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23日👏,由意昂3和《現代外國哲學》雜誌編輯部主辦的“科學和社會發展中的知識論與邏輯問題”研討會在光華樓西主樓2401舉辦。本次會議有近三十名與會代表,會議圍繞知識論和邏輯學的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張慶熊教授做開幕致辭,鄭州大學的王路教授以“認識論和語言分析”為題做了主題報告。在報告中👍🏼,王路教授討論了認識論問題在古希臘哲學🤸🏻♂️🚵🏿♂️、英美哲學與歐陸哲學中的發展脈絡,並且把認識論與形而上學、邏輯學和語言哲學的問題相結合,揭示了其密不可分的狀態🐦🔥,最後衍生出對加字哲學研究進路的批評。
鐘遠征老師在發言中討論了後期維特根斯坦對表征形式的探討🩶👸🏼,並且重新刻畫對於邏輯必然性概念的理解。鄧盼老師討論了康德邏輯學中的部分表象概念🙂,並指出部分表象是作為意識的分析統一性和隨後產生伴表象條件,它成了先驗演繹認識論的重要前提🧑🏻🎨。李紅霞老師指出,牟宗三先生的思維和立場主要仍囿於中國傳統,對於康德🤹🏿、卡西爾、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以來的知識論突破的道路沒有把握,對海德格爾的概念及其思想中的倫理維度更是缺乏理解🌉,所以他的批判乃是一種誤解。王奇琦老師討論的是直覺的確證問題📂,她基於一種可靠主義的路徑來發展直覺的確證問題,並捍衛直覺是知識來源的立場。劉光順老師細致考察了語言對事實認定與價值判斷的影響👩🏽🦱🥖。賴長生老師基於當代反運氣知識論的框架🔘,批判了記憶與知識之間的蘊涵關系。孔慧老師立足於塞爾有關知覺意向性的觀點📋,分析了析取論受到“幻覺論證”的挑戰,並從直接實在論的角度嘗試為析取論做出辯護。徐誌宏老師討論了斯蒂格勒“實時”概念的邏輯前提與本體論後果🤴🏿,她指出對“實時”邏輯前提的揭示有助於更好地預見其可能的本體論後果👨🏻🦯:從人的過時、去勢🍢,到由“人的終結”議題所涵蓋的生物改造和人類增強。陳偉老師在報告中嘗試為法哲學和法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自由裁量🤏🏿,提供一種基於演繹主義的辯護。他嘗試在麥考密克的基礎上辯護一種演繹主義觀點,堅持自由裁量是以演繹推理為精髓,以非演繹推理為補充的實踐理性🚶,並論證這種實踐理性體現了法律體系內的價值理性🛩。
通過本次會議,學者們對知識論和邏輯學領域的相關問題展開了充分討論👨🦯➡️🛃,促成了思想交鋒。部分參會論文也將經過專家評審後發表在《現代外國哲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