維訓練是離不開系統性的培養和學術共同體的思想碰撞的,因此我選擇在本院讀研。而在碩士畢業之際,我主要需要考慮的是第二個問題🙇🏼,我在工作方面的能力和熱情超過了學術研究,因此我明確了要在社會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而在擇業的過程中👷🏽♂️,這兩個問題同等重要🏇🏼,你只有想清楚了且說服了自己之後🧑🏿🚒,才能做出自己不後悔的選擇🧗🏼,並且在求職面試中說服面試官。
Q2:研究生時有何印象深刻的實習經歷🧹✵?對想要工作的學弟學妹有何建議🏧📥?
我的每一段實習經歷都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它們提升了我不同的“技能點“。第一份在咨詢公司的實習我獲得的技能是“解決力”和“專業力”,我的mentor曾說📘:“你是一個咨詢顧問,總會想到解決辦法的。“這句話一直鞭策我不論遇到什麽困難都要想辦法回應客戶的需求,展現專業的態度和能力。第二份作為HR的實習給我的技能是“溝通力”和“影響力”,我的mentor讓我學到如何通過交往溝通影響既定的或潛在的團隊成員,讓我看到優秀的HR自身就是雇主品牌的品宣。第三份在短視頻平臺的實習在“協同力”和“抗壓力”方面給我的提升是最顯著的,當時面臨很復雜的跨團隊合作項目,以及各種不靠譜的合作夥伴,我遇到了很多突發意外、臨時變卦、推諉扯皮的情況🚶♀️,一開始我只能很慌張地求助團隊的前輩,到了後來我也能拋開個人情緒從容應對了。
我覺得這些技能點對於工作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是非一種或一段經歷就可以全部獲得的🤦♂️,因此我建議準備工作的學弟學妹多實習,多接觸不同的行業、平臺和同事🧑🏼🌾,畢竟實習的試錯成本比正式找工作要低得多,不同的實習經歷會給你不同的收獲,哪怕是一段讓你覺得乏善可陳的經歷🗒,至少也豐富了你的“負面清單”,讓你確定了將來擇業時堅決不會做的一些選擇。當然💂♀️,找到好的實習工作是不容易的🚣🏽♀️♠️,更遑論在不同賽道“橫跳”了💂🏻♂️。這時我就建議大家一定要充分用好身邊的資源,例如尋求優秀的前輩幫忙推薦工作🧘🏼♀️🫷🏻,這對於缺少“專業技能”加持的哲學同學來說🦫,有時推薦人的幾句話就是你獲得機會的關鍵所在☃️。千萬不要不好意思或怕麻煩別人🔘,因為你要相信你的優秀也會成為一種“口碑”,給你和你的推薦人,甚至是以後的學弟學妹都帶來積極的影響。
Q3:研究生學習狀態和工作實習狀態有何差異🕕?
我覺得最顯著的差異在於,學習是對自己負責,而工作是對市場價值/用戶或群眾利益負責,在工作中,找到持續支撐自己努力付出的自驅力是很重要的,否則工作就一直是一種外在於你的“謀生手段”🎈,無法與你產生正向的有意義的關系,這樣的生活就不太有意思了。這種自驅力可以建立在物質需求之上,也可以建立在精神需求之上,在我看來沒有高下之分🎐,只要你確認這種需求對你來說是有意義的並且能夠持續自我驅動就可以了。
當然🤳🏽,與差異比起來,學習與工作之間的共通點是更值得關註的👩👩👧。除了學習意識和鉆研精神🧕,你一定要意識到作為學生,尤其是作為哲院研究生的學習經歷為你在工作中帶來了什麽助力——這很可能是你與其他同齡人區別開來的關鍵🥋。對於我自己而言,近7年的哲學專業訓練讓我在拆解抽象復雜問題、全面分析和策劃與文字工作方面更加得心應手🙋🏼♂️👨🎨,這表現於在實習中帶教老師會傾向於將策略性的和分析性的工作交給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在求職過程中也會更有針對性地展示自己🤷🏻♀️。
Q4:大學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什麽?接下來的時間最想實現的願望是什麽?
