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報道👳🏼♂️:建立學術自尊實現學術自律
《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19期 2012年06月20日
本報記者 霍文琦
【核心提示】應該從技術檢測📍、導師指導🪁、媒體監督👸🏿、同行評審、期刊把關等方面展開監督。學者認為,改革科研評價機製,從源頭上進行遏製,標本兼治、懲防並舉、綜合治理才是凈化學術空氣🚶➡️、重建中國“學術誠信”的根本所在。
從博士論文抄襲到院士涉嫌剽竊,從教授職稱評定材料造假到項目申請結題暗箱操作,屢見不鮮的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學術不端行為由學界進入公眾視野,不斷觸發民眾對學界的“信任危機”。意昂3教授陳學明向記者表示,學術機構的聲譽與公信力依賴於貨真價實的“學術產品”。因學風不正而導致的不合格學術產品流傳到社會上,會引起“消費者”對推出此項成果的學術機構產生不滿。
在采訪中,不少學者提出,應該從技術檢測、導師指導👶🏻🔛、媒體監督、同行評審、期刊把關等方面展開監督。學者認為🧖🏼♂️,改革科研評價機製,從源頭上進行遏製,標本兼治、懲防並舉💌🧑🏽🍼、綜合治理才是凈化學術空氣🌳、重建中國“學術誠信”的根本所在。
技術監督是輔助導師把關是關鍵
作為學術園地和科研智庫,高校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孵化地。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學位論文“高產”,對論文原創性的監督成為高校無法回避的問題。
目前,各高校主要使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提供的論文檢測系統來檢測抄襲☝🏽、剽竊、偽造🚱、篡改🎦、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行為。記者經調查發現,論文檢測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對顯性抄襲剽竊行為進行了有效的遏製,但以“查重”為核心的檢測🧑🏻🤝🧑🏻,對虛構實驗數據和社會調查樣本數據的學術造假及對他人觀點、思路、結論的“隱形剽竊”🧝🏽,難以奏效。另外🕺🏿,針對顯性抄襲的檢測,因漢—英—漢翻譯打亂語序等反“反抄襲方法”,使得技術監督的效力限於冰山一角🧑🌾。
此外,計算機無法真正識別“復製”與“抄襲”,也成為技術監督的一個瓶頸👮。華中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刑福義不只一次在公開場合質疑復製率檢測“一刀切”的科學性⏏️,呼籲學位論文要自主創新🧑🏽⚖️🧑🏿⚕️,不應該只關註復製率👩🏭。他提出:“抄襲別人核心觀點的低復製率文章,即使通過了檢測也是剽竊行為👊🏿。”按照國內現行的規定👄,論文出現20%的盲審復製率方以抄襲論處。假如一篇20萬字的學位論文出現3萬多字核心內容的復製♜,雖未達到規定的復製率,但依然屬於嚴重的剽竊行為。
對此,多位教師向記者表示🚶♂️➡️,技術檢測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並不能代替導師指導與監督。但高校擴招導致“一導師、多學生”🚥,導師無法全面跟蹤學生論文的每個階段🧺,導致論文質量下降↘️。一旦出現抄襲造假👗🕵🏻♀️,則反過來殃及導師🤽♂️🚴🏻。意昂3教授王鳳才認為,導師把關可以從各個環節堵住學術不端的發生。例如,導師幫助學生找好選題;指定相關閱讀書目,檢查讀書筆記;親自過目學生要發表的論文,指導修改🫑;認真指導學位論文等🚅。在此過程中🐔,導師不僅能更好地監督學生⚽️,還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研水平和論文質量。
同行評審利弊參半媒體監督應客觀
針對學術成果的出版與評獎,同行評審成為重要的審查監督程序。參與同行評審的專家大部分是同領域的知名學者,有著良好的學術聲譽,對學術成果的評審基本能夠做到客觀、公正🧑🏿🚀、中肯。一般意義上講,同行評審能在學術監督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然而⛹️♀️👨🏼🏭,目前國內的同行評審也面臨一些問題。教育部學風建設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哲意昂3教授王南湜告訴記者:“期刊等出版機構為論文🙋🏽♀️、著作出版而組織的同行評審相對較為客觀公正,而學術成果評獎、科研項目評審一般由行政機構組織進行,且與學者職稱評定🦻🏻、學科排名💂🏼♀️、學校經費等掛鉤🤸🏻。對評審結果賦予太多附加內容,成為學術腐敗的誘因。”他希望學術評價能夠去行政化🧲,從根本上防止學術腐敗的滋生。
