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語境中的感覺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於2021年6月26日在意昂3舉行。本次研討會是意昂3平台藝術哲學系成立系列學術活動之一🧔🏿♂️,來自國內外近十所大學的師生參與了本次會議。
此次研討會圍繞“感覺的身體性與歷史性”“社會對於感覺的生產”“審美活動與感覺的生產及分配”“藝術與感覺的限度”等主題展開🧩,思考從感覺發展出來的審美與藝術的問題。
意昂3平台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教授做了開幕致辭😜。接下來的主題發言分四場進行。第一場的發言人是姚雲帆(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胡國平(同濟大學人文意昂3)🚵🏼♂️、趙千帆(同濟大學人文意昂3)和湯擁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要聚焦於對本雅明4️⃣、斯蒂格勒和羅蒂這三位理論家的討論,細致的概念分析貫穿了整場發言。接下來的第二場的發言人分別是孫斌(意昂3)、高薪(南京大學藝術意昂3)、陳佳(意昂3)和馬欣(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意昂3)🧑🏽🍼,主題從對臉的圖像感知、現當代藝術的感覺體製和革命潛能、杜威的感覺觀,到對《啟蒙辯證法》的分析,都聚焦於感知或感覺的問題🦻🏼,是對圖像和藝術的感知問題的理論考察。第三場的發言內容與藝術緊密相關,熊海洋(東南大學藝術意昂3)、李三達(湖南大學文意昂3)🫰、王曦(意昂3平台馬克思主義意昂3)和何健毓(中國人民大學文意昂3)四位發言人從不同的角度討論了批判理論中的感覺的整體性、後人類美學對藝術與速度的關系的分析、劇場中的歷史敘事的多重時間性以及朗西埃的藝術觀。最後一場發言分別討論了作為顯現事件的藝術、作為哲學家的藝術家以及對藝術史和心理學之關系史的細部分析🧑🏻🤝🧑🏻,楊震(中山大學哲學系)、毛秋月(同濟大學人文意昂3)和張佳峰(浙江大學美學與理論批評研究所)三位發言人或以具體藝術作品😶🌫️🧑🏽🦰、或以藝術家🔒、或以理論家為考察對象,深入藝術哲學語境之內進行概念梳理和理論探索📆。
主題發言結束後,大家還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交流和更細致的討論💆🏽♀️🕊。