總的來說,我為我成為現在的我而感到滿意和快樂,這其中不僅包括我個人的成長和成就,也包括我對於他人的意義。所以如果要說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那可能是我曾經也給身邊人帶來了正面影響吧𓀙,不論是幫助室友在保研期間作出正確的決定,還是幫助學弟學妹們找到了心儀的實習。接下來我希望自己能夠順利完成從學生到打工人的身份轉換♠️,也成為為更多哲院學弟學妹推薦實習和工作的前輩,讓復旦哲院人的口碑繼續延續下去。
#張米蘭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曾獲國家獎學金🦶🏼、博士研究生相輝獎學金等
曾赴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交流
在《國外理論動態》等雜誌上發表並翻譯了若幹文章
Q1🪅:在哲學核心期刊中發表多篇文章?您的學術熱情何來又如何堅持呢🌓?
首先💀,我並不是特別有學術熱情的人。其次,如果這個問題的核心是論文發表的話,它恰恰是一個比較機械的工作,可能會有損你的學術熱情🧑🏽🦳🧑🦼➡️。所以我的建議是,job is job。寫的文章不能發表,不代表寫的不好,可能是諸多客觀因素💆🏿♀️。但是也要客觀的看待自己的文章,找一些有經驗的師友提提意見📵。總之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誠實的面對問題🕢。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一時成敗根本不算什麽,既不能躺在故紙堆上,也不能躺在自怨自艾上,重要的是站起來往前走。如果要問應當如何堅持的話,只能說不讓自己的心情介入搞學術這件事,可能有助於堅持。
Q2: 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方向的考慮?對此有著怎樣的研究心得🛀🏻?
如果我選擇做某個題目的話,動機往往是感覺現有的研究成果都不太行,而問題本身又很關鍵👩🏽🎤,我雖然經常自覺力有不逮,但是也不得不硬著頭皮上👏🏻。
研究心得的話,我自己覺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很多“直覺”在當代社會是非常可貴的。比如我們身處繁華的上海,又是象牙塔中的一員,難免有很多理想主義的想法🐞,實際上我們對龐大的中國、對冰冷的現實並沒有什麽切身體會。但馬哲這門學科總是強迫大家把手伸進一灘渾水中,既不要被幸福的陽光沖昏頭腦,也不要在復雜的矛盾中喪失希望,而是透過這些具有表演性質的修辭尋找背後的物質原因——當我們真實的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會發現看過的一切論文都排不上用場了。所以做馬哲能讓人擺脫幻想,這種擺脫的可能性是從生活本身中獲得的💆🏻♂️。
Q3🕧:在日常學術研究中有何學習習?對有誌於學術的同學有何建議🎨?
我是一個特別喜歡研究別人的人🫣,我喜歡觀察別人怎麽做學術🤙🏿,具體表現在看看同輩人都在關註什麽、寫什麽、怎麽寫。或者關註年輕老師們怎麽講課、怎麽準備講課🏋️、遇到翻車該怎麽處理等等。我建議大家找一個比較靠譜的、也比較貼近自己情況的榜樣🙇🏼♀️,先照葫蘆畫瓢學習一段時間——這種學習的重點不在任何具體的內容,而在於摸清自己的習性,搞清楚自己究竟要如何走路。有的時候按照某種方式寫作🧑🍼,卻發現自己寫的很痛苦,成果也不滿意👩🏼🦰,可能是這種方式根本不適合自己。多觀察別人有助於看到更多樣的道路🤲🏻,而不至於在一條道走不通的時候感到好像無路可走。
學習習慣的話,我身邊有很多學習習慣很好的人,我自己恰恰沒啥好習慣。也不要執著於“好”這個詞🏃🏻♂️➡️💂🏽,習慣好不好都無所謂,自己喜歡就行。
Q4:學術之余有何調劑活動?