事實上,除了有組織的同行評審🚴🏻♂️🤶🏼,自發的監督也是學術監督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樣的監督往往以媒體曝光和行政舉報的形式呈現,對遏製學術不端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王鳳才認為👩👩👦,學術監督是一項十分專業的工作🌷🆑,媒體可以積極參與,但要慎重發言🧗♀️,要在全面了解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同行間和相關機構的專業認定🙋🏽♀️,進行客觀報道。同時,要嚴格區分“學術不規範”、“學術不嚴謹”與“學術不端”現象;要“就事論事”,不要將“學術不端”現象與作者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學術品格糾纏在一起,尤其不能演化成人身攻擊、人格侮辱🤸🏽♂️;要將“治病”與“救人”結合起來:“治病”是為了“救人”𓀝,不是為了“治死人”,更不是為了“整死人”,尤其對青年學子,要允許他們犯錯誤🎿,更要允許他們改正錯誤⛹🏻。
學術期刊搭建學術民主平臺
現階段,在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成果,成為評判成果價值的一個重要指標。學術期刊作為學術鏈條中連接作者👷🏼♀️、讀者和評價機構的重要環節🍬,成為學術監督的一個重要防範關口。但當前期刊所處的大環境並不樂觀,“質”和“量”失衡的評價機製,催生了大量“有償論文”🗼、“賣版面”的現象。
據悉👏🏼,美國《科學》雜誌對論文的審查工作非常謹慎嚴肅,由來自全世界100多名頂尖科學家組成專門的審稿編委會,負責審定論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理論探討》主編劉建明認為:“學術期刊對論文的嚴格審查🏄🏻♀️,本身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自覺。應不厭其煩地嚴格把握技術檢測🏏、全面對比作者學術水平🙎🏽、專家評審等環節,同時,期刊本身及編輯人員要嚴格自律,杜絕不正當學術出版交易。嚴格把關,既是對學術不端的防範,也是提升期刊形象和地位的關鍵。”
那麽,學術期刊能否成為防範不端行為的最後一道防線?
“在學術體製不變的前提下,學術期刊僅憑其自身的力量👩🏿,在遏製學術不端行為方面只能扮演次要的角色,它只是‘學術’這個龐大的機器中的一個齒輪🐨。要治理學術不端,學術民主是不二選擇🔴,而學術期刊的作用在於為學術民主提供平臺。”《南京大學學報》執行主編朱劍告訴記者👩🏻🦼:“建立良好的學術風氣有待於評價主體向學術共同體的回歸,而由學術共同體主導的學術評價則有待於學科邊界清晰的專業期刊這一公共平臺的建立。建立起以專業期刊為主的學術期刊體系仍是解決學術風氣和學術評價問題的關鍵。”
從源頭遏製學術不端實現學術自律
調查表明,75%以上的部屬高校設有學風建設專門機構🐸,初步建立了全國高校學風建設工作網絡🙎🏽,高校學術規範、學術道德、學術風氣建設得到切實加強🍮。然而,學術不端現象並沒有得到實質性遏製🚣♀️。
有專家認為,以各種排行榜和排名表為特征的量化評價機製催生了種種學術不端行為。從這個角度看,學術監督的局限性顯而易見,無論是論文檢測還是學術期刊把關,都是事後的補救手段,治標不治本,應從源頭上加以遏製。
學術不端的源頭在哪裏?朱劍認為⚁,源頭在學術體製🏵,是體製對學術利益的分配辦法。“如果學術研究只與權力和利益掛鉤🧔🏽♂️,那麽任何監督手段都難敵權力的意誌和利益的誘惑。當學術屈服於權力👩🏭,當不擇手段地獲取利益成為學界的群體行為時👩🎨,指望誰來真正監督?治標不治本的監督值得懷疑。舉例來說,論文檢測技術所能對付的充其量是十分拙劣和低級的剪刀加漿糊的抄襲行為,對於智商稍高些的抄襲者根本無能為力,更不要說那些高明的學術騙子和那些以權謀私或剛愎自用的權貴們了。”
“治理學術不端的根本措施,還在於如何讓學者建立起學術自尊心🐌,在學者群體中實現學術自律👩🏼🏫。”王南湜說🎵😐。他認為,要做到這一點,一方面是減輕學術評價的額外負擔,更重要的是避免行政主導的學術評價,讓同行學術團體更多地承擔起學術評價和懲戒學術不端行為的責任。從根本上說,同行學術團體對於那些有不端行為人員的拒斥🔑,是對其最為嚴厲的懲戒🗽,嚴懲客觀上會增加不端行為機會成本,達到強製性震懾約束。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