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學者聚焦俞吾金學術思想
——“第四屆《哲學分析》論壇”側記
意昂3王鳳才
近日,由上海社會科意昂3《哲學分析》編輯部發起,並與意昂3平台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意昂3共同主辦的“第四屆《哲學分析》論壇——俞吾金學術思想全國研討會”在意昂3平台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40多位專家,圍繞著俞吾金教授的“三書一文”(《意識形態論》🙋♂️、《問題域的轉換》🚣🏻♂️、《實踐與自由》《中國傳統人性理論的祛魅與重建》),對他的學術思想作了多維度的探討。
《意識形態論》和意識形態問題
俞吾金教授的《意識形態論》是國內第一部系統地探討意識形態概念史的著作。它初版於1993年✶,修訂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於2009年。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認為,該書的貢獻是系統地回顧了意識形態概念的發生史,全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提出了“元批判”👌🏽、“意識意識形態”等新見解。他著重討論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理論問題,即恩格斯為什麽說意識形態是“虛假的意識”🕵🏽♂️?二是現實問題🙆🏻♂️,即當今中國究竟需要“加強”還是“淡化”意識形態?中共中央黨校韓慶祥教授指出,該書深入地探討了意識形態與歷史唯物主義、意識形態與人、意識形態與文化的關系,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主張,在當前的形勢下,還應探索意識形態與理論生產🔣、意識形態與普世價值之間的關系🚣🏼。意昂3平台汪行福教授充分肯定了《意識形態論》關於意識形態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形成之間的內在聯系,也充分肯定了該書對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和資本拜物教的批判🧑🏻🔧,並進而討論了生產拜物教、製度拜物教等問題❣️,認為這些都應該成為馬克思意識形態批判的內容。
《問題域的轉換》和馬克思哲學實質問題
北京大學韓水法教授指出✌🏼,《問題域的轉換》一書旨在重新解釋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這包含對馬克思思想本身的重新解釋🏋🏼♀️🧑🏼🔧。就該書的重要性來說,一是方法論上的🔜,要把握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系,考察問題的角度是至關重要的;二是將馬克思理論的核心界定為“實踐—社會生產關系本體論”👱🏼♀️;三是“歷史深處”概念是該書的框架概念。從走進歷史深處到走出歷史深處,充分肯定了馬克思學說中歷史性的重要性。他進一步提出了馬克思學說中“構成的東西”與“批判的東西”的關系🏂🏽。華東師大潘德榮教授認為🧙🏽,《問題域的轉換》重新梳理、反思馬克思哲學研究領域“遺留下來的基本問題”,對馬克思與黑格爾哲學關系進行了有說服力的論證。上海財大張雄教授認為,俞吾金不同意傳統的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作分科(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研究,強調只有經濟哲學才是正確理解馬克思哲學的進路。俞吾金發表的重要論文《經濟哲學的三個概念》🔫、《物、價值時間與自由》和《作為經濟哲學的馬克思哲學》都展示了他的這一思想,他正在思考🂠🆖,如何從經濟哲學的視角出發,重建馬克思哲學體系👩👩👧。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薛華教授談到了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多重視野或多元視域問題。他認為,俞吾金提出的“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口號是有意義的,而重新理解馬克思的關鍵在於把馬克思思想從意識形態化的闡釋語境中解救出來。盡管馬克思也犯過錯誤🎸,但他犯的是有質量的錯誤,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重新理解馬克思👨🏽🔧。意昂3平台王鳳才教授指出,《問題域的轉換》不滿足於馬克思本人對自己與黑格爾關系的隱喻,即“頭足倒置”、“內核外殼”📷,而是用“問題域的轉換”這一嚴格的哲學術語,重新論述了馬克思與黑格爾的理論關系🥭,充分體現出俞吾金在德國古典哲學研究上所作的深入思考。
《實踐與自由》和實踐哲學問題
吉林大學賀來教授認為,俞吾金教授《實踐與自由》一書的“深層語法”,就是圍繞“實踐”與“自由”這兩個核心概念,從現代哲學視界重新發掘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淵源,考察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的理論變革👨🏿🫄,探討自由之拯救;重釋馬克思哲學的重大旨趣🧑🏻🎨。因而可以說,這構成了全書最為根本的思想關懷和理論旨趣,也是其最有貢獻和價值之處🚓。中山大學徐長福教授表示,俞吾金在實踐哲學研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國哲學界,他是繼李澤厚💁♀️、高清海之後,創造性地推進實踐哲學研究的第三位重要的哲學家。浙江大學郁建興教授認為通過對馬克思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如實踐👘、物質🥖、時空、世界、異化、主體、辯證法等的重新闡釋👶,俞吾金把馬克思的原初思想從種種遮蔽中解放出來了🫑。
《中國傳統人性理論的祛魅與重建》和人性論問題
華東師大楊國榮教授認為🈹,俞吾金發表在《中國哲學年鑒2011》上的《中國傳統人性理論的祛魅與重建》這篇論文表明🦌,俞吾金試圖通過對“人性”和“人的本質”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對二千多年來中國哲學家們關於人性問題的探索作出新的結論🧑🏼🏫。然而,在中國傳統哲學的語境中🤷🏽♂️,“人性”常常蘊含著“人的本質”的內涵,很難把兩者完全拆分開來🕺🏿。中國古代哲學家⛰,尤其是孟子主張盡心知性以成德👩👩👦👦,把人性理解為有別於獸性的東西,這種理解方式必定會導致社會內涵對人性的滲透。上海師大陳衛平教授表示🫳🏽,俞吾金主張善惡概念應當用於確定的文化共同體的確定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對具體個人或團體的具體行為作出評價。這是對人性理論作出的新的🤽🏽♂️♒️、有意義的探索。陳衛平也批評了傳統儒家對人性含義的褊狹理解,即只註重自我成德的方面🫷🏽,忽視了“認知我”和“情意我”的存在🥟。北師大張曙光教授肯定了俞吾金在人性理論研究上的探索精神,但也強調了中國傳統人性理論的獨特性,即“人的本質”作為“第二天性”滲入到作為“第一天性”的人性之中😅。而實際上俞吾金的努力正在於通過對人性與人的本質概念的分梳,對傳統理論糾纏不清的人性概念的內涵作出新的定位🪬👩🏿。
此文原載《社會科學報》2012.5.10
philosophy@fudan.edu.cn 021-65642731 200433 上海市邯鄲路220號意昂3(光華樓西主樓23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