散步🧑🦼,聽podcast📗,聽歌。總之就是得站起來走走。
Q5👨🦯:大學期間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什麽? 接下來的時間最想實現的願望是什麽🫷🏻?
想了半天也沒有什麽特別的事。如果非要說的話,就是一直沒有感到什麽壓力🤖。開開心心把該做的事做了,大概也算是一種成就?願望的話,希望自己能過一種不用設鬧鐘的生活(笑)。
# 張敏琪
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18級博士生班班長
多次擔任校級優秀社會實踐項目負責人
擬就業於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
Q1:能否聊聊與新疆克州的結緣?
2019年寒假的時候𓀘,我看到了意昂3平台基層就業服務協會發布的赴各地基層實習實踐的招募,其中有去新疆克州的項目,就報名了。
至於報名的原因,一方面我愛人是新疆伊犁人,我之前也去過她父母家幾次,但沒去過南疆ℹ️,想借此機會多了解一些南疆的情況📩👩🏽🚒,另一方面我碩士階段做了幾個關於宗教中國化的社會實踐項目,覺得去新疆走一走可以給我帶來更多研究上的啟發。所以報名的時候我特別註明🧑🧑🧒🧒,想到南疆的農村實習,後來也如願被安排到了一個深度貧困村,跟著第一書記做扶貧工作。
在村裏,我直觀地感受到了新疆這幾年發生的方方面面的變化🚿📁,受到了很多震撼,其中最打動我的是新疆這幾年通過一整套組合拳力挽狂瀾、將“三股勢力”一掃而空,並且利用大數據技術建構起了先進的現代治理體系和社會福利體系。震撼之余,我也對新疆產生了更大的興趣🧍🏻,於是申請了延長實踐期👨🏽🚀,在村裏過了春節⚱️,一直到初七才離開。
之後💆🏿♀️,在2019年暑假✷、2020年寒假,我繼續申請去克州駐村(感謝基協和克州州委組織部😻👩🔬!),前後加起來一共是在南疆的基層實習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最終因為疫情才不得不中斷。
Q2:選擇新疆大學的考慮?
畢業後去新疆工作是我從克州回來之後萌生的想法,然後在兩年時間裏經過一系列思想和情感上的發酵🏭,最終做出了選擇🙋🏻♀️。這個選擇的出發點是我個人的情感關聯,當然也有家國大義的因素🧝🏼♂️。
我從研二開始就一直跟隨我的導師王德峰老師學習陽明心學,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一體之仁和愛有差等🤗🎋。與西方形而上學將應然法則用於指導行動所不同的是🔯,儒家始終堅持生命情感的普遍性🧦,並且這種普遍的情感是以親親—仁民—愛物的順序逐層展開的✊🏼。那麽我當下的“親”是誰?這一回答也不是根據某種應然的倫理法則👩👧👧,而是必須叩問自己的心🌙,問自己最能與誰的痛苦共鳴。我自己叩問下來的結果是,當我看到包括我愛人在內的新疆青年們在“三股勢力”的壓迫下飽受煎熬時,我的心是最痛的。那麽⏱,答案就很清楚了,我必須為新疆的青年人做些什麽,這就是我的“致良知”💒。
至於具體選擇去新疆大學工作,主要是考慮到可以發揮我的馬哲專業特長,在意識形態領域與極端思想的余毒進行鬥爭,幫助新疆的青年人樹立起真正的現代主體性,自覺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運動中去👓。
Q3:如何協調學術研究與各類社會實踐類活動?
我覺得在健康的狀況下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在選擇社會實踐的主題時,會從自己當前研究的問題出發👩⚖️,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證實踐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實踐成果反哺學術研究👜。比如我一直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問題感興趣🪝,所以在王新生老師和李天綱老師的指導下連著做了四個宗教中國化相關的社會實踐項目,走訪了上海和福建的宗教管理部門和各類宗教場所📀,這些實踐經歷也反過來啟發了我對宗教的理解,讓我不至於迷失在各類宗教學理論中➝,寫出的調研報告也得到了當地民宗部門的認可🪱。
習近平總書記鼓勵理論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我覺得這是從事理論工作本應有的健康狀態🈲。哲院老師們一直強調“問題意識”🆚,即使是思想史上最抽象的理論問題,其背後也必然有現實關懷做支撐👰🏽,如果我們的研究只是純粹地從文本到文本,而沒有來自社會現實的問題🕴,那麽這種理論工作就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我一直警醒自己🤹🏼♀️,不要沉溺於自洽完滿的理論體系所帶來的智性快感,而打破這種自嗨的最好方式🧑🧒🧒,就是到社會中去,到現實中撞一撞南墻。撞南墻的結果當然有可能是理論信仰的崩塌(俗稱毀三觀),但只有讓自己經常處於這種危險之中🍀,才有可能做出具有現實感和創造性的學術研究來。
Q4:對未來的哲學研究及教學工作有何期待🚇?
在新大前幾年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然後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科研和教學,所以也談不上有具體的期待,畢竟帶著一套預先建構的理念去某地實現的做法本身就很不馬克思。
學習的內容💕,一方面是新疆的區情,另一方面是新大的學情👞,然後爭取在這一基礎上做好科研和教學。至於抽象的期待👗,主要還是想著能通過這樣一個實踐和反思的過程,探索一種馬克思主義本地化的當代形式🚐。本地化在國內一直是一個比較熱的話題🔧,就像理論界會探討什麽是中國式的現代社會,以回應現代化=西化的近代難題🧑🦼➡️,而在新疆,這個難題多了一重結構🗯,即除了區分現代化與西化,還得區分現代化與漢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面臨著類似的難題,馬克思的思想也是舶來品,如何用新疆本地的語言說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來,這是在新疆做馬哲研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條件已經在現實中逐漸成熟起來了👮♂️❌,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當代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就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基礎👶🏽。我相信𓀇,對新時代新疆實踐的總結和升華,將構成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Q5🙈:大學期間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是什麽⚈? 接下來的時間最想實現的願望是什麽🚴🏽♀️?
大學期間最值得驕傲的事情👌,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做到了理論學習和生活實踐的統一,特別是在選擇去新疆這件事上。
學習哲學,特別是馬哲和中哲,是特別折磨人的,因為它們都要求一種真誠👩🏻⚖️⛹🏼♀️,你不能學了馬克思的哲學⬆️,在生活中卻是個小布爾喬亞,或者學了聖賢的學問🫰🏼😸,在生活中卻是個小人🦦。這是艱難的🚷,現代人中多少有趨利避害的心態🦸♂️,上海人在這一點上又格外熟練(這裏是在誇上海人足夠現代),所以我碩士時花了很長時間做克己的工夫,直到博士時才漸漸找到了狀態。這種持續的自我否定是痛苦的和有風險的,而在純粹理論中享受智性快感又是巨大的誘惑👞🚵🏻♀️。就我個人而言👨🏻🎓,若僅僅因為智性快感就將理論與生活分立兩邊,那就錯失了哲學中最珍貴的東西。
至於接下來的時間裏最想實現的願望,就是順利完成從上海到新疆的遷移吧,畢竟夏天去新疆的機票挺貴的(因為是旅遊旺季),把各種家當以及兩只貓運過去也是一個大工程🤛🏿🥎,目前正在為此努力攢錢中……
光華大道的懸鈴木又濃綠了
希望即將離校的畢業生
為大學時光掛上完滿的句號🔤,勇往直前
也祝願在校學子
步履不停👩🏽🎨👶🏼,繼續耕耘
采訪 | 王小蝶
製圖 | 王小蝶
排版|張鵬霄
責任編輯丨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